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鲁亚克“垮掉禅”与中国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禅传播到美国之后受到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凯鲁亚克等垮掉派成员以及先前的美国文坛对禅的吸收主要是借用中国禅来反省自我文化,改造本土文化。凯鲁亚克的“垮掉禅”以疯狂、极端著称,在道德上超出了中国禅的界限。另一方面,“垮掉的一代”借鉴吸收了中国禅中“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顿悟,这使得“垮掉禅”背后深层次的精神意义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人格追求、生命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表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交融互通的特点。在一定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心"是儒道禅与苏轼思想相融通的契合点,而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有为而作"与"不能不为"几对范畴的表现上,苏轼明显呈现出儒道禅三家思想的融通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前人在探讨宗杲批评默照禅的原因时,多从禅学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宗杲生活的时代背景,因而所得结论相去甚远。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禅学背景,结合临济宗的宗风与大慧宗杲的性格特点,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除由于禅法不同的因素之外,主要是以积极用世的态度批评默照禅事事莫管的冷漠态度,以求变通佛法切合当时的世情,实现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为物作则之功。  相似文献   

4.
禅是佛教的重要内容.佛教输入中国,在中国悠久而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实现"中国化".重"定"的,主要是"方法"的"印度禅",被改造为重"慧"的,主要是作为修证"目的"的"中国禅".南北朝时期,竺道生等人从理论层面发展出以"心性"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禅思想,达摩等人则主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加以发挥.到唐初,形成了宗派佛教禅宗.禅宗进一步发展了以"心性本净""明心见性""自性自度"为纲领的"中国禅"的宗义体系,取得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思想成果,实现了佛教的全面革新,对唐代以后的社会生活、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龙先东 《南都学坛》2001,21(2):18-23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一方面 ,这是对文字禅以颂古、评唱为契证之期的反叛 ;另一方面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的修行法门。参究话头的修行方便 ,非为杜绝思量 ,而是悟入一行三昧。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这不是会一两则因缘便以为了却大事 ,得断片的思想而逸禅道全体的问题 ,而是就性上说 ,见性成佛。悟后修行是其必然要求。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默照禅主张空心、默昭 ,只管打坐 ,是事莫问。这是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 ,与宗杲所沿袭六祖般若系在禅学思想上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6.
“诗禅相通”说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不少学者作了研究。作者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现代视野与框架对这个命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探讨了诗审美态度与禅的态度各自的内在意义,以及两者的同异,指出在西方美学没有引进中国之前冲国诗论家以禅沟通诗,以禅的态度沟通诗审美态度,是一种有理论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赵伟 《东方论坛》2005,(2):103-109
晚明李贽、管志道、罗汝芳等人被程朱学者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篡者称为"狂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思想与学说中的禅儒互释.狂禅派人物认为佛禅和儒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佛禅和儒学可以相互阐释,这样就能更容易明了佛禅和儒学的本旨.认识到狂禅思潮中的这种禅儒互释,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狂禅派人物看似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狂禅思潮为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的活力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禅与诗,一属宗教,一属文学,本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其旨趣也各有所归。然而禅与诗又不无相通之处,二者一经相碰,便擦撞出了不了之缘:由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到妙悟之说等,的确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上一次双赢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禅"文化在古代的东方及现代世界许多地区极为流行,对人们的生活思想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当代社会充满着矛盾,人的生存环境遭到异化,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生存的思索和构建对生命意义已经十分迫切,作者认为禅宗美学所倡导的众生平等、出世入世、摆脱自执、修平常心等思想对人生艺术化的建构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古代重要诗学范畴之一的"以禅喻诗",它所走的是一条批评家的诗禅体验交融之路,历经了佛自佛,诗自诗,诗禅之间终有一层隔阂的初涉期;"尚在形似意想间,犹未显然分明"、"仅见其形质"的交融期及游刃有余地出入禅学和诗学维度的圆融期三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宋代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一方面,这是对文字禅以颂古、评唱为契证之期的反判;另一方面,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法门。参究话头的修行方便,非仅为杜绝思量,而是悟入一行三昧。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这不是会一两则因缘便以为了却大事,得断片的思想而逸禅道全体的问题,而是就性上说,见性成佛。悟后修行是其必然要求。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默照禅主张空心、默照,只管打坐,世事莫问。这是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与宗杲所沿袭六祖般若系在禅学思想上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12.
"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金明昌时期至蒙古统一中国北方后的数十年间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儒、佛二家的互相渗透、融契。金朝中后期是孔门禅的发轫、深化阶段。赵秉文和李纯甫是金朝"孔门禅"的中坚人物。孔门禅与文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互动、互融在金朝主要通过赵秉文、李纯甫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3.
铃木大拙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禅佛教发展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禅师.他所弘传的禅佛教思想被称为"铃木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社会佛教及禅宗的传播和发展.铃木在向西方主动弘扬禅佛教的同时,强调了东方思想的优越性;他所阐释的禅佛教采用了不同于传统佛教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禅佛教研究;"铃木禅"在积极与西方思想会通的同时,也对西方社会的生活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诗僧惠洪的文字禅观念是针对当时禅门流行的"无事禅"和"无言禅"而提出来的。他借助包括佛学以外的儒道思想资源和经典言论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平常无事"的禅宗宗旨进行修正,为文字禅的有效性作出辩护。在文字禅理论的支持下,惠洪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述,包括佛教的经论注疏、僧史僧传、语录偈颂、禅宗纲要以及世俗的诗文辞赋、笔记杂录、诗话诗格、经书注解。惠洪能成为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人物,与其童年教育、禅门师承、社会交往、坎坷遭遇有关,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具备了融通儒与释、禅与教、诗与禅的眼光。惠洪的著述和文字禅观念对后世禅林影响深远,甚至在日本五山禅林文学里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5.
惠洪与紫柏真可都因倡导文字禅而闻名于世。惠洪与紫柏真可的文字禅有着较为浓厚的因缘。紫柏真可文字禅思想与惠洪文字禅一脉相承,是对惠洪文字禅的继承与发展,但侧重点并非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一、品禅论诗,不拘一格;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三、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相似文献   

