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成性,是新存在论区别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就文学史而言,所谓生成,有两个层面:一是当年的生成,亦即当年某种文学秩序、结构的最初生成;二是它在后世理解中的生成。中国文学史的最初的生长情状有三个层次:家族或宗族的色调、乡邦文化与地域文学集群、师友唱和与文学潮流之变动。一个文人、一个流派的历史地位,取决于得到读解和张扬的程度。文本既处于不断的佚失中,那末意义性张扬的读解活动往往就需要以对前代典籍的发掘为前提,也就是说读解活动乃是在文本的散佚和搜辑的矛盾中进行的,而文学史向前的运动正是由此而实现的。民族融合往往形成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以至造成新文体的崛起,这是文学发展中的非线性跳跃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文坛浮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纷纭浑沦,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雅与俗递相转换——雅向俗流动,俗装扮为雅,读解有累加也有衰减。文坛浮沉的内在规律性的内容,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读解活动的展开与其凭藉的关系;二是当世和后世亦即时代性和超越性的关系;三是文学秩序的排列时期问题。无序的文学之流的有序化,是经由文学史运动的中介,而在一个复杂的动力结构的作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在跨文化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相对主义文化思想以及与文化的内外部视域的结合,这是沈从文在表达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的必然结果。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