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羌人”或“羌族”,在历史上实际是一个模糊而不断变动、飘移的群体。早先的“羌人”是中原华夏族群对西方异族的统称;近代在西方国族主义影响下,逐渐被建构为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20世纪下半叶,在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工作中,进一步定格为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史知识乃是一种核心与边缘关系下的“华夏边缘历史”。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音调分析与歌曲创作姜宝海“民族音调”系指我国各族的民间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等音乐体裁中的音调。其音调的结构篇幅,可为全部(乐段、乐套),或为片断(乐汇、乐句)。如何根据歌词在丰富多采的民族音乐体裁中识别所需用的音调,就要求曲作者应...  相似文献   

3.
蔗园话是广西平话别称之一。广西平话根据内部差异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两大片,百色蔗园话属桂南平话。蔗园话意思为从事甘蔗种植业者所说的话,广泛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一带。 百色蔗园话历史悠久,作为汉语方言,它之所以能在远离中原,在历来为少数民族居住之地的百色形成发展,主要与宋皇祜5年(公元1053年)宋派狄青平依智高及其后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识别,是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所开展的一场国家重大工程.它奠定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56个民族的模式”,以及每个人的民族身份.那么民族识别是如何开展,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的“56个民族的模式”的,作者在多年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云南省这一民族最多样化,民族问题最复杂的地区为例,对当时的民族识别过程进行了动态的再现.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识别的过程和路径,揭示了现代中国民族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本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一个男孩,只培养一个人,而培养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因为女孩是未来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娄秀荣“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判断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①这里提到的“语境”就是我们使用语言的环境。就像人的呼...  相似文献   

7.
突厥,是我国北方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强族。本名词来源于蒙古语“terge”即车。因为该民族惯用高轮大车,故称“高车”。这是中原汉语民族对他们的称谓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刘仲华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民族识别产生很早,夏商时期就已有民族区分的观念和称谓,如《竹书纪年》、《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夷”、“西戎”、“蛮”、“狄”的记载。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也有同样的字眼,而且已具有族称...  相似文献   

9.
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挫折教育就是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困难打击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小到每一个人,无不在挫折和困难中发展成长的。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和逆境是人成长的阶梯”。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失败和挫折不经过人的心理转化,并不必然孕育出成功和发展,还可能是相反。失败与挫折和一切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它既能使人升腾发展,也会使人坠落、退缩。一次重大的挫折失败完全可以使人从此一蹶不振,一败涂地。正因为如此,挫折…  相似文献   

10.
独处的魅力     
周国平 《社区》2013,(2):52-52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和永恒。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一个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伊势神宫的“式年迁宫”作为日本规格最高、最大最重要的祭典,延续了至少1300年。正是因为日本有这种可回归的文化原点,日本民族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幸福的民族”。  相似文献   

12.
“片断疑问句(fragmentaryquestions)”是“片断句(fragmentarysentences);”中的一种,是一种不完全句(minorsentences);英语中的十大词类(除冠词外)或它们所构成的片断语句均可用于“片断疑问句”。“片断疑问句”在语段中使用,可增强文字的表现力,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活泼;能增强句子的语势;还可以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因而具有明显的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民族识别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进行的民族识别工作,并讨论语言、民族和认同的关系。经过这次民族识别,中国民族最终形成1(主体民族汉族)+55(少数民族)的定局。一个民族中的多数成员能否使用自己的母语,是语言与民族属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语言与民族之间大致存在三种对应关系:第一种,“一族一语”,这是一种基本的、稳定的、主要的语言民族对应,属于这类对应的民族,占我国民族总数的70%。第二种“一族多语”和第三种“多族一语”对应,体现了语言、民族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变异性或不一致性,它们是次生的、变化的、非主流的对应,属于这类对应的民族占中国民族总数的30%。  相似文献   

14.
虽然1928年台共纲领中出现了台湾汉人已经形成“台湾民族”的提法,但是这一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大陆汉人在移居台湾的时候,他们将原有的语言、生产方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大陆移民不仅去台的时候是汉族,而且在台湾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也同样是汉族,从来就没有变异成为所谓的“台湾民族”。实际上,1928年台共纲领中的“台湾民族论”是日共照搬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高校文科教材《西方文论选》(1984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选辑了黑格尔《美学》的一些片断,据编选说明是从三个方面去选辑的:(1)有关“冲突”和“人物性格”的;(2)有关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的;(3)有关形象思维的。这第三方面所选的片断在该书的“增补”部分,共选了两个片断,都选自黑格尔的《美学》“全书序论”部分。选这两个片断,似均有欠当之处。为使选著更臻完善,不揣谫陋,将拙见略陈如下。所选的第一个片断,笔者认为它不是黑格尔的观点,而是被黑格尔所要批驳的当时流行的见解和观点。为便于说明问題,现把这段选文引录如下: 美的艺术似不配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们只是一种愉快的游戏;纵然它们也有些较严肃的目的,实际上它们却和这些目的的严  相似文献   

16.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希腊文化大规模入侵埃及,传统的观点认为,托勒密统治埃及时期,埃及文化被“希腊化”了。针对这一说法,考察这一时期埃及文化各要素的发展状况,其结论是:所谓埃及文化“希腊化”仅“化”在表面,埃及人对希腊文化只是浅尝辄止,他们仍固守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希腊文化虽对其产生影响却没有深入其中,因为文化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吐蕃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以青藏高原本地的原住民、羌人以及河、湟地区的相关民族为主体融合而成的,在吐蕃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又不断吸收融合羌系统民族,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一些汉族因为战争留在吐蕃分布区,最后融入吐蕃,以往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对这一段历史存在一些误读。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又有许多族群识别归并为藏族。因此,从吐蕃到藏族是一个多源合流的历史发展过程,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包含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18.
而今,有这样一位被称为当代著名画家的人。他是我山东老乡,有“官衔儿”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因为他的画作不仅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送出国门,而且被世界上153位总统收藏。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说过,远大的理想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在能量和聪明才智。没错,因为一个“美国梦”,当年的贫困小孩奥巴马冲进了哈佛,现在正信心满满地冲向总统宝座:因为一个财富梦,“股神”巴菲特用独到的眼光,坚持长线投资,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因为一个大学梦,“爷爷考生”踽踽独行于独木桥上,义无反顾地穿越众人目光。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一般本质是指所有个人都具有的共同的根本特征。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类生命存在和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但是,劳动并不是人的一般本质,它并不为所有的个人都具有,马克思说: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2]可见,劳动诈为人的类本质,并不是人的个体本质,因为人们是不可能逃避自己的本质的。那么,人的个体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极难回答的问题。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