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察汗诺门汗是清朝年间兴起的较大的活佛系统之一,它在藏区、特别是在青海藏区有很大影响和势力,这一派系具有一些与其他派系不同的特点:首先,历辈察汗诺门汗中既有蒙古人,也有藏族。其次,清朝中央将它的部属仿照内蒙古札萨克制度,编为四个佐领,成为青海蒙古族的二十九旗中的一员,即察汗诺门汗旗,但他们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其寺院建造与陈设习俗等都与藏区寺院完全相同。对这一活佛系统的历辈察汗诺门汗简要介绍如后。  相似文献   

2.
天聪时,察罕喇嘛从喀喇沁部来投诚后金。其后,奉太宗之命出使阿禄、外喀尔喀等蒙古诸部。五世达赖喇嘛所遣西藏首批赴盛京使团返回时,他作为清朝使者团的首领之一前去西藏(乌斯藏)。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时,他又以清朝代表的身份迎接路途中的五世达赖喇嘛。通过屡次交往,察罕喇嘛和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人物建立了信任关系。此外,他还作为商业贸易者在明清之间沟通货物。正因有以上种种劳绩,入关后清廷授予察罕喇嘛"达尔汉绰尔济"之名号。入关前,察罕喇嘛就创建过果忙库伦,开始管理在内八旗喇嘛诸事务,这种管理方式一直持续到康熙初年。察罕达尔汉绰尔济在北京的驻锡地是后黑寺和前黑寺(慈度寺),其寺庙和僧徒得到朝廷香火地和钱粮的供养。  相似文献   

3.
魏建东 《中国藏学》2017,(3):143-149
在蒙藏关系史上,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的会见往往被作为藏传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的标志性事件。文章拟用新发现的汉文材料,就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会见中之俺答汗代三世达赖喇嘛请封这一事件做一详细考证与说明,以此来说明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会见其实是蒙古、西藏与明中央政府三方互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七世达赖喇嘛法名格桑嘉措,四川理塘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生。8岁时在理塘寺出家,9岁时被青海蒙古僧俗迎到塔尔寺供养。康熙五十九年(1719)12岁时被康熙帝册封为第七世达赖喇嘛。次年由平逆将军延信护送入藏,同年九月十五日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清乾隆十六年(1751)七世达赖喇嘛开始亲政,时年44岁。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布达拉宫圆寂,时年50岁。  相似文献   

5.
根据藏文古籍《七世达赖喇嘛传》和其它资料对七世达赖喇嘛政教业绩进行了研究,肯定了他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土族族源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的族源之争,主要有吐谷浑说与蒙古说。本文就双方争论的土族语言、霍尔归属以及土人、土达与察罕蒙古尔族称来由等几个焦点问题,通过研究进行相应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土呷 《西藏研究》2012,(3):17-37
帕巴拉呼图克图是西藏昌都地区藏传佛教最具权势和名望的大活佛,其传承可追溯到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从清顺治帝到乾隆帝期间,受封博善禅师、诺门汗、呼图克图尊号,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领导,直接管辖察木多(即今西藏昌都一带)地方。帕巴拉活佛的驻锡地为昌都强巴林寺,现已转世到第十一世。在其世系建立过程中,一世至十世帕巴拉间接或直接与祖国内地和中央政府发生亲密友好的历史,尤其是十一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格列朗杰,把历代帕巴拉与中央政府的亲密关系再次推向高潮,帕巴拉活佛之所以在宗教和政治领域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与威望,除了自身的宗教造诣赢得广大信众的拥护爱戴外,更是与历代中央政府封赐和扶持的结果是完全分不开的。而这点不仅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广大僧俗群众,尤其对藏传佛教活佛高僧具有很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土族的尚白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人民对洁白无瑕的颜色有一种特殊的崇尚心理,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阳刚之气质和光明,能表现他们洁白的心灵。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自古传承下来的尚白文化现象,概述如后。 一、社会风尚方面尚白文化现象。土族人民从来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孔”,而“察汗”即为“白”之意,顾名思义,就是,“白蒙古尔人”。据说,“古时候,察汗蒙古尔  相似文献   

