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职院校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在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实践的调查研究,指出建立志愿者培训机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是加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多高校的院系都已经建立了志愿者服务队。高校志愿服务在志愿者传统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开展过程中,既存在优势也遭遇了困境。通过构建多元志愿服务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对服务对象的思想渗透;重视个体对志愿服务工作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内化;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总结;打造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助力。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项目的运作离不开志愿者,然而目前在社会服务及项目运作过程中,对志愿者的关注度较低,导致他们产生被忽视的感受."老年乐园"项目就是在意识到志愿者培养、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后,采取培训、管理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志愿者服务他人的能力,也注重志愿者自身能力的提升,让老年志愿者在实现老有所为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他人.  相似文献   

4.
彭铁山 《职业》2022,(23):69-71
钳工是中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特别是在机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里必不可少。开设钳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但目前不少中职院校钳工课程的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都不够清晰,主要原因是对此重视不够。中职院校要想培养与时俱进,且具有先进制造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要关注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基础专业建设。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钳工技能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肖蕾 《职业》2016,(26):152-153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有关问卷表明,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忽视对志愿服务理念培训和技能教育的过程管理,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建设和指导机制保障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加强志愿者能力训练,制定和规范志愿者服务制度,改善志愿服务队伍结构和提高素质,构建专业特长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幼高师师范特色志愿服务格局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今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依然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主流,各种赛事、展会到处可见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我校高举公益性办学的旗帜,在全校青年学生中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完成道德品质与社会技能的双重提升。通过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广开志愿服务渠道,磨砺学生道德品质、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志愿服务与大学精神塑造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参与地方社会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志愿服务科学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浙江省长兴县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推进培育志愿组织,指导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信息收集、记载、保存记录工作,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为主要内容,深入探索建立以基层志愿服务工作为主的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2,(18):16-17
北京市东城区的社区志愿服务始于1990年。20多年来,东城区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以建设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为依托,以打造有品牌、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以建l立职责清、规则明、规范健全的工作机制为保障,在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实施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全力推行社区志愿者网上招募、注册、“时间储蓄”等制度,探索社区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组织网络健全、注册志愿者充足、服务项目齐全、激励措施到位、运行机制完善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叶文通 《职业》2017,(9):57-58
志愿服务与学生就业相结合是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的保障.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应通过营造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培育和支持志愿组织发展、引入服务学习课程等措施发展志愿服务,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整合志愿服务公益资源,规范志愿者管理,实现志愿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志愿队伍建设机制:规范互益的会员制度,专门、系统的志愿培训体系,完备的志愿保障和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和维系了志愿者的热情,推动了志愿队伍专业化发展。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方式的变化,国外及港台地区志愿队伍建设呈现出国际化和全员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导刊》2014,(30):50-51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福建省积极整合资源,扩大试点区域,充分利用中华志愿服务网的服务对接功能、依托“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省级志愿服务制度化数据保障和信息平台,有效促进了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邢献昆 《现代交际》2014,(5):165-165
通过志愿者、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和志愿者队伍概念的认识,介绍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内容:管理者的建设、成员的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蓬江区民政局协同区义工联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志愿服务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慈勤佳 《职业》2014,(27):134-135
中职类院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类人才。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英语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本文谈谈如何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升英语教学内容在学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比率。  相似文献   

15.
刘星仪 《职业》2022,(14):51-54
VR技术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中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应用较少。中职院校物流专业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希望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和现实演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增强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实际问题的目的。本文以湖南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探讨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如何应用VR技术进行教学,同时重点分析应用VR技术开展实训教学的设计原则、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优势,并对中职院校应用VR技术开展实训教学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朱菲菲  段丽勤  范丽 《职业》2022,(4):58-60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教师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辅导员专业育人能力,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职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存在问题和提升育人能力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辅导员育人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邹静  王独伊 《职业》2012,(36):61-63
我国在志愿者组织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志愿者群体在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作为志愿者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成为其提前接触社会、感恩社会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学校多年来坚持劳模育人机制下的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对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内驱力进行调查分析与探讨,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导刊》2014,(30):16-16
2012年10月,民政部出台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记录工作,维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办法》是我国首个对志愿服务记录进行统一、规范的文件,是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制度,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办法》发布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各地在贯彻落实、探索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本刊从基层收集了一些问题,请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相关人员进行解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导刊》2014,(25):11-12
2012年10月,民政部出台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此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记录工作,维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办法》是我国首个对志愿服务记录进行统一、规范的文件,是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基础制度,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办法》发布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各地在贯彻落实、探索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本刊从基层收集了一些问题,邀请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相关人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20.
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事业。当前,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级民政部门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积极推动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