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保护公民的精神权利不受侵害是我国法律的神圣职责,我国的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予以认可和支持,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不允许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我国目前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受害人权益无法保证与加害人责任过重之间的矛盾。在司法实践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需要了解被害人在案件中具体受到伤害的程度和加害人的情况。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需要对现行的司法解释做出相关修改,给予被害人程序选择的权利,建立健全国家赔偿制度,为被害人提供更加可靠、更加人性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至今仍被强大的国家公诉权所掩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3.
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但由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问题,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权益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案件知情不够;陈述意见不充分;在程序中受到二次伤害时有发生;对不起诉的制约有限等。在构建被害人权益保护体系时既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实际,注意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权益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的法律援助对象并不包括被害人,尤其是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这对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是非常不利的。无论从刑事诉讼原理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刑事诉讼对被害人保障性权利的重视这一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都应在刑事诉讼中确立公诉案件被害人为法律援助对象。  相似文献   

5.
自诉案件被害人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害人在自诉案件中诉讼地位的复杂性和自诉案件的特点 ,决定了自诉案件被害人人权保障的特殊性。我国应合理界定自诉案件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内涵 ,进一步完善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6.
平衡死刑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诉讼权益保障、科学设置死刑诉讼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从立法现状、平衡保障二者诉讼权益的原则、相关制度设计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平衡保障被告人与被害人在死刑案件进入起诉阶段后的诉讼权益进行探讨,认为这些诉讼权益的原则和制度设计,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保障人权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刑事案件涉及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国家与加害人之间以及国家与被害人之间三种关系。在刑事案件中,国家通过作为国民代表、有为国民提供保护义务的逻辑成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但这无疑使被害个体的利益在诉讼过程中被忽视。刑事和解通过加害人的真诚悔过、道歉、赔偿等,被害人接受道歉从而宽宥被告人并导致刑事案件可以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或者从宽处理的机理,使得被害和加害双方真正成为影响刑事案件解决的主体。但从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组合形式来看,在较轻案件和一般案件中刑事和解有适用的余地,但刑事和解排除在严重案件中的适用。刑事和解的具体适用只有在个体要求与社会利益、被害人宽宥与加害人悔罪、国家被害与被害人被害之间进行综合权衡才可适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侵财型犯罪而言,犯罪人的直接目的是通过侵犯被害人的财产而获得经济利益,被害人在此类犯罪中遭受的损失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上。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对侵财型犯罪中被害人民事权益保护的立法,主要是围绕着追缴赃款赃物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而展开。然而,在诸多现实案件中,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往往难以通过法院判决追缴、责令退赔或另行提起民事诉讼途径获得有效救济,凸显出我国法律的内在缺陷。针对当前侵财型犯罪中被害人民事权益的保护现状,应分析其法律根源,提出完善对策,以期构建有效的刑事被害人民事权益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切入,探索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涵义、性质、权能、限制等基础理论,并从关注被害人的角度提出了刑事诉讼"立体结构"的构造理论,指出被害人有力量的核心就是赋予被害人实实在在的救济权,使其成为独立、自主的刑诉主体,而被害人的救济权是被害人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0.
根据犯罪侵权后果的二重性,以博弈论理论审视我国公诉法律制度,其存在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失衡问题,突出表现在诉讼地位、立撤案程序、定罪量刑程序、刑罚执行程序、司法救助等五个方面.究其因,在于立法理念上仍受限于国家追诉主义影响以及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理论准备与实证分析还不足够等因素.为改变公诉制度存在的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失衡情况,文章提出了建立均衡保护的理念要赋予被害人以充分的博弈机会;在控、辩、裁“三方构造”的刑事诉讼模式下,改变被害人权利“被代表”的地位,使之成为诉讼构造因子,建立起刑事诉讼的“3+1”构造模式等,进而指出在赋权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证受害人权利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对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相对薄弱,尤其在与被害人权益紧密相关的不起诉程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体现更为明显。随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的进一步强化,与此对应的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不容忽视。应当从不起诉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障实质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予以充分关注以及提升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可履行性角度,更加重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助推刑事诉讼目的之实现。  相似文献   

12.
浅论环境侵权诉讼中的原告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不适应处理现代环境侵权案件的要求。根据公民环境权的相关原理,应将公民的环境权益作为一项独立的新型的民事权益而加以私法保护,公民可以据此提起民事诉讼,而不限于其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即扩张环境侵权案件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3.
诉讼参与权直接关系到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程度.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以当事人的地位,使被害人享有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完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诉讼参与权,并为其诉讼参与权的实现提供切实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的司法过程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司法权益的保障正在得到加强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保护的观念,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取得了充分的关注。但是,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保障权则明显不足。因此,针对未成年被害人的特点,对其权益需要优先和全面的保护。以此为原则,完善"未成年被害人"制度,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以及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救助等制度日显必要,以彰显人权保障的"双向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国度里,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差异很大,然而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已成为国际刑事诉讼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所以,确立公诉案件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已是国际刑事法学界的共识.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阐述了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的国度差异,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公诉案件被害人诉讼地位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既保护了公民人身不可侵犯,又保护了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不可侵犯性。同时便于当事人诉讼,免于诉累,正确及时地处理案件。可是,当前有些刊物、教科书等,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却不尽一致,这就使司法人员在处理一些具体复杂的案件时,由于认识不一,作法也各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类附带民事案件的及时正确审理。为此,从理论上加深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仅就下面几个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7.
强奸犯罪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是直接针对被害人人格权利的严重侵权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上的损害.当前"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实质上剥夺了强奸犯罪被害人请求精神赔偿的权利.以强奸案件为例,论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不仅有利于协调各部门法冲突,更有利于保护被害人,惩治犯罪,增强公民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权利是刑事被害人获得法律救济的关键问题,其核心内容包括人身惩罚权和经济求偿权两大权利,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应依此展开。在目前刑事诉讼体制下,被害人的人身惩罚权已被国家替代;经济求偿权因诉讼、执行环节瓶颈难以得到应有的贯彻。因此,克服制度上的瓶颈是保护刑事被害人权利的必然途径。文章以刑事诉讼目的为视角分析了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困境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刑事诉讼目的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权益保护有宪法明确的条款,但是现实中的高等教育权益缺乏实质性法律、法规的保护,尤其在司法救济保护机制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而宪法所赋予的公民高等教育权益如果没有具体的司法救济平台,该项权利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只有通过成立专业教育法庭,实现同类型案件集中审,专门案件专业审,让司法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建立具体可操作性的司法救济保护机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终极目标,促进"象牙塔"内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20.
被害人,无论是公民被害人,还是法人被害人,都是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与其它刑事诉讼参与人相比较,被害人身份更为复杂,在刑事诉讼中占有多重诉讼地位:他既是控告犯罪的主体之一,又是证明犯罪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司法监督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