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项羽本纪》)注:“亡人”,亡命之人。诸本旧读:皆于“亡”字断,“人”属下读。未安。下云“莫知其处”,项梁自谓不知桓楚逃亡的地方,故紧接“独籍知之耳”。若云“人莫知其处”则大家都不知道,何以项籍能知之呢!按:所论未确。此句于“亡”字读断、于“人”字读断皆可。即如选本所读,“莫  相似文献   

2.
新公布清华简《系年》首章有对西周兴衰过程的俯瞰性描述。其中,"作帝籍"和"弃帝籍"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就周兴而言,"作帝籍"是武王能够克商的重要手段;就周衰而言,"弃帝籍"则是周宣王败师千亩的直接原因。通过对帝籍礼沿革的详细考证,可以判定这一记载具有一定真实性。可以说,武王"作帝籍"在克商的过程中,确实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而宣王因"弃帝籍"而导致千亩之战的失败,则与后人之附会有关。  相似文献   

3.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占籍"一词,经常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著作及历史著作中。现代的许多学者认为"占籍"的词义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入籍",指的是"外地迁至新地,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事实上在明代初期,"占籍"是明代赋役黄册制度的一部分,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到清代初期,"占籍"已经作为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并且广泛地运用到了对流移人口的管理。而这一演变过程是在明清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程济,是传闻中随同建文帝出亡的重要的从亡人员,其形象的建构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靖难之役"后,迫于朱棣的政治高压,建文臣子程济的事迹未有记载。在朝廷政治氛围松动的情况下,史家把程济建构为逃亡忠臣的形象。到了嘉靖末年,史家将程济的形象由逃亡忠臣演变为随同建文帝出亡的从亡忠臣。南明弘光朝时,朝廷认可了其从亡忠臣的形象。入清后,程济逃亡还是从亡被模糊化,而其忠臣的形象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6.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国统区大中学生再次逃亡至北平、南京等大城市,形成了著名的东北流亡学生、豫鲁流亡学生群体。考察流亡学生产生的大致脉络、国民政府对流亡学生的安置措施及其成效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战后国民政府试图争取人心归附的动机,展现流亡学生因"政治"纷争导致四处逃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2):28-31
魏晋六朝史籍中存在很多"策名委质"的用语,有学者据此而认为这个时期,君臣关系缔结之际,应当举行一定的仪式,并且在仪式上将自己名字登记于君主的吏员名籍上。通过检核各种记载,可以发现魏晋六朝之际的史籍普遍存在以雅言代替方言、以古语代替时语的现象,"策名委质"就属于用典之一,因此不应该机械地理解其意义,将其理解为"称臣"的另一种说法才比较符合历史的实情,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在仪式上将己名登于君主名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XX地V"为状中偏正结构,"XX"为"名 名"/"数量名 数量名"/"数量 数量","V"为光杆动词,"地"音"de",书面上写作"地".把三种不同形式的"XX地V"结构放在一起考察,分析了其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共性和个性,指出这种特殊形式的结构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和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9.
"开除村籍"的习惯法在金平县哈尼族山寨已经沿袭了几百年,直到今天,其仍然被哈尼族山寨当作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而频繁使用.许多人将"开除村籍"盛行至今的原因归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却忽视了"开除村籍"作为一种来源于少数民族生活实际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哈尼族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从构成上看,"开除村籍"具有完备的运行机制,其与国家法相比突出的优点更充分体现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实用理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合"增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工具变量估计结果证实了"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作用的因果效应。进一步,双重差分模型(DID)估计结果证实了这一因果效应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个体层面,"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大作用,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女性和已婚居民群体中;空间层面,"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大作用,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居民群体中。据此认为,"新农合"增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一事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合"制度应有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把神和人分开,古代帝王籍此以"礼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统治权获得"合法性",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是古代帝王倡导和实行的祭天保佑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的思想源头,也是其倡导和实行的"礼治"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合法性的思想根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中,"绝地天通"人神观产生了三个重大现实意义,即:德本思想被确立、"礼治"思想深入人心、统一的国家观初步形成。这其中,人们的共同话语开始形成,政治认同逐渐形成,政治整合有效开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关键要素。这个历史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代的国家性质,国家依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3.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的"田命籍"应为"田合籍",它是《户律》中记载的汉代五种户籍类簿籍中重要的一种。从国家统计土地的角度看,"田合籍"应是所有土地的总籍。它可能既是记载国家所有田地情况的总籍,同时也是记载每户所有田地情况的总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女性文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离家出走"者。面对苦难和冷漠的生存环境,他们断然逃亡了;逃亡是一种自救,期盼改善生活,然而逃亡也充满了无奈,没有人能全新地"重建"。这种逃亡者,与以前文学中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逃亡者不同,他们更真实地揭示了潜在的社会心理;如此写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15.
五侨之窗     
《华人时刊》2011,(6):82-83
一批外籍华人入选江苏首批"洋劳模"在2011年江苏省评选出的1100名江苏省劳模中,首次出现了外籍华人的身影,施正荣(澳大利亚籍)与另外四名外籍人士一同成为江苏省首批"洋劳模"。这次无锡推荐出的一大批优秀人物都是无锡市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其中不仅有归国创业的领军人物施正荣,中国物联网领军人物刘海涛,"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人"叶聪,还有"三年再造一个锡柴"创业企业家钱恒荣,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袁根芳等。(徐兢辉)  相似文献   

16.
读图     
留学生也能当"村官"留学回国的北京籍大学生也能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了!今年北京市计划招聘3127名大学生"村官",20名留洋回国的"海归"加入了应聘者的行列。左图为上一年度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在号召青年学生下农村的横幅上签字。  相似文献   

17.
在长春城市规划的历史上,"新京"规划曾占据重要地位,其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也加深了长春的殖民地化程度。本文首先分析"新京"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及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从多方面论述了"新京"城市规划活动的实施情况,最后对"新京"的城市规划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方言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适用范围很广的表原因的后置成分"嘞/哩事儿",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缘故"。其中,"嘞/哩事儿"在不同方言中因发音不同写作"嘞事儿""哩事儿""咧事儿"等。句法上,"嘞/哩事儿"主要用在表因果关系复句中原因小句的句末,用来追溯事件产生的原因。语义上,"嘞/哩事儿"只用在消极结果溯因句中,所表示的事件是已然事件。分布上,越往北句法表现越活跃,越往南结合面越窄。"嘞/哩事儿"由表示"责任"义的跨层结构重新分析而来,在河南方言中的虚化程度比较高。就语义和句法表现来看,"嘞/哩事儿"应该视为表示原因的后置连词。  相似文献   

19.
"劳动资料"与"生产资料"在词义上完全等同,"劳动资料"应改称为"劳动设施";"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在词义上也混淆不清,"资本循环"应改称为"资本转型";"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词义同样有雷同之处,"所费资本"应改为"所耗用资本","所用资本"应改为"预付总资本";"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在词义上亦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资本积聚"应改称为"资本累增".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虚词"被".基本想法是,"被"主要表示被动;不过,"被"仍须分析为介词."被"的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受到英语被动语态表示方法的影响.尽管"被"主要表示被动,但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并不是凡表被动都要用"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