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宗济 《职业》2013,(13):52-52
今年1月,重大的疾病降临到了我的身上。我今年年初第二次中风(五年前第一次中风)。一天早上突然感觉右腿异常疼痛。孩子赶紧叫了120急救车,把我送到了桌三甲医院。经过各种检查,医生说是股动脉堵塞,血液凝固不流动。但告知我该院不能做这种手术,建议去协和或另两家医院。我当时有些纳闷,怎么三甲医院都做不了这种手术?我感到,我的病确实很严重了。我们又赶到了那个医生推荐的一个医院,检查完以后才知道不是我的医保范围。几经奔波,我们一家三口在晚上九点左右终于来到了协和医院。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治好我一身的病袁明静1955年我就得了神经官能症,长期严重失眠,食不甘味,弄得身体极度虚弱,五十年代末得了肝炎,六十年代中期患了胃病,七十年代出现了心脏病、高血压、胆囊炎,又有严重的风湿病和脑震荡。真是饱尝了疾病的痛苦。后来,一位中医在给我治病...  相似文献   

3.
秋末冬初,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的季节。这种病是一种顽症,很不容易治愈,因此,民间曾有“名医不治喘,治喘随丢脸”的说法。然而我的一位老友的实践证明,六字诀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克星。  相似文献   

4.
黎洪涛 《老年人》2014,(4):24-25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临湘县文桥公社当书记。一天,我接到县委办电话,说县委书记董志文要来文桥检查工作。这是董志文同志到临湘工作后第一次来文桥,当天傍晚,我与公社武装部长前往小桥大队迎接,见面后向他简要介绍了公社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美国亲戚     
我的美国亲戚赶上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第二次出国潮,先留学后移民,拖家带口“洋插队”,羡煞时人眼球。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为迎合国人心态,印象中从那时起直到如今,影视剧反映的海外亲戚形象,无一不是洋味儿十足、衣锦还乡、一览众山小的“范儿”,而我的美国亲戚却像从越南、老挝、柬埔寨回来似的,吃相不雅。  相似文献   

6.
毕汝谐 《老人天地》2010,(11):30-31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如醉如痴地阅读贺麟译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我的一位近亲见状,道:“我可以介绍你去见贺麟。”我大喜过望。  相似文献   

7.
(三)另辟蹊径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由于外来势力日炽,国内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加之英国殖民军仍占领着运河地区,埃及国内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承包市场更加不景气.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我这样一个没有政治靠山和经济实力的个体承包商,能在承包行业方面有所作为吗?至今我仍记得,当时,我曾参加过几个项目的投标,但均未中标.公司没有业务,收入断绝,万般无奈,我只得动用公司留用的项目资金来支付职工工资和公司日常开支.我心里明白,照此下去,不出一年,公司就会破产.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见到阿斌时,他大病初愈,头发稀疏脸色憔悴。他苦笑说他这个样子不是因为病,而是为情所困。在以后与阿斌的多次接触中,当我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关于他和小梅的故事时,我深深地感到震惊:小梅为了所爱之人,献身给不爱之人,这是怎样一种令人唏嘘的爱情啊!  相似文献   

9.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由于营养不良,曾经患过夜盲症。后来生活好了,营养丰富了,夜盲症就消失了。我在四十八岁那年,有一天夜里,忽然眼睛里出现了黑影子,之后我就到医院治疗。医生说:这是白内障,这种病是常发病多见病,发展到严重地步就会致盲,要我抓紧治疗。我吓得不得了,但西药中药吃了不少,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0.
《伴侣(A版)》2011,(6):32-32
正问:结婚前我就有腿疼的毛病,曾到县医院看过,诊断是腰椎间盘突出。后来,我结婚了,过了几年,这腿疼的毛病一下子严重了,到北京一看,才确诊是脊髓型颈椎病。这种病瘫痪的可能都有,要治就得花五、六万元动手术,而且术后效果也不敢保证。丈夫一听心就凉了,说我骗了他,要求离婚。我同意离婚,但提出让他给我一笔扶养费。他一口回绝,说我婚前隐瞒了病史,这病不该他治。请问:这种情况下,他该不该  相似文献   

