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宋朝政府对各级各类官员普遍颁发印纸,用于记录其入仕之后的阶官升迁、履行职责情况和功过奖惩等,这种官员印纸批书制度在宋代实行时间长、使用范围广,是宋朝考核官员的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对于政府而言,印纸批书不仅是了解各级官员业绩和各地各部门情况的重要信息渠道之一,也是对官员磨勘升迁、注授差遣所依据的重要文书档案。对官员个人而言,它则关系到其在官场上的升迁或贬降。因此,宋朝对官员印纸的发放、印纸批书内容和批书者的责任追究都有明确规定,但宋朝官员印纸批书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2.
袁浩 《社区》2010,(1):4-4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和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联合对105位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展开问卷调查,在“工作生活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的单项调查中,结果显示,选择升迁通道很窄、提拔无望的占40%;政绩考核压力大,要求严苛占30.5%;群众拥护不够,工作难展开占17.1%;上级文办的任务重,难完成占11.4%。四成基层官员,也就是在调查的105位基层官员中,有40多位自我感觉“仕途无望”,这绝不是一个小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当前基层干部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对地方的监控措施上,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的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将大小地方官员的任命权抓住,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牢牢掌握。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在此体制下。地方政府对中央以顺从为主,而这也带来了地方官员治理中一意向上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重视年资,是传统官僚政治体制下对官员考评、铨叙、升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有现象,这种现象在明代尤为显著。在明代徽州156位任职时间可考的进士中,任职时间14年以下者,其高官机会几乎为零,而任职时间超过30年者,其高官机会则为0.88。可见,年资的积累,是官员地位升迁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由于官员考课制度缺少清晰的、可操作的硬性标准,年资因素逐渐成了一个刚性的衡量尺度,进而决定了官员的升迁机会和政治前途。  相似文献   

5.
汉赋载体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牍、缣帛、玉石、纸张等,其中简牍是汉代最基本的文献载体形式,也是汉赋最主要的载体形式,汉赋的载体多为"木简之薄小者".在用简牍有长尊短卑观念的汉代,汉赋在文献中所处地位不高.再之,简牍在汉代对于多数人来讲,并不是一件易得的东西,而汉赋相对于其他文体又是耗费简牍较多的.因此大大地限制了汉赋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对散体大赋的传播消费限制尤甚.  相似文献   

6.
宋代“婚姻不问阀阅”“不限阀阅”是否可以构成其婚姻的一大特点,它到底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唐代及其以前“婚姻必由谱系”的状况,这点一直是学界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而且有明显的抬高倾向。事实上,从墓志资料中不难看出,宋代婚姻仍然是相当讲究门第出身的,不仅体现在墓主为其诸女择偶的标准上,而且墓主本身的选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唐代灾害频发,演变趋势呈现中前期相对较低、后期较高的特征,发生区域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基层地方官员承担具体的救灾工作,务虚性的救灾行为较少。灾害奏报制度完善,日常规定和官员出巡相配合,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对地方官员进行赏罚。考课制度与灾害奏报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矛盾,影响救灾绩效与官员救灾方式的选择。灾害救济成效显著者获得荣誉褒奖和职位升迁的激励,弄虚舞弊或救灾不力者遭受朝廷贬谪或被百姓殴打或者击杀的后果。"灾异天谴论"与考课制度共同制约着官员的政治命运。灾害的发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影响着官员的政治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8.
汉代司空职官的种类繁多,大致有三公官司空、非三公官的朝官司空、王国官制中的司空和地方官制中的司空四大类。虽然两汉大司空与御史大夫屡次相互易名,其属官大致相同,但仍有单独考察的价值所在。三公的职权十分广泛,文献与实物所见大致有20多种。汉代司空职官的禄秩从号称秩万石到160石,上下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9.
在司空图的诗论中,王维以澄淡精致,格在其中、趣味澄敻为特征的意境创造艺术与审美内涵得到了首次标举。司空图的创见奠定了后世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基本体认。韵味说在后世的接受中有玄虚化的倾向,相应对王维诗歌艺术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味、格并存而更重味才是司空图韵味说的理论内核,也是司空图体认王维诗歌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有秩"在秦汉史籍中记载较少,而在出土简牍资料中却不断被发现."有秩"是秦汉时期普遍设置的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一般来说为百石之吏,但亦不完全如此.对"有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秦汉基层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1.
里耶秦简中记载县下设有司空机构,管理县中徭役、刑徒和居赀赎债事务。但乡中并没有司空的设置,所谓"乡司空"是对简文的误读所致。秦时县司空之官长可设有秩、啬夫或守。秦简"司空曹"表示的是县廷中处理司空机构文书、事务的令史之办公场所,是汉代县下司空曹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西晋时期,特进、光禄大夫、侍中、散骑常侍等作为加官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中特进、光禄大夫作为加官可以提高官员的地位,往往是官员升迁中的重要步骤,而侍中、散骑常侍作为加官一般是对官员的格外优宠,作为加官时,侍中优于散骑常侍,在官员官职变迁时,加官亦随本官的迁转而由散骑常侍变为侍中。  相似文献   

