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凭借丰富的人口红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发展,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挑战了这一优势并由此产生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损害了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为此,本文综合利用宏观数据、微观数据以及第三方机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一方面从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质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从劳动者报酬、企业成本结构和制造业竞争优势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是否仍具有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具有合理性和持续性,并且在上升趋势中依旧可以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中承压,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力供求深受人口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短期看,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劳动者就业、收入、流动等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继续下降,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问题仍将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建议研究出台应对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劳动参与率下降、保护女性就业和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流动以及优化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联合国人口司2013年预测数据研究发现:自2015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重将快速下降,且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老化现象也将更加严重。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将会通过减少有效劳动供给、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受限、加大工资上涨压力等影响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成本与社会福利、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竞争力紧密相关。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优势来自于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降低,所以,对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研究问题,搜集、梳理、归纳国外相关文献,对劳动力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变动统计进行总结,并归纳影响劳动力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希望能够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保持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日益突出。文章主要从工资差异的视角研究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原因,采用2009年CHNS数据,分别对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收入进行OLS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并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分析其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下,造成两大群体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非市场作用的制度性分割,包含所有制结构、户籍制度、性别歧视等因素;在市场性分割中,教育对工资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综述技术进步偏向和技能溢价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Acemoglu提出的"任务-技能"模型,讨论劳动力市场均衡以及技能溢价的决定因素,利用2006年-2016年中国人口和就业数据,从技术进步偏向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技能溢价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偏向于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呈现显著的技能偏向。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将进一步提高高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而不利于中等等级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增长。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的自然供给能力较强,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对部分劳动力的排挤,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当前就业难现象日益明显;同时由于企业改制、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使我国劳动力总量需求不足,就业压力不断上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层面的,即计划经济体制一些弊端的显露,另一方面是现实层面的,即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价格水平不仅与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情况密切相关,同时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选取了2004-2014年劳动力价格、居民价格指数(CPI)、GDP、生产价格指数(PPI)等相关数据,利用格兰杰检验、VAR模型、脉冲函数等手段进行论证。结果反映: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上升会直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基于此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价格与我国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凸显的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协调,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流动性以及政策干预等方面。本文围绕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测度了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状况,认为体现出如下八大特征: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呈上升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劳动力市场回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民工荒现象持续和蔓延,一些学者和地方政府提出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思路,以期就地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降低用工成本,但这一判断仅是在封闭条件下考虑人口问题,常常导致对劳动力供给预测过于乐观。本文以西部省份贵州省为例,从开放劳动力市场角度出发,预测由于劳动力外流和劳动参与率降低所导致的地区劳动力实际供给量大幅减少,以及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结果显示,封闭人口状态下贵州省劳动力供给充足,但开放人口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可能在2016年左右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现象,西部地区不能继续延续东部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道路,并对此提出简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价格水平与CPI水平是否协调,反映着居民生活的实际水平。为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与CPI的关系,本文首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选取了2005-2014年间的劳动力价格、居民价格指数(CPI)等相关数据,利用格兰杰检验、脉冲函数图等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反映,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会引起CPI变化,反之则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价格调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第二次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为摸清转移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底数,为2008年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建立劳动保障部门独立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统计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吉林省就业服务局从2007年12月20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统计调查工作,2008年1月15日已经完成数据汇总工作并  相似文献   

13.
正遂宁市安居区是城镇化后发地区,区委、区政府选择"融城发展"路径,突出承接产业、产业聚集特点,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在此形势下,安居区新的就业形态正在形成,表现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日益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趋势稳步推进、创业升级对不断落后的就业岗位的淘汰日益加快、区外转移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以及区内外劳动力双向流动的特点。同时,就业矛盾也呈现出了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人口负担减轻所带来的人口红利进行扩展,从人口的生产性提高的角度将人口红利分解为人口负担减轻所追加的额外生产性所带来的数量型红利,人口质量结构优化所带来的质量型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配置优化形成的结构型人口红利,利用中国1952年-2009年的长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过去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劳动力供给充沛使得人口负担减轻,高学历劳动力相对增加引起人口质量结构的优化,以及劳动力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引起人口的产业结构配置优化。上述结果提升了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的优化对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度达到40%。  相似文献   

15.
快速人口转型已给我国带来了人口增长率下降、抚养比结构变化和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等一系列人口问题。作为人口大国,人口与劳动力年龄结构在转型过程中的显著变化,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在美国哈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引入人口和劳动力年龄结构收敛增长模型,对我国人口转型期人口因素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实证结果,人口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影响,尤其是当前人口老龄化对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提出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未雨绸缪的看待人口问题,通过扩大青年就业,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创新人口与就业政策等方式挖掘人力资源优势,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GTAP模型从劳动力报酬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模拟分析了CPTPP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CPTPP现有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活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长期经济中影响较小,在短期经济中影响较大。预测随着中国加入CPTPP和CPTPP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的影响会越来越突出:从劳动力差异性看,非熟练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增长要大于熟练劳动力;从产业层面看,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均大幅提高,而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和实际工资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1年-2014年期间长达14年的上海市人工成本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人工成本变化,可以得出人工成本未有大幅度上升,人工成本和产出效益呈现同向增长,人工成本并非影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未受到损害,对微型企业进行差别化适用或者豁免的做法尚需要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18.
伴随国家城镇化发展,现代工业化进步,劳动力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至今,劳动力发展方向逐渐变化,长期形成的稳定劳动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变更,劳动力发展专一性在市场发展新形势下出现转移,为劳动力发展拓宽全新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城镇建设发展与市场劳动力分配带来多方面影响。本文通过对现代劳动力迁徙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劳动力市场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比重仍然较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速度却放缓了,与此同时,工业和服务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结构偏离于产业结构需求,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障碍。本文将转移障碍成因区分为个体选择因素和技术特征因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部门模型,从可观察的工资差距估计不可观察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个体选择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非农业和农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未表现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巨大障碍。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障碍主要是技术特征因素,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部门主要受个体选择因素影响。三是低学历农业劳动力和高学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的主要障碍都是个体选择因素。四是女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受技术特征的影响大于男性。五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劳动部门的障碍均源于个体选择因素。六是与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相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障碍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选择因素,同时在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受技术特征因素的影响比其他国家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南通市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测度了南通市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三大系统之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目前,南通市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状态,三者协调发展效果并不显著,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化解南通市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是突破自身主导限制性因素,实现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同步、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