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别平等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女平等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男女两性利益均衡、两性关系和谐融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平等与两性和谐,在和谐的两性关系下共同缔造真善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海峡两岸当代女性小说中,由叙述视角所表明的性别立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看”,即以男权价值观规约女性,弱化、消解女性的主体性,凸显的是性别霸权;二是“她看”,则是以女性主义立场审视男性和观照女性自我,关注和探索两性共同面对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建构男女两性的主体性.从“他看”与“她看”的纠缠和更替中,传递出女性冲破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意图与努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性别这一女性主义学术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该理论以透析男女两性差别的社会存在为主要内容,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传统知识体系入手,强调社会文化建构对性别的作用及其多样性、可变性,倡导多元的思维方式,关注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力倡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与社会的公正。性别理论的知识批判与重建精神及其实践性,反映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格和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研究中国传统性别意识和家庭观念的最根本文献之一。其卦象的推演与男女两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喻指关系,而其富于辩证意味的推演/思维模式深刻影响到华夏民族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和家庭观念的形成。一方面,《周易》关于家庭中男女关系的基本看法无疑是男性主导;另一方面,在经与传中,它又都有不把问题绝对化的表述,甚至还做出了一些相当明确的补充、修正,体现了值得注意的合理成分。《周易》的性别意识和家庭观念对后世产生的广泛影响在文学活动中也得到鲜明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男女言语交往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并分析性别言语差异产生的成因,旨在促进两性交际有效、顺利进行,减少彼此间的误解,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义标记是根据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的语义特征进行定义的,一个有标记词比无标记词在词义上更加具体。语义标记的非对称现象指的是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在意义上的不等值。这种不等值在性别词语中也有所体现,形成了语义标记在性别词语中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或是由两性的自然生理区别产生的,或是与社会对男女形象的刻板印象有关。因此,这种语义系统中的性别标记非对称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观念以及这种文化中的两性形象和两性特质。  相似文献   

9.
任现品 《文史哲》2020,(2):128-136+167-168
男女两性的自然差异在向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化过程中被置换为男优女劣的性别差等,这是世界各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差等不是男性彻底压制女性的二元对立,而是一元格局下两性相依互动的男尊女卑,具有超强的隐固性。这种隐固性不仅在于伦理—政治的一体化,更有着深层的经济、政治根基,它既是整个文化结构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又是其核心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的体现;父系家族所有制是这种一元格局下男尊女卑性别差等的经济基础,家国同构的政治组织形式非但没有触动家族内部的两性差等,反而为其提供了牢固的政治保障;而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的儒家意识形态则使这种性别差等被纳入到政治组织系统而更趋稳固,至于儒家意识形态与社会组织一体化的社会整合模式和传统哲学的天地—阴阳—男女的本体论系统,更是把这种性别差等贯彻到社会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宇宙自然的各个领域。正是经济所有制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哲学观念等各级因素的逐层包裹、叠加与固化,才使得中国性别差等结构成为一个集贯通性、隐蔽性、灵动性于一体的稳固结构系统,使国人长期受其控制而浑然不觉。剖析这一结构的内在层次是解除其魔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池莉从来就不是站在女性的对立面来塑造男性,相反,池莉对饮食世界里的男性寄予了深深的理解、宽容与同情.这种既不爱男也不薄女的男女观直指20世纪文学中研究最匮乏的性别意识领域,并就如何描写两性关系以及如何塑造两性世界里的男女形象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池莉从来就不是站在女性的对立面来塑造男性,相反,池莉对饮食世界里的男性寄予了深深的理解、宽容与同情.这种既不爱男也不薄女的男女观直指20世纪文学中研究最匮乏的性别意识领域,并就如何描写两性关系以及如何塑造两性世界里的男女形象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思维之限域,陷入正义两难。而以两性和谐共生为其指向的男女间性范式的推出,不仅为哈贝马斯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增添两性对话的生命维度,而且有利于开启一种以平等为底线,尊重差异基础上的两性价值共显与共同创造的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伦理结构。而中国古代的阴阳生命之学因蕴含了这种思维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人类对西方式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早期批判,成为女性主义可资借鉴的极具启示性的思想资源,这也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转化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各种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几千年以前人与人关系的大变局即由伙伴关系到统治关系,就是从两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全局性的和结构性的。封建社会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权力发展为制度性的一夫多妻制这样一个两性关系的结构性毒瘤,极大地恶化与毒化着家庭亲情关系,也影响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一夫多妻制这个两性关系毒瘤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一些男性的心理结构积淀"妻妾情结",也表现为近现代社会父权夫权政权对人的身体的支配、控制、占有,以及婚姻生活中对男人和女人的双重道德标准。新旧世纪之交以来,在全球化与商业化语境中,又出现了以否定女性人格尊严为前提的权力、金钱、性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跨国的不平等的以女性身体物化为特征的两性关系。鉴此,通向两性和谐乃至社会和谐之路,在于每一个女人与男人的主体性人格的成长,在于对自我人格独立与尊严的守护。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15.
女性人格独立和两性和谐,一直是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唐代以“包容乃大”的时代精神,孕育出了散发着独特光彩的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家庭生活中的女性,还是市井生活中的女性,她们大胆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对强权制度反抗和追求平等的声音;肯定、施展自身的才能,都展现出女性独立人格觉醒的意味。并且,在男女两性肉体和精神的触碰、交流中,展现了融洽、和谐的两性关系。从而以超时空的姿态契合了女性主义者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肯定唐传奇中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和谐的同时,也要看到,受时代和女性自身认知水平的制约,她们只是在有限范围内追求思想和行为上的独立、和谐,尚未实现真正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16.
相当多的西藏情歌有男女互赠信物(带、结、箍等)的礼俗内容。它们是两性身心融合的象征,也是早期抢婚制度的文化隐喻;在看似同心互爱的表达背后,隐含着传统社会两性的不平等和性别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性别文化和性别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女大学生因性别就业率低、收入低、造成"行业隔离"等问题,应采取相关的措施:构建以人为中心,以两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将女性就业列入全民就业总战略,实行男女同龄退休;生育成本社会化;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男女两性虽然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男女两性表现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性在获取发展自身素质的资源与机会上的差异.社会性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对人口素质和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变革不公正的社会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19.
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的主张都过于强调男女等同、均等,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这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点,是用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公正.完全的男女平等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男女平等的局限性和追求性别公正的合理性都要求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从男女平等转向性别公正,即主张使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的两性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性别公正所蕴涵的实质内容也是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与差异以及补偿价值原则的体现.性别公正的实现需要深层变革社会的心理结构、建立性别公正意识的价值导向、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以及建立以保障两性"能力"发展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20.
董淑铭 《江汉论坛》2006,(1):122-126
乔治.爱略特总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在两性问题上,她敢于超越两性的二元对立,敢于打破维多利亚时代对男女人物形象的传统定义,在更深刻的人性反思中,她极力描绘男性和女性相互补益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这种新的人物形象正与20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完整人格”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