9.
格鲁派在青海蒙古民族中早期传播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开始 ,藏传佛教格鲁派在青海蒙古民族中得到传播与发展 ,减少了由于战争和古旧遗俗常给广大民众的重重灾难 ,一度维持了该地区的安定 ;特别是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同卫拉特联盟建立关系 ,重新统一青藏高原 ,与清王朝纳结关系 ,为促进祖国的和平与安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达赖喇嘛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系汉语,为佛学知识渊博、无所不知之意;“瓦齐尔达喇”系梵文,为执金刚,有坚强不坏之意;“达赖”为蒙古语,意为海洋;“喇嘛”为藏语,意为上人。此名号始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是明朝万历五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赠给他的一个尊号。一、二世达赖喇嘛是后来经黄教寺院集团追认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佛经大量传入我国。八世纪时,大乘佛教与西藏地方的本教相互融合形成喇嘛教。在逐步传播的过程中,喇嘛教渐次形成了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噶举(黄教)和格鲁(白教)四个教派。喇嘛教有两个首领:达赖和班禅。明神宗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蒙古右翼土默特首领顺义王俺答汗将喇嘛教中格鲁派领袖锁南嘉措尊奉为三世达赖喇嘛。其前两世达赖喇嘛以此上溯追尊。此举开始了格鲁教派在蒙古族中的广泛传播。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神宗册封锁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并曾召之进京朝见。五世达赖喇嘛原名是阿旺罗桑嘉措,系前藏穷结人。…  相似文献   

12.
原西藏地方政府是五世达赖喇嘛主要运用格鲁派势力,在蒙古顾始汗的支持下,击败当时统治卫藏的藏巴·第司噶玛丹迥旺布,于藏历第十一绕迥水马年(公元1642年)成立的地方政权。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洛桑曲结向新建的满清政府表示祝贺并要求(?)好.第十一绕迥的水龙年(公元1652年)应顺治皇帝的邀请,五世达赖喇嘛来到了北京。皇帝赐以  相似文献   

13.
前言藏族是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元、清两代,蒙古人顺从了藏族的宗教权威。面对这种权威,连清朝都稍逊一筹。当时,外界围绕西藏的政治活动,都是以宗教名义进行的。例如,1642年以后,蒙古和硕特部都拥有西藏宗主权,然而他们也是在保护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名义下取得王位的。为了利用达赖喇嘛的宗教权威,北亚各部展开了激烈争夺。18世纪初,在西藏贵族、清朝、青海和硕特、准噶尔等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达赖喇嘛的职位任人摆布。1705年,在清朝支持下,青海和硕特部拉藏汗废掉原达赖五世的摄政西藏贵族桑结嘉措所立达赖六世,而将自己的人选重新立为达赖六世。但这位活佛毫无人望。据当时在拉藏汗身边的噶举派喇嘛德济德利称:西藏最大教派格鲁派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喇嘛反应尤  相似文献   

14.
祁进玉  班马次仁 《中国藏学》2023,(6):71-79+215-216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圆寂,国师章嘉·若贝多吉奉乾隆皇帝旨意前往西藏主持寻访认定转世灵童。学界以往认为章嘉·若贝多吉在藏期间和六世班禅在后藏就转世灵童事宜达成某种共识,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灵童寻访认定。文章认为,近年新披露的满汉蒙藏等多语种史料,显示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认定过程复杂曲折,并不存在所谓的共识。章嘉·若贝多吉在藏期间,为及时准确地选定转世灵童四处奔波、权衡各方利益,为清代西藏地方政局稳定、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梳理这些史料能够重新考究章嘉·若贝多吉第二次入藏期间主持寻访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始末,揭示其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吐默特阿勒坦汗时期,藏传佛教再次传入蒙古地区,对蒙古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依据大量史料,对当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过程、原因以及蒙古王室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早在蒙古统一西藏后,达木(今当雄)一带即有蒙古驻军负责藏北驿站。明代中叶以后,又有一批蒙古人迁移到藏北地区。《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记述,三世达赖于1578年在青海会晤俺答汗之前,即曾应邀到藏北蒙古部落中进行宗教活动。清代达木蒙古则主要是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人,其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元、明时期在此地区活动过的蒙古人后裔的成  相似文献   

17.
以藏文古籍《三世达赖喇嘛传》和一些蒙、汉文史,料为基础,对三世达赖喇嘛和蒙古统治者的相互往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末,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1507~1582)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1543~1588)共同努力建立的蒙藏友好关系,在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时期,得到了继续发展和巩固。这在格鲁派发展史及蒙藏关系史上,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在蒙藏关系史上,蒙古汗王曾与黄教领袖两次结成神圣联盟,即:明中期,土默特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结盟;明末清初,和硕特固始汗与五世达赖四世班禅结盟。这两次结盟对青藏高原的政局和蒙藏关系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个中原因,是蒙藏关系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以己见,对蒙藏僧俗贵族的两次结盟原因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20.
三世章嘉入藏主持认定七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是清代西藏政教关系方面的重大事项,《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对此有简略的记载。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认同该书的观点。本文依据档案资料发现,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认定过程远比《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的记载复杂与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