17.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化、人间化、生活化的活水源头,树立了后世人间佛教的千年道统.但因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之约制以及其自身一些修行理念之畸重畸轻,导致后世禅宗重智轻悲的种种流弊;20世纪初叶,太虚应运振起,遥接祖师禅真脉,凸显大乘佛教慈悲精神,揭橥“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将佛法世间化落实为圆成人格及人间净土建设,构筑了人间佛教的现代形态.然而作为禅宗末流重智轻悲流弊之反拨,后来的人间佛教推展又出现重悲轻智极端世俗化的歧变.当今,净慧力倡生活禅,以禅门探究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标榜以禅的生活化达成禅化的生活,从而将太虚强调的人格建设更深一步地具体化为以禅的智慧化导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为针治“重智轻悲”和“重悲轻智”两种流弊,净慧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根本宗旨,力图实现佛教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完美结合.人间佛教在其嬗变过程中,人间性、现实性和生活化的品质一脉相承,同时在其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又能够与时相谐,契理契机,重释佛法,不断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引出相宜的修行法门,进而不断开出发展之新进境.  相似文献   

18.
洛夫是中国华文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他在台湾和移居海外后的许多诗作中,都体现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和道家精神的追求:他追求禅道的最高境界,寻求精神的解脱;他把禅道的最高境界,化为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他以心灵体验之悟性,观照"大千世界"之物象。这种追求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9.
皎然与禅     
皎然的诗多禅意,可总结为不嗜浮名薄利,深谙无言而道合之理,探寻幽远、空寂闲静之境。他的诗论,谈及的意、境、情、景、象涉及到了间境问题,其理论思想,多来自佛教,对后代以禅论诗有重要的启示。皎然的“复古通变论”也有与佛学思想相关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一生重视"只手之声"的公案。以此为引,可见王阳明与诸禅师于公案之解的关系,说明阳明与禅甚深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了禅佛教(禅宗)对王阳明的影响以及他从佛所得用于教学开示后学的过程。另外,从阳明频游佛寺、参禅问道、寻仙访道、惑溺老庄后又脱离佛老回归儒学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阳明悟出的"究意宗旨"之"致良知"与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