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中国饮食文化、麻将文化和五行学三个方面对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国人所崇尚的团圆、美满的家庭关系;中国式的做人艺术;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的经验性类比等,意在说明《喜福会》的创作与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既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2.
《喜福会》作为一部讲述中关文化差异的小说,引起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多从跨文化的宏观视角进行整体分析。本文根据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并得出中关文化从碰撞与冲突走向交汇与融合的和谐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高校研究的升温,《喜福会》已成为爱好者的必读之作。许多学者从文化?族裔身份等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剖析。同时《喜福会》中简单而明了的意象,如麻将?天鹅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文章将着重于《喜福会》中几个看似无足轻重的意象如棋子?花园?鹅毛?玉坠来透视它们与母女主题以及中美婚姻文化观之间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是当代美围著名的华裔作家。1989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后即享誉美国文坛。母女矛盾的产生和最终冰释是小说《喜福会》的重要情节,凸显了撞击与交流的中美方文化,交织与融合的梦幻和现实。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充斥着各种中国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哲理,蕴涵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并且成为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显示器。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各种中国意象的寓意分析,来揭示其作品选用的中国意象的文化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华裔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美国受众而对中国文化所做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中与美国文化相互渗透,从而证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选择与相互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古老神秘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他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以外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中着力体现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慈”与“孝”,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东方文明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散文《商州三录》受到读者的称赞。本文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巫鬼和图腾构成的神秘文化、以及商州乡民的文化心理,对《商州三录》的文化涵蕴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它的出版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在《喜福会》这篇小说中,四对母女有着不同的家庭观念和文化背景,两代人之间产生了心理隔膜及情感冲突,并最终达成和解。小说通过对四对母女间的感情历程的具体、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探讨了《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功能。用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和适调理论分析了《喜福会》中语码转换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两种语码分别代表的权势与地位,折射出母女两代人对 中美文化传统和身份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态度的转变。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分析了作品中运用语码转换的艺术手段:填补英汉语言间的空缺、避免社会性的尴尬、刻画人物心理、反映民族特色、强化语气等。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都是那些生活在两种文化是的美国华裔作家体验最为深刻的问题之一。《喜福会》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冲撞中的生存以及对于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中美文化最终走向融合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中女儿们对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福会》中女儿们与母亲的对抗及对华人身份的排斥不是表面上简单的代沟和青春期问题,潜在意义上,则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即这种对抗和排斥心理是文化自恨心理的显现。而这种心理是由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东方主义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自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并且成果丰富观点迥异。该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与女儿两代人的冲突与隔阂,表现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透过《喜福会》可以看到,谭恩美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旧礼教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其精髓中的"孝道"持肯定褒奖的态度,这说明了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其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谭恩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中心”和“边缘”对立的模式.对母亲们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女儿们代表的美国文明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力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这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而且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庞大的霸权话语,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18.
小说作者从不同的视角 ,凸现了在美国社会中接受强势文化 (美国文化 )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 )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小说描述了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的种种心态和经历。作品的成功 ,是与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及对人性、人的感情和欲望的传神把握 ,且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