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贸易摩擦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是学界和政府部门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实证检验贸易与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绩效和经济增长收敛的异质性影响,并采用开放经济体增长收敛模型,考察"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及增长收敛的决定因素,可发现:"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均GDP潜在增速将从5.5%逐渐下降到5.0%;由于老龄化导致人口增长逐渐由正转负,我国GDP潜在增速将从5.8%逐渐下降到5.0%。对外开放尤其是贸易开放是发展中国家成功向高收入经济体收敛的前提条件,城市化进程和人力资本积累会显著提高经济收敛能力,而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我国要进一步开放和改革国内市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老龄化冲击,发挥城市化和人力资本的"双引擎"作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观指人是有潜能的,受教育者是有潜能的,教育者也是有潜能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便在于人的潜能的挖掘、激发和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的潜能(可分为个体潜能、集体潜能和社会潜能等各个不同的层面),这不仅因为它本身的存在就起源于这种潜能,它时时刻刻都现实地关联和面对着这种潜能,还因为这种潜能的发掘和现实化程度直接标志着它是否产生了实效性,以及它产生出来的实效性的大小。思想政治教育奠基于潜能,由潜能组建,由潜能推动,由潜能实现。潜能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人和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便是其现实的潜能不断释放出来的过程,不断自我突破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潜能和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才能了解和发展人的潜能;只有通过潜能的释放和创造,才能推动和推进各领域的生产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新常态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它与生产的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和相互推动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所以,把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并作关联性的考察,才能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出准确的评估。经济与消费同步增长状态关乎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同步增长状态存在地区差异,同步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越优。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我们计算了9个国家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指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的同步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而提升同步程度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和坚持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邓小平同志发展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党和国家以往提出过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大优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不仅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就是要对邓小平同志有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思想,如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益、"台阶式"发展、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共同富裕等思想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增长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寻求新中国7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总结其规律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的数量呈线性增长,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指数型增长,新时代以来进入稳中求进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转向了以经济结构升级为核心的质量追赶,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等都呈现出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新中国70年的经验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需要转型发展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助推、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牵引及科技教育新动力的带动,实现增长理念、增长目标、增长动力、增长政策、增长战略等多方面转型。  相似文献   

6.
如果以发达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平均水平1.5左右为参照标准,在新常态下欲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国家既定发展战略目标,那么从理论上就要求农民收入必须实现"超常规增长",而且这一"超常规增长"必须是在较高国民收入增长水平基础之上实现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的长期超越,同时这种长期超越应该在未来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保持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两到三个百分点的水平。未来中国欲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和差距缩小的对策为:一是应合理改革居民初次收入分配体制,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二是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三是加大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稳定缩小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四是明确农民收入倍增总体框架,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最终方能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目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2010年经济大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平 《老友》2010,(1):14-15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保增长"到"促转变",通过启动增长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中国经济正在谋划新一轮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超过20%,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周期中,投资增速连续10年保持在20%以上。但应看到,投资高速增长面临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制约,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等主要产业投资高速增长潜力下降,国民经济结构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状况比较严重,投资的宏观效率在下降,因此投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今后,应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淡化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懈动力。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当前收入水平下的沉淀消费潜能释放,对于统筹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和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消费潜能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消费潜能概念进行界定,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沉淀消费潜能展开测算评价。研究认为,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是指农村居民尚未得到满足的合理性消费需求;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沉淀消费潜能整体规模较大,但人均消费潜能较小,云南和广西的农村居民沉淀消费潜能总规模最大,青海总规模最小,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沉淀消费潜能存在显著的省域差异。西部地区农村应通过建立特色乡村产业、推动非农产业发展、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促进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等措施,把西部地区农村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对消费环境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才能充分释放消费潜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使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OLS和工具变量回归,从非农就业和建成区面积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国内外市场潜能对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市场潜能对城市就业和建成区面积的增长都呈现出显著的正效应,而国外市场潜能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基期规模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中国城市规模增长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而且国内需求的空间分布是决定城市增长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和区域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区域非合作与合作的两种动力机制分析,使用联盟博弈分析工具,探讨了如何安排财政支出协调机制来实现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通过区域合作达到推动总量TFP增长的目标,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的最优目标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增长的数量解决的是速度问题,以要素积累来实现,通过GDP增长率来体现。经济增长质量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以结构优化来实现,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体现。经济增长效益解决的是产出最大化问题,以投入产出的比较来实现,通过边际量的增长来体现。中国经济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高速度、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态,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效益不一致的情况,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要实现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实现一系列路径转型:经济增长的战略要从追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成本外生型向成本内生化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结构要从多元化转向高级化,经济增长的体制要由速度数量型体制转向质量效益型体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国民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就必须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转变进入到人口红利期,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且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从人口质量上看,中国成功地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然而到2015年之后人口红利期开始下降,到2035年基本结束,之后形成新的人口负债期,人口老化负担日益加重。因此有必要前瞻性提出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构想,这是一个统筹考虑人口系统内部数量和质量,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战略。为了实现2000—2050年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作者提出中国人口发展目标分"三步走"的初步设想,为2050年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大连为主要对象,比较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指标,探讨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最后给出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对基期累积碳减排量所定义的环境产出概念,从“水平—结构—动态效率”三个维度改进提出了社会生产环境友好性评价指标集,应用于国际比较,分析了中欧美德日巴印7大经济体间环境生产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环境生产努力水平等因素的关系,指出:考察期内,各国环境技术进步水平和环境友好程度呈现趋同趋势.中美欧对经济和环境生产的政策偏好相近.中国作出的环境努力最大,环境改善最为明显.实现同等经济产出规模,中国环境产出水平高.但是,中国环境友好程度仍低.进而,对未来中国和国际碳减排行动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区)1997-2014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就产业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自1997年以来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经济质量不断提高.但不同省域的增速有差异,具体而言,青海、广东和江苏三省(市)经济效益显著,经济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而广西、福建和河北三省经济效益不佳,经济质量还有待提高.(2)从差分广义矩估计回归结果可知,解释变量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及创新系数为正且都高度显著,表明产业升级、人力资本提高及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变量制度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制度变迁在短期内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3)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及创新等解释变量对相邻空间单元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且产业升级程度每提高1%将使经济增长质量值提高0.256%,表明了产业升级改善了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国民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就必须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动作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是资源环境约束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呈现五大特征,即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增长动力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新兴要素驱动,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转向起决定性作用,经济福祉由先好先富起来转向包容共享共富。需要重点把握发展速度和质量、创新和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侧和需求侧三对关系,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系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三次产业投资的动态结构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的动态结构效益是指由于投资结构变化而带来的效益,也即投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三次产业投资动态结构效益的考察,可以看出其动态结构效益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以来下降较为明显,这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完全不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超前下降,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超前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