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9-25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为河南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机遇。《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河南省规划纲要》对河南如何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出了基本思路、目标和措施。探讨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实现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双向优化的内在机制,具体研究两个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案例,并根据事实提出通过粮食核心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承载力是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以综合承载力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城乡三次产业承载水平的角度,初步构建评价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和模型,对商丘市2000-2009年城乡三次产业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呈现超载状态,城镇虽尚可载但水平不足,城乡综合承载力与现有人口规模基本持平,区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待提速。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拓展城市市区和功能新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0-22
河南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粮食生产是否能够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未来十年粮食生产战略工程、河南农业资源的特点、实地调研数据,以及目前利用耕地、水、环境投入物等投入资源的使用情况,结合生态经济理论,河南应改进上述资源利用方法的针对性措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沛栋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3-38
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多年以来河南粮食生产连续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粮食生产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所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粮食生产道路,是新常态下河南粮食生产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粮食补贴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文章运用定性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在论证粮食补贴政策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借鉴美国与日本的粮食补贴政策经验,提出加大补贴力度、调整粮食补贴范围、以生产性专项补贴为投入重点的粮食补贴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真的过剩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社会上出现了粮食过剩的舆论,有些看法甚至认为应该取消农业补贴,放开土地流转和耕地使用。针对当前的粮食供需平衡关系从以下4个方面重新展开分析和探讨:“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供需关系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供需关系的时空变化以及不确定性风险。分析认为中国粮食不仅没有过剩,而且存在巨大需求缺口,具体表现为功能性缺口、质量性缺口、增长速度缺口和结构性缺口。 目前普通认同的“紧平衡”是政府持续高强度扶持政策下的假性均衡,市场存在扭曲。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供与需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短期不平衡是恢复到长期相对平衡的必然过程,是当前粮食供需关系新常态。更重要的是,必须将保障“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作为新的战略目标。在当前形势下,不宜宣导“粮食过剩论”,否则容易导致政策失误和国家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采用熵权法测度数字技术,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以考察数字技术何以影响粮食单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显著。从异质性来看,数字技术在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单产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田间管理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渠道,农业经营规模在数字技术赋能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技术作用于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存在农村教育水平门槛。拓展分析表明,农业现代化政策有助于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8—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证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非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用机械使用强度在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以突出区域特色,优化要素结构以推进绿色生产,推动农机换代以转换新旧动能等对策,以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守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11
我国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将粮食种植调整为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种植,更不能将耕地转化为工商用地去发展第二、三产业。所以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旋空间较小,必须另辟蹊径。那就是各级政府必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加大对种粮户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矫正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政策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0.
11.
李国庆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9-42,202
粮食收储环节发生的一系列案件表明,我国急需强化对粮食安全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规制。欠缺与义务设定相匹配的问责机制是导致我国粮食收储制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根源。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在本质上就是要建立起了一套以行政问责为中心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的重点,应是对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事由等基本问责要素实施统一规制。 相似文献
12.
13.
粮食供应链安全:一个新的粮食安全视角——兼论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发展思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供应链安全是一种更为全面系统的粮食安全。在新的形势下,要破解长期困扰粮食产区和粮农种粮吃亏的症结等粮食安全困境,积极应对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渗透,必须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供应链,以其共生、协同、增值、共赢的内在机理,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统筹粮食核心产区发展,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及粮食生产影响的调研分析——以江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数据对粮食主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袁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从短期看不会对农业及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农户从事农业及粮食生产主要因素有农产品价格、政府补贴、农业生产成本和病虫害。最后提出稳定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一词,这个词语的出现,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使得企业必须在各方面积极应对.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更需要不断发展,而人力资源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双重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培训无疑是新常态下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和农业经济子系统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型,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来量化分析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与农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跟踪2003年到2012年的数据变化情况,研究得出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和农业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变化规律,从而预测未来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解读粮食安全问题的新视角:开源节流并举——兼论河南家庭粮食消费损失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叶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1-4
面对当前严峻的世界粮食形势,我国特别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但是粮食节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面,提高粮食利用效率、节约粮食,杜绝粮食浪费,也应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重要举措。从河南省家庭粮食消费损失现状调查结果看,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过程中的损失是很大的,提出:树立合理饮食观念,提倡适度消费;普及粮食营养知识,倡导科学消费;调整粮食结构,使消费结构、种植结构和营养结构相互促进、互为引导;完善粮食利用体系,提高粮食利用率和转化率等粮食消费减损对策。 相似文献
18.
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正确地认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探寻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之间的耦合,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18市农业要素生产效率为例,分析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耦合性,通过要素配置与利用效力角度,寻找二者之间合理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9.
张改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8
以粮食核心区河南农户为例,对其外出务工户粮作经营决策与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外出务工户与非外出务工户家庭资产结构差异集中体现在物质资产上,对于外出务工户有随其外出参与度的提高,总体呈现出人力资产水平较高而物质资产水平较低的特性;②外出务工户一般采取"亦工亦农"的方式,由此在劳动时间配置、营粮规模与结构、营粮投入上随其外出务工参与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决策差异;③不同外出务工户在粮作经营上劳动与资金的非均衡投入产生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并最终引致综合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杨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5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原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呈现加速态势。河南省以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成为了重要的产业转移区域。但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河南省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因此,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源、农业基础意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从而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