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通感”     
一、什么是通感 人们在表达自己某种新鲜、深刻的感觉时,有意把不同的感觉沟通,以强化语言的感染力,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通感”。人的感觉由于接受客观刺激的分析器不同,分别形成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等。但人们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时,却往往可以把这些  相似文献   

2.
3.
通感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会自然地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所以前者常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时,会觉得心旷神怡;阅读一本情节奇妙有趣的小说时,会感到津津有味。我们还可以从大风海涛中听到咆哮的  相似文献   

4.
通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祁《玉楼春》词中云“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怒放的春色,只能看,本属视觉,而“闹”本属听觉,所谓“打斗有声谓之闹”,按常规,这样用是不通的,所以李渔认为“殊难着解”①。但优秀词人却能打破常规,把视觉中事移到听觉表达,使视觉听觉沟通起来,使人感到新奇别致、妙趣横生,所以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宇而境界全出。②”  相似文献   

5.
通感探微     
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以来,这个概念已逐渐定型并广为流传。什么是通感呢?通感是人的感官相互沟通,不同的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某一客观形象,从而产生新颖深邃的境界,令作品形象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一种审美感觉。比如臧克家在《春鸟》中这样描绘歌声:“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歌声本诉诸于听觉,但将它比附为星星后,成了视觉形象,于是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了。更奇特的是诗人居然可以从象星星的歌声里听出“灿烂”来,只有视觉才能感知,所以听觉视觉再次高度融合,创造出了迷蒙美妙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近年来,人们对通感的认识基本趋于统  相似文献   

6.
所谓通感,就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某种新鲜、深刻的感觉,有意沟通各种感觉,从而更形象地描写事物,渲染气氛、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类型.如果从通感的表达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直接式通感、半直接式通感、间接式通感三种类型.一、直接式通感直接式通感即直接用跨越感官(传统的五官)的界线把几种感觉组合起来,创造通感象.它的特点是在两种感觉之间直接发生挪移.不用任何的间接语言过渡,直接式通感在语言表达上常以修饰关系、补充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出现.修饰型的直接式通感在语言上表现…  相似文献   

7.
通感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著名论文《通感》发表以来,“通感”已成了人们熟知的术语了。然而因为通感是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现象,故在理解和使用“通感”这个术语时颇多混乱和误解。文学中的通感描写实质上并不是心理学上的通感症的表现,但是它又是与感知心理密切相关。在客观方面它取决于感觉之间的固定联系;在主观方面则来源于感知的类比变化。从根本上来说通感描写是一种语言现象,只存在于语言表述之中,它产生的前提是语言的概念体系的指称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通感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 ,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9.
诗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古代诗歌、西方诗歌和中国新诗的优秀作品为例 ,比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通感在诗歌艺术中的运用、作用及技巧等问题 ,认为通感运用相当广泛 ,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感能否作为一个新的修辞格,历来是语言学界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发现,通感与其他修辞格兼用的情况很多,单纯形式极少;而且所谓的单纯形式,仍然可以归入到其他修辞格中去。修辞格是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整体,修辞格相互间在范围上要有全异性,在标准上要有同一性,在命名上要有一贯性,在层次上要有平列性。以此衡量,通感不宜作为一个新的修辞格而独立存在,而应把它看成修辞格的心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略论标点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们平时说话是一句一句说的,每句话都有间歇停顿,有一定的语气。如果把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变成书面语,那么,口语中的停顿和语气就消失了。现今又没有专门表示这种停顿和语气的文字。为了更好地记录每句话的停顿和语气,在书面上又能标示出来,这就需要借助于标点符号了。口语中的停顿和语气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语气更为  相似文献   

12.
13.
读了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教学与进修》上发表的《古诗文中修辞误释三例》一文,很受启发。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一般的修辞书上,甚至根本不提它。王继如同志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他关于通感的一些论述,也是正确的。但我对他所举《阿房宫赋》当中的例证,还有一点疑问,现在提出来向王继如同志请教。 关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两句,《古文观止》释为:“临台而歌,则响为之暖,如  相似文献   

14.
通感在艺术设计中具有双向性、普遍性和时代性的作用,它是设计者与欣赏者的桥梁,失去了这座桥梁,就失去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也失去了艺术作品的市场。  相似文献   

15.
16.
通感性意象具有比喻和象征功能 ,可以使无形的难以言表的抽象事物变得具体而生动 ,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18.
通感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切入,运用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了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并进一步指出这两种理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人类语言中的通感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感,亦即联觉或移觉,是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它是指感觉间的彼此沟通,也就是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和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之间的人为的高层次的再次组合。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里,这种艺术手法屡见不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掌握这种艺术手法的学习、欣赏以至运用。在秦牧的《花城》里我们会遇到这两句话:“碰到热闹和奇特的场面,心里面就象被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通感的类比、联想、推理意义探讨了通感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然后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通感是以异常搭配为基础的语义变化,同时指出通感过程也是隐喻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