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富祥 《殷都学刊》2013,34(1):1-12
商代甲骨文中被释读为“鸟”的字,一般画为大鸟之形,按卜辞文意及商人的凤图腾崇拜之俗,本应读作“凤”.在“鸟星”及“不其鸟”等辞中,所谓“鸟”字应读作“凤”,借为“风”;“(辅)星”与“鸟星”同义,“(辅)”亦为“凤”字之别构,借为“风”.“帝鸟”多半应读作“帝风”,而“帝史风”或可读作“帝史凤”.“鸣鸟”亦当读作“鸣风”或“鸣凤”;“取鸟”、“获鸟”则大抵应读作“取凤”、“获凤”.卜辞指称鸟类习用“隹”字,有无个别辞例中被释为“鸟”的字可读“鸟”之本字,目前还不能确定.《尚书·尧典》中的“日中星鸟”等语,“星”字当读作“禜”,“鸟”字等亦本非星宿名,皆当别作解释.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9,(6):64-68
黎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以人幻化成鸟为结局的传说故事,这类故事以鸟为载体,从各个方面表现黎族人民对劳动者和英雄们的赞扬,对权势者和侵略者的憎恶和反抗,对贫穷、痛苦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斗争,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化鸟"模式故事体现了黎族人民长久以来的鸟图腾崇拜文化、"合亩制"制度以及其他经济制度对黎族人民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水浒传》中的詈骂词“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中“鸟”用作詈骂词的例子共有一百七十八个。透过对这些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鸟”作詈骂词使用的情况不仅《水浒传》中存在,其它同时代著作中存在,而且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也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一书"极"、"栋"、"柱"三字存在相互"代用"的情况;结合同书相关神话、该句语法、古注来考察,"四极废"之"极"字原本是"柱"之代用字,该句当释为"(擎天的)四根柱子倒了"。  相似文献   

5.
腾龙换鸟凤凰涅槃背景下劳务移民就业存在潜在忧虑。经济新常态下,积极促进劳务移民就业意义重大,从战略上优化劳务移民就业难免阵痛。为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发展,腾龙换鸟应审慎而行,妥善处理新鸟老鸟关系;凤凰涅槃当为全局性战略,全国应有实招强力推进劳务移民再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正确引导或尽力促进劳务移民就业,要与户籍制度改革配套,从各地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中神人形象分为三类:人形兽貌类(人兽合体类)、以虫为助手类(人兽伴生类)和五官奇特类(异形神人类)。以"四鸟"、鸟为助手的神人形象属于人兽伴生类神人形象。在这些神人形象中,人与"四鸟"、鸟相互尊重、相互利用、友好相处"。四鸟"和鸟是人们游戏的伙伴和工作的助手,帮助人们沟通天地。  相似文献   

7.
卓玛 《青海社会科学》2006,(4):87-90,98
本文从藏族著名青年诗人班果诸多诗作中的“鸟”意象入手,在藏汉双重文化语境下探究了他诗集中“鸟”意象的置换变形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书盘一体"文献的类型及现今"书盘一体"文献管理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书盘一体"文献编目、管理和利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樊颖 《兰州学刊》2011,(1):219-221
文章对中国西汉贾谊的《[服鳥]鸟赋》与中世纪英国匿名诗人的中古英语代表性辩论诗《猫头鹰与夜莺》中的“猫头鹰”意象作了深入比较,对诗赋中的“猫头鹰”意象的文化原型与象征意蕴、文化耦合与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播与中西对话进行了跨文化解读,批判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孔子乐之思想的研究多结合《乐记》来展开,但是,实际上《乐记》虽然继承了孔子的乐之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扭曲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孔子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实是讲礼的规范作用,教民如何去做,而经荀子到《乐记》,则无限地夸大了乐的政治功能,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其次,对"郑声"的解释,后人多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乐论》中的记载来加以理解,实际上这些书中的资料来源并不一定可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乐之思想有过度发挥之处;再次,孔子既肯定乐的形式美,又重视乐的内容,提出的目标是"尽美""尽善",而《乐记》对此有篡改。总之,《乐记》强化了乐的教化功能,完全否定了乐的审美功能,僵化了乐的创作原则,从而使乐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教化的工具,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过度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明夷》有云:“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1)岳麓书社本《船山全书》初版船山《周易内传》此下注语作:“此象商容、胶鬲之事。左腹者,肝居左而主谋,预闻其 周之谋也。‘明夷之心’,乃殷民被伤而望周之心。‘于出’犹言爱出;出门庭,输于周而劝其伐也,六四与坤为体,盖居于暗邪者,四为退爻,下就内卦之明,故有此象。不言吉利者,非人臣之常道,不轻奖其功。”(2) 其后《船山全书》修订再版,“肝居左而主谋”一语被改为“心居左而主谋”(3)。《全书》第十六册所附《船山全书第一至十五册《第一版第…  相似文献   

12.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宇宙观背景:在易卦是上下四方的规范而有序,在《诗经》是上下四方观念之成熟;2)共同的核心观念:《观》卦之观我生与《旱麓》岂弟君子均指向道德自律、亲和臣民,及在此基础上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相应,可谓一脉相承;3)《观》卦之观首创兴的规范化形式,规范兴从自然物象向人文事象引申。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以上三个前提可视为间接接受;鸢飞鱼跃兴象的整合对以鸟、鱼为兴象的爻辞,可视为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