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心理期待和暗示对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王阳明出生时祖母岑老夫人的梦境,形成了强大的心理暗示和积极的期望氛围,这种场能催化并形成王阳明圣贤情结的人格心理,对其创作心理影响深远,并外化为诗歌里的圣贤情怀:王阳明少年时期的诗作,已不自觉流露出圣贤气质;12岁立志学圣贤,标志着他圣贤情结的觉醒;37岁经历“龙场悟道”后,他从此坚定地选择儒家圣贤道路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成为“王阳明”的标志性事件。其悟道地点(石墎)、时间(中夜、寤寐中)反映了阳明独特的经历与个人气质,也折射出强烈的心学底色,更具有浓厚的宗教象征意味;而其悟道过程之中的“若有人语之”现象既可视为阳明梦中与人论道,故与禅宗闻声悟道并不相侔,亦可视为隐藏在阳明内心深处的良知“幻化”而成的“语声”,故龙场之悟是阳明良知之自悟;就悟道之内容与性质论,龙场所悟实是阳明成圣之路上至为关键的生存论之悟;而就悟道与体道、顿与渐关系论,悟道只是阳明“重生”的一个起点,阳明一生艰难而漫长的体道过程还只是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3.
钱德洪曾把王阳明37岁时的“龙场悟道”作为其思想形成的标志,认为在此之前有“学三变”,之后又有“教三变”(即黄宗羲所谓的“学成后三变”)。因而“龙场悟道”基本上可作为阳明早期思想与中后期思想的分界线。然而,由于钱德洪试图把王阳明著作当作王门以及全社会的教科书,所以在编辑《阳明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万物一体"说及其对当代美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心学历程分三个阶段,关节点分别是龙场悟道、平藩明道、天泉证道.这个过程与王阳明万物一体说的形成演变是一致的.龙场悟道时,王阳明将"物"作"事"解,心物关系上强调心对物的单向的涵盖.平藩明道,走向心物意义世界的双向建构,致良知也是一个合心理为一的过程.天泉证道前后,心物统一双向建构基础上的致良知,升华为万物一体的圣人之心,完成了多种统一.王阳明万物一体说启示当代美学,应当将本体论存在意义上的追问与价值问题分开,并且反思"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其心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创始和奠基阶段。本文拟就其悟道的由来、契机、内容及在其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作一些探讨。一、“龙场悟道”的由来“龙场悟道”并非偶然,王阳明生活的明代中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此时,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腐败不堪,皇帝荒废政事,大权旁落,宦官擅权,藩王叛乱;农民起义不断;再加上边患频仍,使得明王朝政局混乱、内外交困,岌岌可危。正如王阳明所说,“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在社会思想领域,自南宋以来,程朱之学被钦定…  相似文献   

6.
钱德洪曾把王阳明37岁时的“龙场悟道”作为其思想形成的标志,认为在此之前有“学三变”,之后又有“教三变”(即黄宗羲所谓的“学成后三变”)。因而“龙场悟道”基本上可作为阳明早期思想与中后期思想的分界线。然而,由于钱德洪试图把王阳明著作当作王门以及全社会的教科书,所以在编辑《阳明文录》时,特别重视阳明学成以后的作品:“自滁阳以后(阳明42岁)文字,虽片纸只字,不敢遗弃。”(《王文成公全书》卷首《刻文录叙说》。后凡引本书只注卷数与篇名)而对  相似文献   

