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代诗坛上,郭小川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越的诗人。作为战士与诗人,他为我们的时代写下了大量诗篇。早在抗战期间他就创作了《我们歌唱黄河》、《草鞋》、《毛泽东之歌》等诗作。1950年他出版第一本诗集《平原老人》。建国后他的第一首诗是1955年的《投入火热的斗争》,从此,诗人创作进入旺盛时期.先后出版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九本诗集。郭小川为我们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抒情和叙事诗篇。这些诗歌标志…  相似文献   

3.
在运动浪潮袭来时,郭小川习惯地把自己当作运动中的健儿来要求。运动裹拥着他往前涌动,他则在浪涛中做着姿势呐喊助威。在严格意义上他视自己为“战士诗人”,与革命运动、阶级斗争有着天然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响应党的号召、投入运动的时候,郭小川从不含糊,别人曾经形容他就像一支“勇往直前、绝不拐弯的利箭”。 1966年 3月间,郭小川在一次编委会上批评报社“不紧跟林彪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不宣传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说《人民日报》比《解放军报》晚了六年。这番话只引来一位在座者的响应,让郭小…  相似文献   

4.
1969年9月,作协大部分人开赴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只把郭小川和少数老弱病者留在北京。留下郭小川,是想让他等“解放”后回《人民日报》。 大队人马前往干校,郭小川到火车站送行,同人──握手告别。在《文艺报》原编辑沈季平的印象里,那一次郭小川在车站月台上显出难得的一份轻松,一份友情: 当时大家的心情很复杂,下乡种田,脱胎换骨是有决心,但不知将来怎么样?以后能不能回北京呢?开车前,郭小川跟大家握手后,特意走过来扶着我的肩膀,跟我聊了一会儿创作问题。我记得,我说,对民歌你还应该下功夫,你写的东西精炼还不够。…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郭小川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集》不仅有郭小川公开发表的诗作,还包括诗人未曾发表的作品、书信、日记和“外编”部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集”在国内尚属首次出版。由于大量的背景材料和诗人传记材料的披露,作为诗人、知识分子的郭小川的生活道路和精神历程的研究价值得以凸现,也为研究当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思想、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本。本刊特选登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和陈徒手撰写的《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一文。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代诗歌界,郭小川是影响较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许多诗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到读者欢迎,就在今天仍葆有艺术青春,对读者起着鼓舞和教育作用。他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建国以来我国新诗发展的轨迹。因此,很好地总结他的创作经验,对于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小川同志是一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革命诗人。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战士的风貌和那充满着强烈战斗风格的诗卷,却长留人间,闪耀着照人的光彩。 今天,打倒了“四人帮”,迎来了文艺大繁荣的春天。当此,展诵郭小川同志的遗篇,研究和探讨他的抒情诗作的风格,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新诗,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1962年10月29日上午,郭小川赶到中宣部转关系,下午即去《人民日报》报到。11月3日开完中国作协为他所作的鉴定会后,他就正式在报社开始工作,了结了多年来不能离开作协这块是非之地的莫大烦恼。 时任《人民日报》国内部主任的张沛是郭小川1939年延安绥德的老战友,他知道郭小川在作协的处境后,建议郭不妨转到《人民日报》试试。 我知道作协内部关系复杂,他在那很不对劲。他说过作协多事,跟刘白羽等人合不来。我对他说:“你干脆来当记者,比较简单。”我找吴冷西谈了一下,他同意,说:“欢迎,欢迎。”吴跟胡乔木谈过…  相似文献   

9.
熊曲 《船山学刊》2010,(1):152-154
姜宸英是清初著名的古文家、诗人。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唐宋派复古传统。卓然自成一家,在当时享有盛誉。由于他作品散佚零落,故研究的人较少。本文通过梳理文献总结归纳姜宸英的文学思想.展现姜宸英文学思想的独特性,并丰富认识清初文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1975年10月6日,中央专案组来人宣布审查结果:郭小川问题澄清。 郭小川兴奋地从校部跑到另一头宿舍,逢人就说。他冲到雷奔的屋子里:“我解放了,要回北京了。结论上连‘错误’两个字都没有。”雷奔至今还记得,郭小川喜形于色,盼望已久的消息让他防不胜防,情感根本隐藏不住。他回忆说:“小川那时真的变了一个人。” 10月9日回北京的当天,他就给相识的年轻编剧邢益勋、陈祖芬、赵云声写信报喜: 我已于今天中午回京。十月六日,中央派人向我宣布了审查结果。详情不谈了,总之,一切都已澄清。使我感到不安的是:连一丁点儿…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到丁宁同志回忆郭小川的文章,知道诗人小川同志常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句,来表达他寻求创作道路的苦心。在最近发表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边有这么一段精辟的指示: 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  相似文献   

