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诠释学离不开探讨作者与文本的辩证关系,同时通过解构这种关系来达到辩证循环与视差的直观,敞开实践诠释学的问题域。作者与环境相协调时所面临的历史情境和心理要素等构成了文本的特有内涵。而文本一经形成,作者的对话经验以及历史理解便具有了为诠释者所解构的可能,同时带来读者的视差之见,并且在辩证法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性、矛盾性以及发展性中多元敞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实践意义上的生命之流的考察,可以诉诸实践诠释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与本体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法国思想家利科的诠释学思想,则为文学批评基于文本与存在的关联走向读者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文本,"民间文学"是由文化持有者、文化事项、文化接受者、文化语境和媒介等诸多要素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其意义生发和功能彰显的途径依赖于各要素间的冲突、协商和对话.这使得"民间文学"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动态性、多义性和生活性的文本特征,也赋予了理解该文本的多视角性、多维度性的阐释特征.重新阐释"民间文学"文本的内在文化特质和文化意义,以此发掘其内在文化逻辑,这是有效提升"民间文学"课程品位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了以合法偏见论为基础的哲学诠释学体系。他认为,是“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而理解的历史性和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创造性翻译。埃斯卡皮更是明确提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好的文学翻译确实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表现为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偏见驱使下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对原作的能动的转述和转换。当然,由于受源语和目的语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非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而应是通过译者与文本之间的不断对话,使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关系。对话诠释学将成为未来的"钥匙",它可以使我们避免"文明冲突",开拓协调文化之间和文明之间的道路。其中,为了做到与周围世界和谐发展,目前开展许多对精神源泉的实践,其中就有道教。道教是最早的生态伦理体系。依照道家哲学思想,生态伦理的度超越了人类生活社会政治的度。只有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才能恢复和保证文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对话性是现代跨语言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对话性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普遍性源于中西认知、思维及语言交流共同的“问—答”原型,而两种文化对原型要素的不同彰显塑造了不同的对话形态.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录》作为中西文化的经典,以独特的言说方式诠释了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的对话性观念.从“问—答”原型与其衍生关系对《论语》文本对话性结构进行跨文化探析,它所彰显的独特主体间关系、知识传播方式、思维模式及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得到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为历代爱诗者所珍爱,因其丰富的想象和频繁的用典构成了各种朦胧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同时也给译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空间。《锦瑟》一诗的多种诠释和英译论证了诠释学三大重心走向对古诗英译的借鉴意义,诠释多元是产生不同译本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为跨文化文本理解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从跨文化文本理解的历史性、理解者与原文本作者视域融合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跨文化理解中理解者偏见的合法性等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为跨文化文本理解的研究寻求一种哲学诠释学视域,从而使跨文化文本的解读从以往的表面化范式中得到理论升迁,进入跨文化理解的一种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9.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文本"具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特性:在文本的所指上,伽达默尔的文本指的是最初写成的东西,它产生于理解的受阻,并因理解的可能性和效果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就文本的特征来讲,伽达默尔的文本作为一个哲学诠释学的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文本不再是主体的客观对象,而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存在于和读者的历史对话中,对其理解的最终意义是应用于自身。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文化传输功能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译者的努力,使多种文化间建立起对话关系,《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但由于他的文化身份及文本中国文化特征,使其具有翻译的特征又彰显出文本的文化间性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阐释哲学意向翻译的文化间性特征,呈现文化间的交互对话关系在文化传输中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以文本对话的形态显现 ,且在四个层面展开 ,即人格与精神、阅历与经验、知识与文化、艺术与审美 ;这一文本对话始终贯穿于师、生、文构成的三主教学机制 ;据此 ,教学策略也有一个相应多元、综合的拟设。  相似文献   

13.
克里斯蒂娃依靠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理论资源,将差异植入系统,从人文主体性对话走向文本间性。这一过程的改变关键在于互文性思想中存在的三大关系性特质:对话性、否定性、异质性。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得文本生产性的内在机制能够正常运作。只有在异质性物质基础的存在下,弃却否定的动力才能保证运转,过程中的主体本能冲动与社会约束的持续运动才能进行。可以说,文本内在的差异及关系性联系建构起文本间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以文本对话的形态显现,且在四个层面展开,即人格与精神、阅历与经验、知识与文化、艺术与审美;这一文本对话始终贯穿于师、生、文构成的三主教学机制;据此,教学策略也有一个相应多元、综合的拟设.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以文本对话的形态显现,且在四个层面展开,即人格与精神、阅历与经验、知识与文化、艺术与审美;这一文本对话始终贯穿于师、生、文构成的三主教学机制;据此,教学策略也有一个相应多元、综合的拟设。  相似文献   

16.
一切翻译工作始于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哲学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为这一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哲学视角。根据哲学诠释学,文本理解是历史性的,理解者的合理前见构成了理解的基本条件,在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需动态地融合。翻译本质上是对源文本跨语言、跨文化的解释过程,译者不可能跨越源文本及自身的历史性,同时译者视域须与源文本及作者的视域调整并融合,译者解读源文本时产生的前见并非都是有害的,合理前见不可避免,并有助于译者对源文本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文化对话是在文化发展的既定格局中展开的。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导致文化对话的强势弱势关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全球性知识———同情性的全球性知识与领导性的全球性知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对话状态,依赖于多方面条件的改变、人类长期的努力。惟有如此,建立在文化间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全球性知识体系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赫施继承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等传统客观解释学的观点,在其1967年出版的《解释的有效性》中,提出了保卫作者的口号,认为作者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有着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求回到作者的意图。文章指出,赫施把文本的意义区分为意义和意味,虽然易于操作,但是有流于简单的嫌疑,忽视了对文学形而上层面的追问,没有看到语言除了具有透明的指称一面,还有遮蔽和伪指性,需要读者的质询、批判和探索。文学文本具有类似对话的思辨结构,它召唤着读者与它进行不断的对话,作者、文本、读者共处在一个相互理解和对话的共同体中,文学意义在对话中生成。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中医文本经典性的内涵与标准,以及当前的研究策略尚有探究的意义与必要。诠释学作为探讨文本、作者、读者关系以及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其真理观、文本理解理论、实践理论受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广泛关注,运用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阐明《伤寒论》的原典性、典范性、权威性的经典性特征,中医经典的真理内涵与理解实践的发生,以及结合当前临床实践的文本解读,为中医经典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尽管无意识去进行理解方法论的建设,理论却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其批判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诠释学的现象学方法和胡塞尔的经验视域、主体间性等观点,从而提供了诠释文本一些操作性原则之提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