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家们指出: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了的全球社会”,充满这个社会的将是各种数字、符号与知识信息,而接通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则是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是“知识经济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将是在“知识经济化”与。经济知识化”双向转化中不断发展,而这种双向转化离不开应用文。因此,应用文在经济知识的大潮中发挥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教授是英语学界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人物,不但其论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1991)和《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和身份正常》(1995)进一步综合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以“理论、文化与社会”中心主任和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中国化”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即成为中文传播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梳理该议题的产生及其内涵外延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形成对“传播学中国化”较为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接续和回应围绕其合法性和可能性引发的讨论与观点。这些论争隐含了“传播学中国化”作为在地经验的研究与西方学术霸权乃至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传播学中国化”应自觉置身于全球知识生产的场域中,首先借鉴和入乎西方理论之内,以研究中国特色的在地经验,彰显其理论的特殊性一面,进而超越和出乎西方理论之外,在全球视野中互映中西方传播理论,在对话融通中提升中国传播理论的普遍性一面,最终实现理论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全球在地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单一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辩证统一、同质化与异质化辩证统一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同时,文化全球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要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要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实行“拿来”与“送去”并重战略,保护好民族文化的载体,让民族文化为全球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再论其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认为,关于全球化的知识实质上是这个概念该如何定义的一个功能问题。在追溯“全球的”这个术语的起源及在最近的发展演变历史之后,本文提出几个全球化该如何定义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抛弃了这个词的四个一般性概念,赞同第五个全球化的概念,即把全球化定义为是跨地球的联系——特别是最近,尤其指超疆域之间广泛的连接。有六个限定条件可以纳入这个概念,这样便可将其与全球主义者的言过其实区别开来。此外,作者特别反对下面六个彼此无关联的序列:全球主义、使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具体化、全球/本土二分法、文化趋同性、普遍论和政治中立论。本文对全球化研究者比较完整全面地认识这个现象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本质的动态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化是一个无主语的概念 ,给全球化加上定语 ,就是要追问 :“谁的全球化 ?”或“什么样的全球化”———这就是全球化的本质。对全球化本质的考察 ,应摈弃静态的传统思维框架进行动态透视 ,即历史上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单一全球化 ,当下全球化的本质是不同制度文明竞争与博弈的多元全球化。而从前瞻的视角看 ,未来全球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导航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时代的全球化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世界史历程的一个发展阶段。作为一种全球性运动和过程,全球化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我仅提出全球化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就教于方家。第一,全球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域及体系建构。全球化运动和过程是全方位的,有诸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交往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具体表现形式。这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已经达到了全球一体即“地球村”层次,人们对人类整体的认识也已上升…  相似文献   

8.
张梅 《兰州学刊》2006,13(1):32-35
本文认为,当今时代,虽然“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经济、法律、政治的全球化方兴未艾,但“文化的全球化”将是个例外。因为“全球化”意味着“一体化”,而试图以文化的“一体化”与“单一化”取代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共同发展将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在此意义上,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且在今天处于强势地位的基督教,在其全球范围内尤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进其“处境化”、“世俗化”和“共生化”的历史进程,以期达到与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融会贯通、共生共荣,从而顺利地传播其福音。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地方性道德知识的中国道德话语只有转移为普遍性道德话语,才能获得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能力。转移即重构,其中包含三个内在相关的基本命题:空间场域、价值逻辑与叙事进路。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概念突破了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疆界,推动地方性道德知识所构造的空间场域实现了从地方到全球的转向,由此获得了转移为普遍性道德话语的可能性。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中国道德话语与全球风险治理发生了交集。文明交流互鉴逻辑与文明同质化逻辑的分歧,从本质上反映了多元现代性与一元现代性的观念之争。前者突破了后者在共同利益、文化交往、责任担当等方面所存在的多重认知局限,成为中国道德话语重构的内在遵循。此种价值逻辑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道德话语重构的叙事进路,而叙事文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结方式则成为问题的中心。与“直接转进”和“间接转进”相异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话语融入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并以后者作为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中国文化资源,由此全面而客观地注解了“中国”场域中现代道德话语的意涵。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全球化焦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海香 《社会科学》2007,4(5):139-146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各文化体在全球范围广泛而快速地联系、交融,致使每个文化体的发展、变迁都与全球整个文化体密切相关的进程与趋势;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交织并进的过程;文化全球化一经产生就将伴随人类长久存在。  相似文献   

11.
