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9):142-148
在文学和美学领域中的生态研究中,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走了一条与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批评和环境美学不同的道路,它在存在论层面而不是二元论思维所界定的物质现实层面上研究人与自然事物的关联,它借鉴了现象学方法超越二元论的绝对主体性视角,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一种自我反省和重新生成。它为生态批评成为一种充分尊重作品审美尊严的诗学批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真”以及表达“真”的词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诚”、自然等向度上,“真”渗入于道德追求及日常存在的过程;从主体间交往中的以“诚”待人,到直面自我时以“真”律己,“真”的观念内在于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了人的日常存在的范导原则。与“俗”及此岸世界相分而又相合,“真”表现了其在终极关怀这一层面上的独特意蕴,以真俗互融、摄俗入真为前提,终极的关怀与现实的关切往往呈现统一的趋向。作为深层的文化观念,“真”既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又制约着现实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本身不是文本,不是真实叙事,但如果历史文学家不借助历史文本的话,那么就无所依凭,创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悖论:历史文本不完全真实,可不借助历史文本创作就没有根据。历史文学家要把握历史精神完整地重建历史世界,不要为历史文本所束缚。第二层面是隐喻现实。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指某个言语过程中,此物被转移到彼物上面。尽管此物与彼物是不同的,但差异中又具有相似点。历史文学用言语写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精神,通过心理联想,被转移到现实,这现实就是“彼物”。第三层面是哲学意味。这哲学意味是自然的,是作者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生硬灌输进去的,更不是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甚至宇宙的空域背景中考量“五四”新文学,其学术意义便是突破从时代角度考察文学背景的单一性思路,并可整合文学中的地方色彩、“福斯泰夫式的背景”以及“都市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命题.文学的空域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品展现的具体场景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原则的区别和鲜明的学术界限,它是指文学构思和文学写作中的空间因素和地域因素,承载着并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某种文化、思想乃至政治的内涵.五四新文学的空域背景,就是新文学家在构思乃至文化写作中作为背景起着某种参照、召唤作用的空间和地域因素,这种空间和地域因素往往带着相当浓厚的文化内涵、思想意味乃至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5.
邱华栋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出现的所谓“晚生代”小说成为“后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作为这一作家群的代表 ,邱华栋在其大量作品中倾尽全力地表现人的欲望和梦幻 ,表现欲望在现实、在现代城市中的极度膨胀和消长 ,并通过对欲望的展示 ,表现当下的生活与时代的本性。在表现形式上也不追求新颖的语言世界 ,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对应的关系 ,呈现出容易让人理喻 ,没有符号化的欲望表象化书写  相似文献   

6.
乔以钢 《文史哲》2007,37(2):159-166
性别与文学的关系复杂而深刻。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中,性别都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与阶级、种族、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纵横交织,相互联系和渗透,在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与现实中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样态。“性别”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在研究宗旨上,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批评色彩;在批评标准上,强调基于“女性经验”建立的真实性尺度;在研究实践中,具有多学科理论资源越界综合的特征。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分析域,一种谈论社会关系的方式,“性别”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引进和运用,既有其开阔、敏锐、革命性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威廉斯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与文明”传统割裂出的两组二元对立范畴(精神性的文化与物质性的社会现实、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弥合,文化被界定为整体的、日常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威廉斯拒绝了文化的超然立场,将文化置入物质的、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整体之中。在威廉斯看来,文学也不是一种抽象形态,而是于特定的在场中进行的构形过程,他提出的“文学即写作”的文学观将文学导向了既恒久存在又发展变化的实践样态。文学与文化以“感觉结构”为“中介”呈现出一种相互映现、相互交融的关系,文学映现了动态而现实的文化,文化中潜藏着文学的根源和那些活生生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 ,不同的存在方式造就、生成着事物不同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是“类”、是实践 ,这是相对于“物”、即人之外的“非人”的存在方式提出来的。人的存在方式之所以是“类”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种” ,这是由于前者的生存活动是“实践” ,后者的生存活动是“本能”所决定的。换句话说 ,物的“种”特性是由物的自然基础、自然属性决定的 ,而人的“类”特性虽然不能说与人的自然基础、自然属性毫无关系 ,但就其主要方面来讲 ,则是由其实践基础、实践属性决定的。那么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究竟具有什么…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侗族文学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济、审美价值层面而忽略了其中的生态科学价值。应该说侗族文学在形象地反映本民族古老历史、独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特质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自然环境描绘、自然崇拜和民间习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应龙 《东岳论丛》2006,27(2):100-103
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语境中,现行的文化观念已经不适合人的世界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它在现实的实践层面,是人的世界活动产生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产生危机感的重要诱因;在理论建设层面,它在人的世界存在的宏观维度呈现为一种“非对象性”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在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思想基础,通过对文化现象各种功能性的和主体性的抽象,把构成对象世界的自然基础排除在文化定义之外,从而,在价值论层面,现行文化观念表现出严重的价值悖论。在当代哲学的“价值论转向”中,当代文化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存在论基础上“重新理解文化”,确立新的实践文化观,这是人的世界活动持续进步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空和现实时空存在巨大差异,并具有强烈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源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观念对世界的神秘认识。中国文化和文学领域的时空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命意识,古代小说中的时空描绘更多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理想、生存状态,是内心情感和心理愿望的文学表现。当具有神秘意味的文学时空和人物命运相结合时,非现实的小说时空就具备了创作层面的结构意义和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穿越当代经典——"伤痕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炫  陶文婕 《社会科学》2003,(3):110-119
文章以作者“否定主义文艺学”的“个体化理解”为尺度 ,对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的 3篇热点作品进行了局限分析 ,指出《伤痕》因未深入到文化性层面和人的正常生活的层面而显得肤浅 ;《一代人》因思维方式上的被动性而未将作品写完 ;《随想录》因提出了一个作家自己很难回答好的问题 ,而使得忏悔与后悔难以区别  相似文献   