12.
1973年左右,王震让郭小川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取得联系。1952年时郭小川写过一篇河南许昌地委搞好宣传工作的报告,颇受毛泽东的好评,那时纪登奎正是地委主管宣传的负责人。也就是从那时起,纪登奎开始引起毛的注意,一步步提携,直到“文革”中担任了中央高层要职。 郭小川那时正被传言围困,在北京赋闲而不得其所。纪登奎好意地劝说老朋友不要再继续写庄则栋的文章,并和王震商量后曾想让郭先去女儿插队的河南农村,等待分配。王震多次找郭小川谈话,提醒他说“你不要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中央领导同…  相似文献   

13.
假如有一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那就是因为我以诗的激情唱出了党的歌声。 ——郭小川:《自己的志愿》……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这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郭小川:《月下集·权当序言》  相似文献   

14.
郭小林曾这样说过 :“父亲有近10年没有过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也得不到亲人的温暖。可那时母亲不理解他 ,我们也不理解他。”当时同在林县的李保元说 :“郭小川说过 ,‘家人不认识我的价值’。这是他感到要命的地方 ,对家庭生活有很多说不清的苦恼。”(1999年8月5日采访)从现存的郭小川家庭通信中 ,可以看出在“文革”前大量炽热般的情书之后 ,最后几年的家信渐渐减少 ,在林县期间更显得稀少。当年杜惠单身从四川来到延安参加革命 ,郭小川为她的勇敢和活泼所深深吸引。杜惠在政治上的热情、开朗、坚强 ,也给郭小川的一生以很大的感…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诗人,郭小川在当代文学史上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被推崇的几首诗,还体现在思想史层面。在下放干校时期,他的诗歌创作折射出特定阶段的历史状貌,从紧跟主旋律的颂歌到充满个性的呐喊,他的思想经受了由盲从到清醒的痛苦蜕变,呈现了一位左翼知识分子复杂的心灵成长史。更为确切地说,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身处思想改造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从迷茫、分裂、挣扎到反抗的艰难的自启蒙历程。  相似文献   

16.
邱处机是金代全真教的重要诗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修道的进程 ,记录了他的宗教生活 ,内容相当丰富。他的诗表现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念 ,有浓厚的宗教功利性 ;同时他把修道体验和审美感兴融合起来 ,写出了一些诗意较浓的作品 ,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郭小川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创作了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与主流要求相背离的作品,《望星空》是其中的代表。郭小川在多年的创作活动中形成了独立地观察、思考生活,彰显人性的趋势,《望星空》是这种趋势的延续与结果,更是郭小川对历史现实感受的必然选择;从对《望星空》全真文本可以看到,郭小川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历史背景下,是如何痛切地展示其对现实的探索与迷茫,以及从灵魂挣扎一直到屈服于现实的心灵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望星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现实生活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的独特反映,还在于它具有更大的超越性,在于诗人强烈的人性和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创作根基给今人的新诗创作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诗人郭小川的整个创作历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就是诗人对于诗歌体式的探求与试验。诗人曾经告诫别人“不要固定于一种形式,要作多种尝试。”从诗人自己对于新诗体式的探求来看,正是在不断实践着这一创作主张,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诗歌的形式是由诸多因素构成,它包括诗歌的结构、语言、韵律等多种方面,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要有“三美” 即“音乐美”、“绘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中国大陆诗歌发展史,主要研究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60年前后,潮头诗人为郭小川;而文革期间知青诗人和“作家”诗人创作的最具思想价值和美好精神的作品,则显示了诗美的永恒。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80年前后,艾青创作道路的轨迹,告诉我们当代政治抒情诗模式的终结;另一类具有现代意识、审美感十分鲜明的“有意味的”政治抒情诗闪耀着人道的理性光辉,表现出现代人对宇宙真善美的追求,成为80年代最为耀眼的一道霞光  相似文献   

20.
"战士兼诗人"的郭小川,曾因其<致青年公民>这样的政治抒情诗而为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同时也因其<望星空>、"爱情三部曲"那样充满着"叛逆"思想的探索性诗篇而广受非议.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重新审视这些当年备受争议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时代高音区内的"不和谐音符"奠定了郭小川在五六十年代诗坛上的"这一个"的当然地位,同时也使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重新解读这些文本,寻绎诗人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可以引发我们许多超越文学本体以外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