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疑《列子》为伪书的人,其着眼点,大都集中在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编录的体系,反映的思想倾向,及其引述的史实上,从汉语史及词汇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却非常薄弱。如《列子》中出现的“兰”、“住”、“憾”三个字所使用的词义,实乃晋代以后才出现的词义,足证《列子》乃东晋的伪作,而非先秦典籍。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在“王官之学”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诗》、《书》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熟悉先秦诸子著述的人不难发现,《诗》、《书》跟先秦的大思想家们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关联。《诗》、《书》文化是先秦大思想家们与生俱来的传统背景,他们从这种背景辐射...  相似文献   

3.
先来说问题的提起。 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开始,是文学的第一代。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部总集——《诗经》,标志着诗歌发展的成熟程度,它的内容的丰富和强烈现实主义精神、艺术的绚丽多彩和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都说明诗歌发展的长河已经浩浩汤汤,蔚为大观。但是,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史著作中,从《诗经》到《楚辞》,在“风”、“骚”之间,大都是一段诗歌发展的空白。而在约三百年的诗歌空白时间中,则填补以“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似乎真的如孟子所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先秦诗歌与先秦散文是以数百年为时间段落轮替发展的。或者象李维《诗史》所说“诗学中断,寂寞且数百年。”如果真的如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先秦的“六艺群书”,探讨了《说文》中词义的系统性问题,认为《说文》中的词义系统实际上就是先秦“六艺群书”中的词义系统。与此同时,本文还阐发了《说文》中“隐性”的说解体例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这一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命题,自公孙龙著《白马论》提出之后,便遭到先秦其它各派及后人的批判,认为这是“欺世惑众”之说,是割裂一般和个别的诡辩命题,至今哲学及逻辑界仍对此争论不休。本文将具体分析《白马论》、《白马论》与《名实论》的关系以及“白马非马”中的“非”字等,证明“白马非马”并非诡辩命题,“白马非马”中的“非”不是人们日常所谓的“不是”的含义,而是“不同于”、“不等于”、“有异于”、“区别于”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回环格的定义与分类张秋娥回环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作品中就已经广泛出现。如《老子》一书中就有不少,书中八十一章仅几十个字就有三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辞格更为人们...  相似文献   

7.
从“世妇”之称谓看今古文经说之异同陈建(香港中文大学)“世妇”一词,颇见于先秦文献之所载,其中以《礼记》、《左传》、《周礼》三书出现较多;从此词结合古代之史实及官制,正可窥见我国自先秦以来即有颇为完备之“后妃”制度。可是古代学术上素有今古文经学之争,...  相似文献   

8.
《招魂》云:“兰膏明烛,华镫锗些。”此“镫”字今作“燈”(灯)。然而今出土之先秦文物中,很少见有用以照明的金属灯具,即使近年出土的战国晚期楚墓中发现的“灯”,亦仅是陶灯而已(图文并见《舒城凤凰嘴发现二座战国西汉墓》,载《考古》1987年第8期)。照明之灯的发明及普遍使用,乃先秦以后的事。应该说,先有照明之灯的出现,后才有古籍中对照明之“灯”字的使用。战圄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用具为火烛(又名火距),实则为火把。故先秦典籍言照明用具则多用“烛”字。如《仪礼·燕礼》:“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又《礼记·少仪》:“凡欲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抢燋,客作而辞,然后授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逻辑思想史发动于何时?开创者是谁?学术界对此似有定论。温公顷先生的《先秦逻辑史》第一章《邓析》中明确写到:“我门把邓所作为先秦逻辑思想的开创者。”①汪奠基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第一编第一章《先秦名辩学派的逻辑思想》也从“邓析与形名”介绍起②。周云之等著的《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的第一篇即为《邓折在“两可”之说中所反映的逻辑思想》.可见也把邓析看成是中国第一位逻辑学家。近年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陈孟麟《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一文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古人逻辑思想的发端,以孔子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关于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历来都有争议。本文通过考察郭店楚简《老子》的内容和文体特征,认为郭店《老子》文本显示《老子》一书原是经、传的混合体;郭店《老子》甲组属“经文”,乙、丙二组属“解说文”。根据先秦“解说文体”的特点,我们认为郭店楚简《老子》乙、丙二组中仍有部分“经文”,需要从“解说文”中剥离出来,还先秦《老子》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阴阳流变     
阴阳流变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是《周易》及《易传》讲变化之道的重要范畴。“阴阳”观点在先秦以及先秦以降向两个方向流变“秦汉时代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总是力图撇开其神秘形式,吸取其中朴素的唯物主...  相似文献   

12.
以符号学析公孙龙子的《指物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符号学析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朱前鸿“公孙龙子对于先秦名辩,颇多贡献”,①“他终竟建立了纯逻辑的正名实理论”,②但长时间来,人们对《公孙龙子》的发掘不够深刻,尤其对《指物论》的演绎显得更为突出。《指物论》“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③究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13.
史书论赞与史传文学郭丹一从先秦到汉魏六朝的史书,在体裁结构上有一个独特的特征,就是每篇作品之后附有论赞。《左传》中有“君子曰”,《史记》中有“太史公曰”,《汉书》中有“赞曰”等等。这些,本属于史学批评即史论范畴的一种形式。就史学批评方面说,随着史学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理想人格是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一种人物形象,是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一种标志。先秦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都称之为“圣人”,而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大不相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  相似文献   

15.
房瑞丽 《江淮论坛》2005,(2):146-150
通过《左传》“赋诗”、“引诗”及诸子著作“引诗”和《竹书·诗论》,再现先秦时期的三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引诗”系统、“评诗”系统。并详细分析这三大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丰富先秦时期的《诗》学风貌。  相似文献   

16.
古今注家对《离骚》中“抚”字的解释,大体呈现出一种由模糊到精确的趋势.在《离骚》和先秦楚辞文献中, “抚”字一般都取按抑之义,这一点从该字的古字形和篆文字形中亦可找到依据.先秦楚辞文献中的“壮”,指的是一种外溢、扩张、不受限制的趋势,而《离骚》所说的“抚壮”,则是要按抑这种外向扩张之势,使它受到限制.“抚壮”在《离骚》中的具体内涵,是要楚王改变他傲慢自矜、拒谏饰非的缺点.这种对“壮”加以限制的主张,与先秦相关理念可以互通.  相似文献   

17.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   

18.
杜艳 《理论界》2023,(3):74-79
在历史中,对《尚书》性质定位的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尚书》道事,一种认为《尚书》记言。前者发端于《庄子·天下篇》“《书》以道事”,盛行于先秦与西汉;另外一种起源于《礼记·玉藻》,经过刘歆、郑玄等人的创造发展出了“言为《尚书》”的说法,盛行其后。“言为《尚书》”说法影响深远但又存在缺陷,因而在历史中引发了跨世纪的辩论,如清儒对唐人刘知几的驳斥、当代学者金景芳对汉学刘歆的批评。经过辨析,“言为《尚书》”实为方便说法,“道事”系列说法更符合《尚书》本质内容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以理囿情”观念寇养厚1《尚书·舜典》的"诗言志,歌永言",最早提出了诗歌的“言志"问题。在先秦时期,"志"与"情”当然有微别:前者主要指人的志向、怀抱、理想,偏于理性范畴,重在表现人的社会性,如孔子说"各言其志"(《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20.
论文成公主入藏何耀华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实现唐、蕃和亲,在中国封建社会“和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之地位。”和亲”一词,早见于《周礼》、《礼记》、《左传》等先秦之古籍,但其意义与西汉以后的不同。如《周礼》曰:“五家相受相和亲”[1],意为五家相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