7.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分水岭.在500年前的这个同一时空中,浓缩了阳明悟道境况的三个时段,即前悟道之苦难时、悟道之体悟时和悟后起修之受用时.公元1508年阳明龙场悟道的这三个时段,不仅是阳明个人生命心路历程重大转折性的人生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思想性事件.深入考察分析这一大事因缘,对我们理解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启发我们的生命觉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观王阳明一生,始终与诗赋相伴,从存世诗文来看其文学成就确能颉颃当时名家。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他从立德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反对着意安排组织的偏重形式的创作之风,主张恢复关注受众特点的诗教传统。王阳明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其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力量之一,当心学成熟后,再以心学反观文学,进而形成其对文学的理论见解,对其创作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代全真教教徒王重阳、马钰、丘处机等人创作了大量诗歌,体现出独特的诗学观。他们不仅以诗歌来传道悟道、教化他人、联络道友、增进感情,还以诗歌来抒发道情和诗情,将诗歌当成传道、交友的文字游戏。他们的跨界创作偏离于诗言志、诗缘情的主流,成了宗教界、文学界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大学》的诠释重点,王阳明从"格物"出发,经历了从"诚意"到"致知"的转移过程,它蕴涵着"致良知"提出的内在逻辑。一心求道的王阳明,早年困惑于"格物",因为朱子"格物"夹杂的知识诉求之方式达不到终极之道;龙场悟道后的阳明重视"诚意",以"意"涉"物"、训"物"为"事",将"物"明确为人的生存情境而非客观之物,对应之"理"则为德性形态的是非之理,"格物"被纯化为通过德性涵养达到心体的绝对自明而占有终极之道;宁藩之变后的阳明提出"致(良)知",则德性涵养过程中的是非标准被明确澄清,对朱子"格物致知"理论的彻底改造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主要分经典诠释奠基时期、经典诠释发展时期、经典诠释成熟时期、经典诠释的总结几个时期,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的过程,其间在批评朱熹经学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完善了心即理、格物、吾性自足、知行合一、良知或致良知、四有四无等一系列观点与主张,其核心是良知或致良知。  相似文献   

12.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现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境界     
石鑫 《华人时刊》2020,(2):12-12
说到读书的境界,我们自然会联想到王国维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然王国维只是一个清末学者,所以他的读书三境界的理论其实只是讲了做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我更赞赏明朝著名学者王阳明所提出读书之五境界: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老师说读书做大官,然而幼年王阳明却说:"读书做圣贤。"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王阳明认为:"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王阳明赞扬孟子的"四十不动心",才涵养出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4.
"空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至宋朝"空灵"的内涵不断丰富.结合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作品,探究其诗歌中"空灵"诗境的主要内涵,即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创造出具有自然属性的空灵;表达真性情、追求隐逸自由精神的主观空灵;追求空寂,充满梦幻而创造的无"灵"字的空灵;运用参禅悟道方式营造的佛禅空灵.  相似文献   

15.
对死亡问题的理解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套用孔子的说法,不知死,焉知生?本文采用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超越思想方法,指出孔子死亡观的非超越性,并通过对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在死亡观上的超越性思想,从而实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格竹是王阳明早年一次重要的思想探索,也是心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格竹埋下了王阳明和朱熹在格物论上分道扬镳的伏笔,与龙场悟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格竹失败源于朱熹格物论将属性完全不同的性理和物理熔为一炉,使二者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方式会归于理本体,同时在理论上又没有解决性理与物理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导致在格心外之理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性理如何体现、物理如何转化的问题。龙场所悟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正是对朱熹格物论此一内在缺弊的矫正。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学说之中,并形成了一套以“心学”为哲学前提的释经体系。王阳明“心学”教育体系的理论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心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石,“心学”教育实施的路径以及“心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其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正是王阳明独创性智慧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学批评对陶渊明极为称扬 ,最早多方面地对其予以了论评。主要表现在 :一、针对陶渊明为人襟怀情性、是否悟道、因何归隐展开了辨析 ;二、对陶渊明作诗态度、诗作用语及诗歌审美特征、风格等论题进行了论评。它较为完整地建构出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论的视野 ,导引了后世诗学批评陶渊明之论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与议礼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合作到分歧再到挽救的复杂变化过程."大礼议"刚刚展开之时,由于学术观点的契合,加上议礼派中的部分成员是阳明的弟子和仰慕者,王阳明与议礼派合作密切.随着议礼派全面接管政权,议礼派内部在如何起用王阳明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更因为思想背景的差异,以桂萼为代表的一方对王阳明产生了排斥感.阳明去世后,对阳明极其反感的嘉靖帝,企图彻底取消王阳明的恤典,此时议礼派居中协调,为王阳明挽回了部分待遇.这一过程一波三折,以致很多细节尚未受到明代思想史研究界的重视,反而被黄绾等阳明弟子具有偏见的记载所误导.客观而又全面地梳理这一过程,有助于更真切地反映王阳明以及阳明学派在嘉靖朝初期政局中的生存状态,从而丰富今人对王阳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维诗歌对《桃花源记》的接受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诗歌从语言词汇、意象意境、叙述结构等各方面对《桃花源记》作了全面的接受;同时又对《桃花源记》作了巧妙的改造:将《桃花源记》所隐含的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寓意暗暗地置换成了佛家尤其是禅宗的"悟道"过程,体现了一个大诗人应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