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2.
"功能"与"审美":人物解读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功能性和审美性通常粘附在一起,只不过不同的作品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将功能性人物的分析方法和审美性人物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策略是解读叙事作品中的人物的一种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论张艺谋电影人物形象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在不同的电影作品中 ,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格 ,塑造了不同身份但性格相似或相近的人物形象 ,使人物形象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张艺谋电影作品中人物名字、人物关系、人物组合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几乎都是用一个家庭、家族的生活去揭示人物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 ,挖掘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张雪花是一位本土女作者,以写短篇小说见长。她的作品中,既钩沉历史又品味现实。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同命运的小人物。同情、尊重甚至景仰众生乃是文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匆匆》是艾莉丝·门罗代表作《逃离》中的一个故事。作品中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重新组合的情节安排呈现了今昔交错的叙事结构,而对画作《我和村庄》以及次要人物艾琳和唐恩的详细描写建构了作品中遥相呼应的细节,同时人物之间的谈话、半夜的吸尘器声等看似令人费解的文字却又是作家巧妙穿插在作品中的悬念,通过对作品中以上叙事策略的分析能够深度剖析作品人物内心匆匆"回归"或匆匆"逃离"的纠结。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著名戏剧作品《日出》中的一个片段,运用话语分析理论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话轮转换等语用学理论来分析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语用学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戏剧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可以更准确地解读作品和人物。  相似文献   

7.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者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历来人们认为 ,关汉卿的作品是对被压迫者的生活及斗争的反映 ,这种说法实际上也许既不客观也不全面。通过对关汉卿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及与人物相关的时代进行具体的分析 ,可以发现关汉卿的作品更多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评判 ,是对理想人物的塑造而不是对现实人的反映 ,关汉卿演义出的时代理想人物的精神是斗争 ,素质是智慧。  相似文献   

9.
萧平虽与同时代的作家在意识形态化的解放叙事和革命抒情上有着不少相通之处,但在个人阅历、审美追求和艺术观念上却与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大为不同。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多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战争,多把战争作为人物成长的背景和人物思想情感得以生成变化的情境。对人物的塑造更重视从心理和情感体验入手,多以追忆与反思引出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萧平儿童文学作品尤擅塑造女孩形象,这为十七年的儿童文学增加了几多柔婉和清丽,也使他的作品多了一种轻盈、圣洁、素净的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作品带有精神分析方法的某些痕迹,如《花凋》、《金锁记》、《半生缘》、《茉莉香片》等篇中的人物,存在着内在契合,作者对作品倾注了鲜明的认知情结,时代悲剧造成了作者的不幸,作者的不幸又演绎了作品及其人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当下热播的电视剧为实例,结合电视剧本身属性特质,探索戏剧动作应注重的外部动作、言语动作、沉默动作、音乐音响动作等各种成分的营造,分析各种戏剧动作在电视剧作品中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的重要作用.电视剧作品注重加强这些戏剧动作的运用,发挥各自功效,就会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更充分地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增强电视剧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台湾现代派女作家欧阳子小说的人物心理作初步探讨,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了作品中人物所走的两条充满苦斗、抗争的倾斜的心路;自我的追寻和变态的爱恋;指出欧阳子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人物的变态心理在特殊的人、特殊的环境中的合理性,认识作品既有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一面,也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方面;同时认为,表现现代人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被扭曲的灵魂,并以此探讨人生真正的价值,应成为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历来人们认为,关汉卿的作品是对被压迫者的生活及斗争的反映,这种说法实际上也许既不客观也不全面.通过对关汉卿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及与人物相关的时代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关汉卿的作品更多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评判,是对理想人物的塑造而不是对现实人的反映,关汉卿演义出的时代理想人物的精神是斗争,素质是智慧.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作品中人物对爱的执着,体现了基督教爱的忍让与宽容;人物处世的平静与从容,显示了基督教勿虑的观点。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许地山创作的人物不做消极避世的隐者,作品中张扬着"文学为人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E.M.福斯特作为介于现代和传统的过渡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同时作为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为中外学者分析人物提供了绝佳视角。文章旨在用福斯特的人物理论来分析其作品《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塑造,解读人物形象和作品涵义,同时考察福斯特如何在创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6.
高松寿 《南都学坛》2006,26(2):46-49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死亡的人物。他们的数量很多,身份多种多样,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于作品故事的始终,所以死亡人物是《红楼梦》一书的骨肉和灵魂。如何安排和描绘死亡人物,是作品布局谋篇的关键。就作品人物死亡方式来看,作者主要选择了病死和自杀两种方式来安排人物的死亡。其中的贵族上层人物大多数都是病死,下层贫民人物基本上都是自杀。这种不同死亡方式的安排设计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又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一幅好的人物摄影作品能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碰撞,作品才有灵魂.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了解人物故事或事件发生的环境,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抓取人物的精彩瞬间,把握好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从人物可塑题材中发现美.结合一些例证,阐述了人物摄影的情节与典型瞬间中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圣经中耶稣的人物叙事模式为原型,结合犹太文学“负罪一赎罪”的主题特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该作品中人物叙事模式的特点,揭示了作品中主人公由死亡走向复活的人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既是作家为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交际提供的工具,各种人物通过使用这一工具来建立、维持抑或破坏人物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作家为读者所营建的一个特殊窗口,读者通过这一窗口观察、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涵义。因此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从交际功能而言具有多维性:人物之间用它来进行交际──从而形成作品中的那个特定的社会;作者用它来同读者进行交际──向读者传达、提供关于人物的各种信息。《金瓶梅》的人物语言也不例外: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物运用各具特色的语言进行交际,从而构建了一个充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中的环境是指小说中主要人物成长、活动和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场所。环境一般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作品内容所展示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小环境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环境描写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的主人公必定在这特定的环境里活动,必须与社会、时代、历史发生一定的联系。环境描写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