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档案资料记载表明代武官及其家属的优养,主要包括对老疾武官、残疾应袭舍人及故官遗母、妻、女等人的优养。明朝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武官优养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永乐元年新旧官的划分,人为地造成武官之间的不平等,导致军队内部的分化,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摘要]西汉武帝时,中原王朝的武职官员开始较为系统地封授给周边民族及政权首领们,到东汉、曹魏时期,中原王朝主要武官基本都已外封,并且通过普遍加授“率众”“率善”官号使之更趋于独立、一体化和规模化。武官外封制度逐渐走向完备,并与较早成熟的外封爵位体系共同构筑起汉魏民族首领的官爵名号封赐制度。外封武官代表的汉魏职官封授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化存在,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汉魏外封武官体系的构成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创造,更是各民族制度文化融合的结果,它还往往成为民族政权自身官僚制度建设的重要资源,其封授遵循先接触先封授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唐代前期,中央集权,军队战斗力强大,武官管理制度严密完备.《考课令》是唐代前期武官考课制度的基本法源,考课的管理机构是尚书省吏部及其内设机构考功司,主要负责考核四品及以下的武官,三品以上的武官由皇帝亲自或者派专人负责考课,考课的军官主要分布在南衙十六卫、边防镇戍军、北衙禁军,考课的主要内容有考课时间、程序、标准、考第等.武官考课制度总体上得到贯彻执行,对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政治稳定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4.
宋代共设有三等閤职,最初供职于閤门,后閤职官员出外任职情况变得普遍,直接推动了外任武官兼带閤职制度的发展,此后閤职作为武官兼带的一种职名,成为奖励军功以及控制武官的一种有效手段。而閤职制度的发展也使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地位逐渐确立,表现之一就是在磨勘叙迁上较一般武官而言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同时,内外不同的閤职在磨勘制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也加深了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汉魏之际政治与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之际的政治剧变对禁卫武官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君权式微、京师被毁 ,使原来以侍卫君主、保卫皇宫和京城为职能的东汉禁卫武官制度无法正常运作 ,原有禁卫武官的职能难以实现。汉末的政治剧变为曹操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契机 ,曹操的州牧府→大将军府→丞相府→魏公府→魏王府幕僚制度是曹魏政制的基础和雏形 ,在州牧领兵体制下曹操幕府在军事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并形成了以统领中军随从曹操南征北战并保护其安危的霸府禁卫体制 ,曹魏王朝禁卫武官制度便直接脱胎于此。最初在曹操幕府中出现了统领中军的中领军及中护军 ,后又发展成为领军将军及护军将军。新生的领、护军制度与汉代制度也有一定渊源关系 ,护军之制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大将军出征幕府负责监察军法的护军或都护军中尉 ,领军之制则起始于曹操幕府设立之初的行中军校尉 ,校尉之制乃是对汉代八校尉、五校尉乃至汉末西园八校尉 (有中军校尉 )之制的承袭  相似文献   

6.
玉带是舆服制度中体现皇权威严和官阶等级的重要标志物.玉带在承载玉文化的同时,也鉴证了玉带作为礼器制度象征物的存在与实施.明代玉带发展涉及职官制度、服饰文化、玉器制作等内容.明代玉带形制及艺术特点展示了玉带艺术的发展高峰.从文化学角度探讨明代玉带形制的成型和流传演变之迹,分析明代玉带的价值取向及承载的社会文化意蕴,对研究明代文化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代总兵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兵职务系列的形成和明代政治制度变化有着直接关系。明代总兵社会地位变迁的大概趋势是前期较高、中期较低、后期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8.
明代粮长雏形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长制度是明代田赋制度一项重要而特殊的内容,明代粮长制的雏形与王恺在金华实行的里长征粮制以及明初江南富户征调都没有直接关系。从承役方式、职能和催粮数额等方面来看,明初江南地方里长与其后的粮长具有相通之处,应是明代粮长的雏形。明代的粮长制度正如明代的黄册制度一样,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元代浙西等江南地区的相关赋役制度。  相似文献   

9.
《明史·舆服志》是专门记载明代舆服制度的重要文献,全面保存了明代舆服制度的基本史料,所述史实准确可靠。它涉及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明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上把培养、选拔、任用、考核以及黜陟官员的制度称为选举制度。明代选举制度不仅集前代选举制度之大成,对明代政治乃至整个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奠定了清代选举制度的基本规模,在我国选举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史.选举志》是人们了解和研究明代选举制度最为常见的基本文献,但它在向人们全面系统地提供了明代选举制度基本史料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因种种疏漏与讹误而带来诸多误导和障碍。郭培贵新著《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年)的出版,对进一步推动明代选举制度研究的深入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