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在论及“通感(synaesthesia)”时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1]本文试图从通感角度对沈从文的语言进行分析。将它归纳为三个方面:永之以昧,溢之以香,华之以色。一、永之以味这一部分主要探讨沈从文的语言在通感——味觉上的特征:醇永、甘甜。沈从文的语言温厚而少尖刻。汪曾棋曾说:“沈从文的幽默是很含蓄蕴藉的。他并不存心逗笑,只是充满了对生活的情趣……只有一个心底善良,与人无…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饮誉世界文坛的长篇小说《围城》,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他艺术创造上的鲜明个性。作品的修辞手法尤其别具一格。其中又以“通感”的运用最为突出。 “通感”,是指人们在接触某个客观事物时所获得的多种主观感受的相互沟通交融。钱先生于1962年出版《旧文四篇》时,曾在其中的《通感》一文中作过解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含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含有重量,气味似乎含有锋芒……。”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利用这种“通感”现象的原理去描述生活中的人  相似文献   

3.
“通感”这一术语,过去曾有很多人作过诠释,见仁见智,各不相同。秦旭卿先生在《论通感》这篇文章中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独到见解。秦先生说:“钱钟书先生对通感这一术语是这样解释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先生的这一解释就把心理活动的现象渗透到文学和语言学中去了,为这些文学和语言学的现象找到了心理学的依据。”秦先生这一介绍,把钱先生的见解又作了新的概括与升华,从而  相似文献   

4.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术语中,它指的是“同时出现的感觉,尤指同时出现的异样感觉。例如听到某种声音犹如见到某种特有的颜色。”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见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第52页)既然这种心理现象已反映在日常语言中,自然地在文学创作领域被注意到了。文学作为间接  相似文献   

5.
通喻刍议     
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提出了“通感”一说,并指出这是“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见《文学评论》62年第一期)。钱先生的通感说,对于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已逐渐为语言学界所重视。本文准备就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一种特殊比喻类型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修辞学界。  相似文献   

6.
恋物女子     
她生命中的男人似乎都是更多地属于外面的世界,家只是他们的港湾。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常出差,母亲料理家庭里的全部,照顾她和两个姐姐。 父亲只要出差回来,一定给母亲和她们姐妹仨带礼物,有时哪怕只是一人一双丝袜,也会让盼归的她们欣喜。那时候在她的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具体时间但是却可以命名的节日。那就是“盼望父亲回来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艺术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过去研究者主要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现今随着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发展 ,在理论上对通感现象的认识 ,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通感这一艺术方式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 :运用通感 ,在语言的无能区 ,可抒难写之情 ;可恢复语言的原初形态 ;可以刺激读者的感受 ,引发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8.
通感是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形式技巧之一.通过从两个视角--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和通感技巧的文化阐释对通感技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感技巧是现代诗人以扭曲的语言形式来追求一种深度的审美经验--非理性审美经验的产物.在内心生活的向度,这种深度经验是来自对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在外部世界的向度,则是产生于自我与宇宙中超验价值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有人认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因为一个人似乎只有高调才会被人看见、被人关注。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收,所以有人选择高调;当然,也有另一些人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行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追逐。  相似文献   

10.
阿娃 《华人时刊》2011,(7):22-23
采访中,奥地利华人妇女联合会会长谢飞如随意的一句话吸引了笔者:生命的所有过程都可以是高兴的,只要以豁达的心境去对待。海外华人在生活和创业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挫折与不如意,而这些在她的言谈中只是一抹烟云,早已挥之而去。存在于心的只有对生活的一份挚爱与感恩。她平凡,却有大智慧。来吧,让我们结伴同行  相似文献   