13.
有宋一代,各级地方官员的任命权始终被中央牢牢掌握.地方官员的升迁荣辱,甚至生杀大权都在中央的管理掌控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足上供"、顺从中央.成为处理地方官府与中央关系最主要的宗旨.上好下甚,在这一关系的作用下,中央一些错误政令,在地方达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由于利益的左右,宋代地方对中央也有奉行不虔甚至欺瞒,这造成了中央政令在地方的不畅通.此外,少数有节气的地方官,为了正义和公理,也会违抗中央的错误指令,但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地方与中央复杂多变的关系,成为地方政府行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文汇读书周报》与《学术月刊》联袂发起的“2 0 0 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新发现简牍文献的解读与研究”赫然在列(《新民晚报》2 0 0 4年1月2日)。这反映了学术界及公众对简牍研究的关注,也体现了简牍学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和重大影响。在接踵而出的简牍资料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具有独特的发现经历和学术魅力。1 994年春,也就是著名的郭店楚墓竹简于1 993年冬得到清理之后不久,香港古玩市场陆续出现一些楚简。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把这个讯息告诉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并电传了多批摹本。这些摹本涉及《诗经》、…  相似文献   

15.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大概是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吧,时下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颇高。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博弈论思想,通过对政府官员和纪检人员两个博弈方的静、动态博弈分析,求得两个博弈方的最优策略组合:只有给予纪检人员更高的激励以及降低其反腐成本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反腐,同时应加大官员犯罪成本。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官员互相监督机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可以预期,在目前没有实现高薪养廉的情况下,将官员反腐与职位升迁相挂钩,能够促进官员互相监督机制的形成,逐渐构建起完善的反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文学家和学者钱谦益、王夫之、王士祯、赵执信、厉鹗、纪昀、杭世骏、薛雪、沈德潜、袁枚、翁方纲以及康熙、乾隆等对司空图及其《诗品》多有论述和评价。探讨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要重视清代学者肯定和推崇《二十四诗品》的情况。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能武断地否定司空图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8.
风险治理情境下基层官员如何落实职责和任务安排是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政府治理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研究提出“加码式避责”的概念,解释基层官员在风险治理情境下受制于多重因素制约和认知权衡从而塑造避责行为策略的过程。“加码式避责”是在风险治理情境下,基层官员通过主动强化政策执行而规避政治责难的行为。风险不确定性、基层治理资源不足与问责制度刚性三者之间的内在张力是基层官员风险治理时面临的现实情景。在属地管理原则下,基层官员只能依靠掌握的剩余控制权主动加压达成问责风险规避的目的。风险治理情境下基层问责应充分考虑风险本身特性,统筹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加快建立区域性协同合作风险预防和治理机制,提升基层政府官员危机事件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的关系,原本无所疑问。自有学者发现宋元以来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以后,《诗品》的著作权问题就成了悬案。从学理看,没有著述纪录只是缺失了"出生证明",并不能由此说明《诗品》与司空图再无关涉。故有学者从意象和用韵方面证明《诗品》与司空图的诗歌有密切关系,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不能轻易否定。《诗品》是诗学理论著作,宜在意象和用韵之外,从义理方面为《诗品》做一番更有针对性的"亲子鉴定",或可重新认定司空图原有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给中国美学史带来了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是唐末的诗人,也是诗论家,咸通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圣集》传世。其中的《二十四诗品》和一些谈论诗赋的文章,集中表明了司空图对诗歌美学的非凡见解,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超越美学理论的系统建构,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仍能给现代文艺审美创造以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