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正确认识我国“残疾儿童”提供了新的视角.自然性是人的生命本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现实的人”的原点,是“现实的人”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从生命本原上认识“残疾儿童”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社会性是“现实的人”的根本属性,帮助残疾儿童适应并更好地融入社会是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提倡尊重残疾儿童的“差异性”,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个别化教育”、“教育增权”和“全纳教育”等教育理念和采取特殊措施来实现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一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36(4):126-132
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具有实用性、社会性、艺术性等特征,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和美学基础;然而当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却陷入形式主义的审美迷思中,积淀了中华文明价值的乡村秩序、结构和精神开始涣散,润泽传统乡村生命的共同体艺术开始溃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应尊重在地资源和文脉,秉持“去艺术化”的美学原则,不应着眼于单纯的形式化的“造物”“造景”,而是以村民为主体,唤醒村民的主体性价值,重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93-97
新媒体时代,随着数码复制技术的发展,旧媒体艺术的光晕被新媒体造成的冗余环境所遮蔽。在相当程度上,冗余环境会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而冗余对光晕的遮蔽会造成旧媒体艺术的萧条景象。但旧媒体艺术并没有消亡,旧媒体艺术的光晕并没有消失,它依旧以其母本价值捍卫着其生存的合理性。另外,旧媒体艺术还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种种改变,增加了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90-92
进入新世纪以后,艺术文化已经疾速进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在这一变迁的时代,文化潮流、艺术形态、人文观念、人本意识等都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其在数字时代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术内容对于艺术价值的意义等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能为电影带来什么?虚幻状态下的视觉盛宴对现实主体来说意味着什么?数字技术给影视媒介产品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经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日渐走入感官娱乐浮面的电影还有多少长远持续的发展力?面对这些问题,本刊约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分别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5.
韩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
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样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其产生之初,便引发学界对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质疑,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媒体批评是顺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批评类别,无论对其持否定意见还是肯定性的认可,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家所关注并思考。文章试图对媒体批评进行学术性界定,并将其置于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其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艺术在与媒体技术的互动中蓬勃发展。媒体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互联网艺术的分期、形态与特征,互联网艺术则通过创造工具与作品、前最与背最、本体与社区联合体推动了媒体技术的社会应用。二者良性互动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媒介素养理论传入日本,经过数十年的宣传与发展,媒介素养理论早已经融入到了日本本土文化中,并且媒介素养已经完全植根于日本社会。在当今的日本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媒介已经充斥整个日本市民生活工作之中,人们早已经习惯通过各种媒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而没有了这些媒介他们会无所适从。笔者就从日本媒介素养的教育现状和日本媒介素养的教育出发,对泛媒体时代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文化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统计是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科技统计工作要有新思路和新实践。要有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经济创新和手段创新。 相似文献
9.
雨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5):51-54
信仰时代的特征是神统治人,理性时代则以"人"为本.这就导致两个时代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标准.前者为再现性、功利性等等,后者为表现性、符号化等等.然两者之间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承继性. 相似文献
10.
11.
黄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5):107-109
本文在简要探讨理工科高校开展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在理工科高校中实施艺术教育的方式:成立艺术教育中心、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创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科学和艺术而言,技术无疑是变革社会的直接力量。但技术的生成、演变,以及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作用,都源于它所依赖的科学基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人类不仅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功用,而且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艺术美感;创造一个美的世界是人类实现其需要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人类对技术功能的本质要求;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美的境界和美的感受;对艺术美的追求,推动着技术的完善,也决定了技术完善的方向;归根结蒂,艺术旨向是技术发展的愈益显著的特征。科学、技术与艺术,是评价人类行为的三个维度,科学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理论可能性;技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现实可行性;艺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结果的理想性或美感度。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学旨向,更体现了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13.
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活动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属于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范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气质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而艺术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人文素养等文化素质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与现代科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发展,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这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左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153-156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正面临教学水平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等困境。在深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基本构成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明当前理工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提出从借鉴建筑学教育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等三方面入手培育理工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根据各类高校不同的条件和优势差异化办学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跃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
当代艺术现象已然成为最复杂的媒介现象之一,但今天的媒介在经历了实体化的历史后却开启了虚拟化的道路,媒介技术早已走出分子和原子的羁绊而进入到比特时代,它是各种虚拟技术的流行和实践,在这种新媒介架构中,美与艺术元素的生成带来独特的现代经验,这几乎成为当代艺术思考的必然前提.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知识发酵过程,科技中介是促进知识发酵的催化剂,在知识的获取和转化过程中,科技中介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自身能力、激发知识的有效需求、促进知识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知识资源,是提高科技中介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9.
梁玖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
科技革命与艺术文化 ,是两种并存和互为作用的、且有着各自独特性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人类发展生存的理想方式应是虚拟化生存与艺术化生存的圆融性整合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