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实行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是就业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促进法》对人们寄予厚望的反就业歧视也作出专章的规定,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就业促进法》特别是反就业歧视怎样实施,怎样把纸上的  相似文献   

2.
平等就业权是人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坚持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既是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要求,也是维护劳动力市场公正秩序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近些年来,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新的立法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反就业歧视的精神,一些既有的立法通过修订充实了反就业歧视的内容。但是,对应于就业歧视现象仍频发生的现实和不断高涨的社会诉求,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依然任重道远。内容亟待完善,实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为维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反对就业歧视,《就业促进法》对公平就业作出了规定,包括八个方面: 一是明确政府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平等就业权是公民人格权和劳动权的重要内容,但平等就业权司法救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权利保障举步维艰。通过对平等就业权案件进行实证考察,我国应当结合《就业促进法》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从新增"平等就业权纠纷"民事案由、完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和就业歧视责任体系、明确就业歧视的含义与范围、扩大平等就业权的主体等方面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加强平等就业执法工作,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5.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历经若干年的寒窗苦读,在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期冀实现一番作为时却时常因就业歧视而在人生重要的转型期面临尴尬的境地.纵观就业现实,大学生愈加普遍地受到就业歧视已成为不争的实施,这不仅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还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谈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甄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2002年年底川大学生因身高歧视状告银行引起媒体及法律界的广泛关注之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呼吁在法律界、企业界和整个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关于就业歧视的讨论众说纷纭。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选拔员工,要有一个规制,因此,界定就业歧视和合理甄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就业歧视种种现象求职者们认为在招聘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歧视,苦不堪言,不知何时才能受到公平的待遇。求职者们认为所受歧视花样繁多,常见的归纳起来有:“户籍歧视”。户籍歧视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农民工的歧视。一些大中…  相似文献   

7.
算法的应用在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风险,由此引发的算法就业歧视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传统大数据算法相比,当代算法的自主性更高,获取和分析数据的行为难以受控,使得歧视行为的发生更为隐蔽,给反就业歧视法律规制带来新的挑战。算法的不透明性与复杂性加大了就业歧视的认定难度,当前法律缺乏对劳动者数据赋权和对用人单位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的限制。在今后实践中可考虑从扩大就业歧视标准认定范围、保障劳动者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明确用人单位对算法应用的解释义务,以及调整举证责任和建立算法审查体系四个方面着手,逐步完善我国算法就业歧视规制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8.
政策问答     
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9.
瑞典长期致力于促进包括就业平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建立起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反对就业歧视法律和制度。在加强立法活动的基础上,瑞典还注重执法机构的创建和处理机制的完善,工会组织发挥着巨大的力量。为监督这些反就业歧视法律的贯彻执行,瑞典专门设立了公平专员公署。在瑞典,民众参与反就业歧视的广泛性居世界前列,平等理念深入人心,这都为瑞典成功实施平等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就业促进法》已于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然而该法并没有规定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这不能不说是种缺憾。因为,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大量不直接损害公民个体平等就业权利,但造成社会公平就业秩序遭受损失或有损失之虞的歧视行为,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公平就业秩序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反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能动司法在就业领域的具体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