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思想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相反,同样出身哈佛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已无对手,历史的演进过程也已走向完成.但是,历史是否有一终极的理想状态尚有待探讨,自由民主社会亦不是历史的终结点.尤其是支撑福山的观点的、建构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普遍史理论,与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冲突和经验上的不相容,更是福山的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内在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2.
塞缪尔·亨廷顿影响巨大,却也备受争议,一个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其思想和主张。通过对亨廷顿一生著述的梳理和回顾,本文认为追寻政治秩序是贯穿亨廷顿著作的主线,政治秩序成为政治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在实现政治秩序的路径上,早年的亨廷顿聚焦制度建设,关注政党组织和专业团体的作用,晚年的亨廷顿则出现了文化转向,强调文化和认同的重要性。在对政治秩序的探索中,亨廷顿的著述蕴含着三重内在张力,具体为:政治秩序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政治发展的理想主义情怀、能动性的组织和规则性的制度、文化的特殊性持续性和文明的普遍性可变性。对政治秩序的强调及对其实现路径的探讨成为亨廷顿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学术影响力的缘由,其内在张力则启示后来人继续探索政治发展这一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廷顿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迄今国内外学者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在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概括上达成共识;其次,是深入研究了其政治稳定思想和政治制度化思想;第三,是剖析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变化。然而,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上存在着不足,这体现为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连贯性并没有予以关注;国内对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有简约化处理的倾向;很少学者去分析亨廷顿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应深入研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批判性地借鉴其政治发展理论,以构建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福山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当人类历史进入自由民主阶段,历史将迎来它的终结。而造成历史必定会发展到自由民主,并最终推动历史走向终结的动力机制有二:自然科学和寻求"承认"的欲望。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军备竞赛和经济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在世界各地传播,为历史走向自由民主制打下了基础;寻求"承认"的欲望则能够确保历史必然会向着自由民主发展。但是事实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错误在于:一是曲解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误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视为一种终结论;二是片面地将自由、民主视为人类历史的终极价值,忽视了自由民主自身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构成了亨廷顿政治秩序论的基本要素,而三者内在的关系则构成了亨廷顿政治秩序论基本的逻辑架构。若撇开意识形态的色彩,亨廷顿政治秩序论可以为中国社会稳定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充分认识"社会稳定"是当前中国社会重要的价值目标与条件,建构科学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政治吸纳能力,提升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政治理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种理论范式,其理性的政治原则和"完全和解"的政治秩序立场成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重要方法论.政治理性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弊病,使福山政治哲学沉沦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困境而受到多方指摘.马克思由政治经济学方法现实又逻辑地推断出来的"世界历史"观必然扬弃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并最终真正地形成对福山政治哲学方法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再没有其它意识形态的竞争,所以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以西方的制度作为一种普遍适应的制度,体现了"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与世界正呈现出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迹象不相符合.科技在不断发展,尚不存在一种制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历史尚未终结.  相似文献   

8.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又重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主张人类历史必将终结于以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关于“历史终结论”由来已久,沿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向前追溯,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黑格尔→科耶夫→福山。不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历史终结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基础框架是相通的,并且这些理论的根基在历史的检验中越来越显示出弱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期,协商民主成为西方民主理论的一种新转向,代表西方民主的最新发展。我国协商民主在民主价值、目标追求和政治文化背景上与西方有本质区别,但西方协商民主所强调的公平、公开、包容、理性、协商等原则和理念,则与我国协商民主的政治诉求相契合。以此为切入点,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协商民主视阈下探讨我国政治民主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问题。以西方协商民主与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诉求的趋同为着眼点,力陈现代政治人格所具有的特点,提出从制度、文化、社会以及公民自身等方面着手塑造现代政治人格,以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相似文献   

11.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是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与福山所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两部名著的共同论域。福山在托克维尔的基础上,将自由民主上升到普世原则的高度,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但美国现实中存在的严重经济不平等使二者所论都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2.
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毕生视自由为永恒之理想,一贯坚持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将自由界定为"独立于别人的专断意志之外"。哈耶克主张在法治下实现自由,哈耶克对法律的思考是紧密地与个人自由、自发秩序、正义、民主、法治等相联系的。哈耶克的理论极为宏大,本文仅试图从法律与自由、法律与秩序以及法治这三个方面来基本的把握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宪法模式的提出无疑具有很深刻的启示性意义,其中对普通法的深刻辩护,对当今议会民主的批判,以及对宪政制度的创新,都直指当今自由民主政制的核心领域。哈耶克提出的宪法模式也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哈耶克的普通法的法治国理论内部存在不一致性;其有关权力分立原则的独特阐述也偏离了古典政治学家对分权学说的理解;他的工具性民主观导致对民主制度及价值的简单判断。  相似文献   

14.
拉里.戴蒙德是目前美国政治学界相当活跃的人物,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他认为民主可以分为选举民主和自由民主,民主是发展的,民主包含悖论。他的民主巩固理论内容包括:民主巩固是取得广泛而深刻的合法性的过程;之所以要重视民主巩固,是因为民主可能出现倒退;民主巩固的主要措施是下放权力,培养民主政治文化,形成市民社会。在西方民主巩固研究史上,拉里.戴蒙德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他的民主巩固理论既是全面的,又是有重点和特色的。  相似文献   

15.
埃德蒙·柏克被一些学者称为保守主义的鼻祖,又被一些学者称之为自由主义的先驱。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尽管是思想的两个维度,但却集中体现于柏克一人身上。他的思想是自由还是保守?是否以一贯之?我们可以通过对柏克政治价值的探讨,回答其政治思想的一致性。柏克的政治价值可归纳为保守的倾向,自由的精神。他在价值观念上支持自由,制度观念支持保守的制度,由此他赞扬了美国革命的自由精神,批判了法国革命对传统的割裂。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哈贝马斯通过交往行动的理论,将洛克式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与卢梭式的共和主义民主理论结合起来,力图克服自由与民主的冲突.在他看来,体现民主本义的人民主权,就存在于交往活动中,是人们在符合交往理性的、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中,达到话语共识而形成的.这种存在于自由地批判性讨论的公共领域的话语民主,为制度化的代议制民主提供动力和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的民主理论为消除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提供了理想的方案,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本杰明.巴伯称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为弱势民主,而弱势民主在哲学及政治层面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有必要用一种参与式民主理论即强势民主来弥补这两方面的缺陷,最终将自由主义民主导向公民参与的政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民主思想是陈独秀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甚至是贯穿其一生的主线。他的民主思想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文化运动时期 ,推崇资产阶级民主 ;第二阶段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主张无产阶级民主 ;第三阶段被开除党籍 ,民主观发生了某些量变 ;第四阶段是一生最后 4年 ,民主观有了质的变化。分析、探讨陈独秀一生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 ,对我们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引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实际效力上有弱化趋势,通过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透视可探寻其原因。虽然孙中山民主思想对西方民主理论有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无法掩饰其弱点: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理论受众体的社会实力和对理论本身的接受能力,造成理论与物质基础相脱离;它对理论内容和理论宣传形式没有很好地进行本土化改造,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不足印证并启迪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于生命力的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植根于群众利益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必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具有无限延展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