11.
喝茶的年龄     
我真正喝茶是在休息之后。说实在的,我并不谙茶道,不过读书写作时必有一杯不论什么茶相伴,这只是一种习惯。一杯热气腾腾的浓茶放在书桌一角,心情就会慢慢平静,文思就会倍感敏捷。这杯茶让我时常感到岁月的温馨与生活的恬静。时而写几个字,时而喝一口微苦而清香的茶水,有时甚至不喝,只是呆呆地看着平静的水面漂着的几片茶叶沉思。苦与香相伴,动与静相随,生活的全部似乎都浓缩在这一刻。这不就是歌词中唱的“温馨又从容”吗?记得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个小杂货铺,卖些烟酒茶糖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玩意。不大的铺面里放着一张旧方桌,桌…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钱钟书先生发表的著名的论文《通感》,为修辞学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此,修辞学家们开始研究钱先生的通感理论,相继发表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有的同志把通感作为一种新的修辞格,写进学术著作;一些新出版的或修订的现代汉语教科书中,也为它开辟一栏,向读者宣传讲授。不过,也有同志认为,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不能同修辞格混为一谈,它只是修辞格的心理基础,……只能是某些修辞格的‘深层结构’”,如果“让它在  相似文献   

13.
通感能否作为一个新的修辞格,历来是语言学界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发现,通感与其他修辞格兼用的情况很多,单纯形式极少;而且所谓的单纯形式,仍然可以归入到其他修辞格中去。修辞格是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整体,修辞格相互间在范围上要有全异性,在标准上要有同一性,在命名上要有一贯性,在层次上要有平列性。以此衡量,通感不宜作为一个新的修辞格而独立存在,而应把它看成修辞格的心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颜色词在诗歌通感中的应用大致有 5条规律 :(1)都是视觉与其他 4种感官的转换 ;(2 )发生通感的两事物间存在相似性或相关性 ;(3)颜色词都代表了一些基本的和常见的颜色 ;(4)两种感官转换的目的是将抽象的事物转换成具体的事物 ;(5 )颜色词在句中基本都做定语。  相似文献   

15.
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性、确定性与预测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礼貌现象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复杂无比,它涉及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结构、社会成员的生存哲学乃至人性等问题.从礼貌1与礼貌2之间的区分入手,质疑该区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将礼貌问题纳入知识论、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视野,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讨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性、确定性以及预测性等诸多复杂问题.其中,普遍性是研究者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原则,它在自然中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它并不是现实的模式,而只是我们思维的一种模式.现实世界高度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预测似乎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16.
所谓通感,就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某种新鲜、深刻的感觉,有意沟通各种感觉,从而更形象地描写事物,渲染气氛、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类型.如果从通感的表达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直接式通感、半直接式通感、间接式通感三种类型.一、直接式通感直接式通感即直接用跨越感官(传统的五官)的界线把几种感觉组合起来,创造通感象.它的特点是在两种感觉之间直接发生挪移.不用任何的间接语言过渡,直接式通感在语言表达上常以修饰关系、补充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出现.修饰型的直接式通感在语言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等待花开     
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从来都不缺少花的影子,各种各样的花儿在各个不同的时节争奇斗艳:春有如云的梨花、如霞的桃花,夏有清新飘逸的荷花,秋有千丝万缕的菊花,点缀冬天的红梅。人们常会为花的美丽所折服。花开的季节,又有多少人,会在花季之前默默地等待着花儿绽开的第一个笑脸,又有多少人,会痴痴地等待着一个永远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13,(12):42-43
美国的选举文化非常流行围绕着谁能当选总统,有专业的媒体预测。也有一些民间左道旁门甚至戏谑地预测。比如根据某只小松鼠吃不同颜色坚果的多少来预测谁会当选。许多民间预测都只是博人一笑而已。不具有科学性。但是有那么几个民间预测。似乎还真有点儿科学性在里面暗含着……  相似文献   

19.
通感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通感亦被大量地运用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一种多维的感觉和独特思维.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了通感在翻译中的作用,体现了通感手法在翻译中运用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探析现代产品设计中的通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感在审美欣赏、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启示,分析了通感的类型、特点、感官相通的模式等,并结合日常生活、诗词赏析中的各种通感现象,论述了通感对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启迪,以及应用通感带给作品的飞跃与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感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论证通感的巧妙应用给产品带来的感性诉求、人文情怀以及体验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