13.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因其自身的际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在其文学创作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精髓,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气质的文学风格。而有着“台湾的良心”美誉的另外一位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陈映真,则是以他作品中强烈的社会现实意识而得名。陈映真通过文学这种特殊的形式作为切入点来探究现实中台湾普通百姓生存境况,从而引发出对社会的一系列思考。白先勇和陈映真用各自独特的笔触描绘着自己眼中的世界,关注着不同人物的命运,对人性有着深层次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与道家既不从作为现成存在者的主体之人,也不是从作为现成存在者组成的整体去解释自然,而是从“自然对现实事物的贯通方式”去体悟自然。自然作为心物相融相契所形成的境域,让现实存在着的事物相遇照面,以其包囊万物含括阴阳的空间状态贯通万物,如此这般存在着的东西才能作为本身显现出来,才能从被掩蔽状态走入在场而得到揭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评价20世纪女性文学在社会、自然、文化层面的女性自我意识嬗变历程,女性意识经历了两次成熟期、两次异化期。成熟期:(1)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由反抗封建婚姻的“人”的觉醒的外在性呈现于社会层面;(2)新时期女性意识以独立人格、社会价值的自觉追求呈现于文化精神层面。异化期:(1)“十七年”间女性文学以否定自然生理特征的“无性”的男性化认同于时代;(2)“后现代”的女性身体写作又以绝对的自然生理特征——“性自恋”和排斥男性的在场来张扬其话语的前卫性。女性意识具有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历史含义。对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认同,使女性文学由现代到当代的演变中出现种种分裂、冲撞与彼此消长的曲折和偏离。  相似文献   

16.
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即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的两种世界的隐喻。在“洞喻”里,他构筑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理想(真实)的世界,并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关系的一种哲学。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化"与"经典化"--"红色经典"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在确认这种经典化文学遗产价值存在的合理性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话语概念就是“大众化文体”。本文先将“大众化”作为一种“现代性”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检视,继而从“大众化文体”与革命意识形态、“大众化文体”的“一体两面”的审美言说方式这两个论述层面,解析了“大众化文体”在“红色经典”中的审美构成功能和创作思维机制,并阐释了“红色经典”是如何通过“大众化文体”解读世界、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草—沉钟社作家从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在客观再现现实、改造现实的“为人生”艺术观指导下,真实地描画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破败乡村的人生面影。他们抓住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既站在农民之中,在“物质”存在层面上以“爱”的方式表现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悲哀;又站在农民之上,在“精神”生活层面上以“憎”的方式剖示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局限和精神痛苦,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集中揭露了封建等级意识对农民的戕害,从而表达了从物质上关心农民、从思想上解放农民的真诚愿望。浅草—沉钟社的乡土文学创作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表现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破败乡村人生面影的描绘丰富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画廊。  相似文献   

19.
“知人论世”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批评方式,涉及研究作家作品时要参照其生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唐代文学家权德舆的诗歌创作受其家乡润州地域文化影响比较大,在诗歌意象上较多地使用练湖,在诗歌语言上学习楚骚文学的语言艺术,在诗歌风格上借鉴齐梁体诗歌的创作模式.权德舆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绩与他家乡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乔治.爱略特与托马斯.哈代作品中自然的功能和特点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19世纪两种典型的自然观。乔治.爱略特所描绘的自然背景真实而又充满想象;托马斯.哈代则将自然背景有机地融入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当中。乔治.爱略特的自然世界是平静的,现实的。托马斯.哈代的自然世界是主观的,充满情感的。两位作家对达尔文理论的不同理解是产生两种不同的自然观的深层原因。而对二人作品中自然观的透视能帮助我们理解19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发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