11.
国内某知名论坛一篇名为《令我十分震惊的任命公示》的帖子称,今年2月初,山东省新泰市(县级市)新提拔6名副局长,1名法院副院长,这7人中,有6名是80年代出生,最年轻的只有23岁……这一次,年仅23岁的王然担任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成为质疑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正1个月前,美国医生告诉我:我体内已经检测不到癌细胞了。我有些恍惚,这十年来的风雪,我真的度过了,今后什么都不会再怕。黑色素瘤?我是浙江的一个高中老师,2006年,我以为自己得了中耳炎,右耳不停地产生积液,当地医院也一直查不出所以然。从那时起,我隔三差五就要去医院,用针管抽掉耳朵里的积液,不然就听不见声音。但积液越来越多,我去医院也愈发频繁,从最初的两个月抽一次,变成了两周抽一次。我第一次怀疑,这是不是什么严重的病?  相似文献   

13.
集影乐     
集影乐黄云涵我不会摄影,却有集存照片的爱好。从50年代初到现在,积累竟达千张,入照者数千人次。退休后,有了时间,我分类整理,分别注明拍照时间、地点和内容,足有10大本之多。翻翻这些照片,颇有一番情趣,也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思。这一本本照片,无疑是历史的见...  相似文献   

14.
助人乐余年     
《老年人》 1997年第 9期,发表了我的一篇《助人乐》稿。不久 ,便接到编辑部转来的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我和我的老伴是 50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土改干部,读了你的《助人乐》,使我们想起了当年同志之间纯洁真诚的感情。你就是 50年代精神的化身。”对这种溢美之词,我感到汗颜,但我很愿意交这个朋友,就及时写了回信。经过数次书信往还,我与她成了好姐妹,并且了解到了她的心病。  她的大女儿是煤矿医院的药剂师,婚后生有一女,因男方作风问题 ,两人感情破裂 ,已离异数年,加以煤矿停产发不出工资,精神状态极差。她希望我能为她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市民阶层中,性的“供给”还是严重短缺的。这里所说的“供给”包括了人们对性爱追求的勇气、社会对性爱的宽容、男女交往的机会、商业性的性服务、媒体上性刺激出现的频度和力度等等。供给的短缺当然容易导致敏感,80年代初我在北京念研究生时,就有一个同学秘密向我诉说他苦于在性方面过于敏感——甚至在公交车上,  相似文献   

16.
一碗白米饭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母亲给我做的第一次夜餐——一碗白米饭.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那年我才14岁.因为家境贫寒,全家五口人,父母都是半劳力,所以我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放牛、打柴,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糊口的一份担子. 那时,农村“大跃进”一阵风刮过之后,又遇上了三年经济困难,像我这样的家庭,一天能吃上两顿饭,一顿干饭和一顿稀饭也就不错了,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相似文献   

17.
布禾 《老年世界》2010,(13):21-22
据报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一部分是原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厂址,由此引起我的一些回忆。 上世纪60年代初,《人民日报》等大报以头版头条刊文说: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出我国首台万吨水压机,一对高大立柱是焊接而成的。这在当时是属于重大科技新闻,其瞩目程度不逊于如今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离子对撞机。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爱情是一种奢侈品。在我的朋友中,夫妇貌合神离,直至劳燕分飞的大有人在,真正的恩爱夫妻只是凤毛麟角。而阿峰、阿梅两口子,则是这少数中最让人羡慕的—对。一次与阿峰在茶楼闲坐,问他经营爱情、婚姻有什么秘诀,阿峰笑了笑说:"没有哪一份爱情和婚姻是真正风平浪静的,美国一位婚姻问题专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我和阿梅的爱情至今能鲜活如初,其实也很不容易。我的体会是,要让爱情天长地久,就得让它经常  相似文献   

19.
仲元 《老人天地》2008,(11):31-31
钓鱼是一项既可娱情又可健身的活动,我很喜欢。我的垂钓史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在天津蓟县师部离职休养,百无聊赖中我发现有人到前面水库去钓鱼,出于好奇也跟去看了几回,这一看便上  相似文献   

20.
我出身农家,自小在农村长大。上世纪60年代初从湖南农学院毕业后,回到老家桃江县工作,在农业部门一干就是4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