交往方式的革命——互联网的社会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可以说是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全球化社会的技术标志。互联网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全球化蔓延的同时 ,也将推动政治全球化的深化进程 ,并加速着全球文化的流动和互生。互联网不仅成为了全球化普遍交往的技术基础 ,而且也带来了主体际交往的“匿名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资社并存”与“资强社弱”的局面仍然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的主要样态。因此,当今全球化的本质仍然是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资本逐利的本性致使全球化历史进程中问题与矛盾迭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问题丛生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度复杂互动关系,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在价值观还是义利观上都体现了对全球化和人类一体化发展的全新见解和远见卓识,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逻辑主宰下人的全球存在样态的深刻省思,彰显了对资本逻辑支配下全球化现实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发展与地域性社会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根源在于知识产品的特征:是知识产品使用的经济优势,使国际公司得以克服与当地公司竞争中的不利条件;是知识产品的“非竞争性”,鼓励公司向海外扩张,以重复使用而获得最大利益;是知识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公司不得不直接控制海外生产,从而导致了跨国公司组织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知识产品的性质带来了公司经营的的国际化,促进了贸易、技术、金融、人员的跨国流动,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交流;而且,知识产品所寻求的是全球内的最优化、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这一经济力变革过程既可推动地域利益发展,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所以,区域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的选择,以从全球化发展中实现最大的区域利益。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全球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表明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全球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革命也为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全球化不等于全球一体化。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各国因利益差别尚难协调一致,现有的国际组织不具备普遍的约束力,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还表现在各个方面,全球一体化虽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前所可能实现的只能是在经济地区化的基础上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在各地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区化推动了全球化,但全球化不会在地区化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全球一体化。“全球主义”者鼓吹的“民族国家崩溃说”和“主权有限论”、以及建立“全球政府”的主张,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曲解,迎合了国际资产阶级特别是超级大国统治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何光顺  王源 《学术界》2023,(10):148-158
“缘域”是与“境界”“意境”“境域”等具有家族相似的概念,但将后三个概念遮蔽的缘起性、条件性和关系性凸显了出来。相较而言,境界重在一种空间性的场域存在并确立其某种界限;意境重在主体性的意识所变现之空间化场域;境域重在一种空间化场域的扩展状态;缘域则重在由缘起、条件和关系生成中的场域状态。中国文学可以从境界、意境、境域层面上去探讨,这已在学者们的相关阐释或研究中得到广泛实践,而从“缘域”论中国文学,则还远远不足。探讨中国文学的“缘域”,是可以与境界、境域、意境等概念并行而又别出新意的。中国文学缘域论借鉴了从印度佛教而来的缘起性空论,又在中国化禅宗的思想世界中得到发酵,而中国禅诗则是其最重要的实践。中国文学缘域在其发展中可以区分出三重境界,即文道真斋的自性悟(我是我)、人文涵养的他性悟(我非我)、文心通变的圆融悟(我化我),此即中国文学缘域三境论。对于中国文学缘域三境的论述和阐发,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阐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文化全球化”这一命题却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宽泛的概念 ,而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不应轻易地认为经济全球化会马上带来一个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商品流通是互利的 ,文化交流也是互动的 ,文化接受是历史的选择和群体的实践。认为单一文化或“美国文化”将会主宰全球的看法并不正确 ,而事实上中国文化也在全球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桐 《学术论坛》2022,(5):54-69
“发展中国家”一词是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近年来在国际话语竞争场域中却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世界银行曾在其官方报告中正式提出,将不再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世界银行有关工作人员给出三点理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日益趋同“、发展中国家”内部日益趋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世界确立了新的议程。然而,这些理由在论据和论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第一,世界银行通过错误的数据引用和呈现方式人为模糊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第二,世界银行无视分类概念的有效性在于类别与类别之间的差异而非某类别内部的差异这一基本常识;第三,世界银行假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名否定了“发展中国家”概念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议程”本身就大量使用了“发展中国家”概念这一事实的漠视,也是对联合国这一新议程的错误解读。对西方社会类似主张的分析和研判将有助于我们厘清同一概念在中西话语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全球治理中更好地坚持中国的自身定位并构建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第四世界遍布在发展中国家广大地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同时也点缀着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的贫困区。这是一个呈“豹斑”状态分布在全球的极端贫困化、边缘化的阶层。第四世界的形成既有资本全球化的外在因素,也有各国内在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其中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的选择失误导致的第四世界化加剧的现实,对中国的发展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驰 《社会科学》2001,3(9):63-6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人们对它的阐释、理解的角度不同 ,价值取向不同 ,形成了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全球化理论。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 ;有的学者从信息通讯角度提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间障碍在全世界的自由传递 ;有的学者从政治经济制度的角度提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面扩张 ,或谓“全球化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另一名称” ;有的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提出全球化就是消解文化的本土化 (民族化 ) ,实现全球文化一体化等等 ,不一而足。不管各家观点如何歧异 ,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论刑法全球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谦信 《理论界》2008,(7):67-68
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传统法律,刑法在全球化时代更是勃发着生机。刑法的全球化是必要且可行的,必要性体现在:它是法律全球化话语中的应有之义,是响应刑事犯罪挑战的必然结果,是正日益展开的刑法发展潮流,是刑法与社会关系的惯性延伸;可行性表现在:“全球法律与地方秩序”的参考模式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