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哲学研究的改革问题,1月21日,本刊编辑部邀请天津市部分青年哲学工作者座谈。参加座谈的有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孙非,南开大学哲学系许端祥、倪亚西、曹跃明、金仲、江怡、朱光磊、沈亚平、常健、周可真、王科、张光、刘鸿鹤,天津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室刘仲林,天津社会科学院张景荣,天津师范大学马列教研室荣长海,天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穆建新。会上大家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近年来出现的哲学危机观象?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与哲学的关系?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建立哲学新观念?这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此,本刊编辑部于5月7日召开“社会发展与当代哲学”学术研讨会,20余名哲学工作者应邀出席,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如何看待哲学危机 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哲学产生危机是正常的,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出,社会生活和社会需要发生了变化,哲学的对象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哲学面临新的转换和创造。第二种观点认为,已  相似文献   

3.
7月上旬,本刊编辑部举行“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第二次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改革与社会进步”。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及大众日报社等单位的部分中青年哲学工作者参加了讨论会。与会同志紧密联系我国改革的实践,主要围绕改革的本质与特性、人在社会改革中的二重性、改革方法论、社会意识的改革、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及社会改良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实现现代化的宏图大业,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必须在大力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为此,本刊从这一期开始,特辟“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专栏,围绕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点、内容及形成过程,振兴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民族精神的振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欢迎省内外广大专业和业余理论工作者踊跃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 山东省哲学学会,于六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济南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到会同志围绕着党的思想路线,对实践标准问题的理论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践标准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要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必须从理论上深入地进行研究。围绕这个总题目,大家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实践的定义。多数同志认为实践是人们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思维变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同志,着重强调了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活动,强调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和实践的社会性。少数同志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能动活动,所以,都属于实践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5月3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五周年,邀请本市近20位专家、学者,举行“五四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五四精神的继承、新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面对全球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化、秩序与民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在商品化、市场化、世俗化的今天,“五四”精神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研究的意义?有没有继承的必要?与会者指出:“五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涵义。“五四”精神就是批判精神、科学、民主和人本主义精神。“五四”时期是  相似文献   

7.
陈新夏 《河北学刊》2008,28(1):27-31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和"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作为对唯物史观的两种表述,分别内含着唯物史观研究的规律范式和实践范式。规律范式侧重于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体现了对旧历史观超越的本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实践范式蕴涵着规律范式,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确立实践范式,有助于回应唯物史观所面临的挑战,凸显唯物史观的当代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9.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葛兰西就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80年代关注的是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这一关注与80年代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90年代之后,葛兰西的政治哲学思想受到学界的青睐,其市民社会理论构成了90年代国内市民社会一般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代哲学发展的趋势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自然也各有其道理或根据。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通常会影响到人们对来来哲学的展望或期待。这未来并不遥远,它是过去和现在的延伸,因而是可以根据现有的状况或趋势加以预测的。本文对下一个世纪哲学的中心课题、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等,作出某种总体上的展望,意在为哲学思考提供有益的借鉴。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崔伟闳: 超越近代理性主义是当前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这是我们对哲学本身的性质及其在整体文化结构中的功能长期缺少反思所使然,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使得哲学思维渐趋单调和僵化,由此出现了所谓“哲学贫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新时期文学,已历时十年。对它的功过是非的估价,从去年北京的“新时期文学十年”讨论会开始,评论界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不能仅限于回首既往;正视它的现状,特别是展望它的未来,已成为评论界、创作界和广大读者更为关切的“热点”。今年九月,本刊邀请十几位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的同志,以“当代文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向”为题,进行了座谈。同志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现了相当的理论勇气和探索精神。现将发言摘要刊载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探索》)一书,是陶德麟同志在哲学园地辛勤耕耘的部分硕果,在30多万字的集成中,主要是他近十年的艰辛探索和研究的佳作。其中有关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有关于真理和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论答;有关于道德观念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的深刻析释;有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联盟问题的正确说明;有关于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问题的历史论证;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若干理论问题的真知灼见;有关于哲学教学改革和哲学通俗化、应用化的科学见地;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都是围绕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早已深入人心。但唯物史观存在着两个“理论前设”,且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我们应当调整或者改变唯物史观的叙事方式,创新社会工程哲学,将“实践”范畴具体化、历史化、工程化,把生态学语境和社会工程思想引入唯物史观,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5.
理性与人的自由——康德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着理性与人的自由的关系,康德反思了普遍的理性法则、超越的理性目的以及自主的理性立法,论证了人的理性自由是一种形式化的自由、超越性的自由和自主性的自由。他关于理性与人的自由关系的思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现代法治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以及自主创新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山东省哲学学会于1986年3月29日在潍坊举行理论讨论会。出席会议七十余人,收到论文四十篇。会期八天,会议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会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展,必须正确对待其所面临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正确对待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与会代表指出,我们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论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增长着。一些交叉学科、实用学科和新兴学科,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自然科学的研究,不论在宏观领域或微观领域,都有重大突破。如高能物理学、量子学、生物工程(包括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宇宙学、航天学、黑箱理论、模糊学、数理逻辑等等,都已很快发展起来。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面目一新。前一段有所谓“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现在又产生了新三论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四川省社科联、四川大学哲学系、西南交大社科系、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四川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讨论会于10月12日至17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理论工作者围绕“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这一主题,着重就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怎样认识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反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的本质性认识 ,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整而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 ,因此 ,它要求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必须批判总结三类文化资源、面对两种社会现实、解决一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社于十一月七日邀集我区理论界部分同志就清除精神污染问题举行座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党校、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和内蒙古哲学学会,民族学会、经济学会的部分学者教授和理论工作者出席并发了言。大家一致表示,完全拥护党中央关于清除精神污染的重大决策,拥护邓小平同志在二中全会上关于清除精神污染的重要讲话,并联系我区理论战线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精神污染现象产生的原因,揭露了精神污染的各种表现及其严重危害,阐述了清除精神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将座谈会发言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绵延的根基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基本方针。立足唯物史观视角可知,作为哲学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和“强起来”。从历史逻辑看,“两创”既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性”的必然体现,又是人的主体能动性推动的必然结果,还是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内在自觉。从理论逻辑看,“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转换旧有存在形式、增添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重获新生并扩大感召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从实践逻辑看,实现“两创”,须明确其实践主体、未来路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