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文化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入手,进而探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遵循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宗旨,面向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突出“协调增长”、“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向应以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和促进共享进行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必须从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中拓展出来,更应当落实在自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上.  相似文献   

3.
蒋梅 《理论界》2003,(6):74-74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着产业水平低、体制的困惑、人世的冲击、人才的短缺等问题,而对文化消费需求把握不准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最被忽视的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把握消费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头等大事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加强对市场、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对文化需求的把握。如果不能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与消费需求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向阳 《学术论坛》2003,(3):136-139
消费文化是居民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文化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在现阶段 ,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跨代型、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构成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 ,并对我国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改变居民旧的消费文化 ,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文化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实现良好契合,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应当与经济发展、民生增进实现良好协调,这就需要对“十二五”规划既定的“协调增长”目标做出预期测算,并以此衡量文化产业何以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面将生产的消费分为主体的和客体的双重消费,主体的消费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与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这里的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生产关系之下的个人,具有认识论和存在论意义上的两个维度。在存在论意义上,它将生产实践与人的发展互相统一起来。所以,在生产视域下来看待人的发展以及在人的发展视域下来研究主体的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启发,从而具有了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化市场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文化市场发展和文化产业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进行一定的分析 ,并从社会文化深层变迁的层面阐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宁宁 《理论界》2013,(6):37-39
文化认同和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认同规定了文化产业的民族特质,文化认同对文化产业的开放发展具有莫大的影响,文化认同对文化产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体制创新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产业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但现有的文化体制已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体制创新:一、转变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二、坚持文化产业两手抓;三、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主体;四、理顺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五、健全文化产业部门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向应以扩大文化消费需求和促进均衡共享进行定位,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必须从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中拓展出来,更应当落实在自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上。  相似文献   

11.
陆远 《理论界》2008,(12):217-219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的内在路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做了解读。从发展动力来看,作为庞大产业群的文化产业,其兴起与消费社会的特征紧密相连;从本质特征来看。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营销逻辑可以用“空间的再生产”来进行描述。这里的“空间”,既包含物理维度意义上的现实空间,也包含虚拟的符号空间。从发展方向来看,本文列举了文化产业营销的成功案例,指出“空间的再生产”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运营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熊黎明 《学术探索》2003,46(7):81-84
在现代环境下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文化产业 ,越来越具有与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 ,并且开启着文化生成、传播和扩展的新时代 ,从根本上导致精神生产和文化形态的革命性变革 ,推动文化有机体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发展和创新。本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考察其对文化结构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三个层面的变革和创新意义 ,进而探析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消费社会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红 《学术界》2012,(11):183-190,287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文化消费在我国当下空前繁荣,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审美领域的界限和空间,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使消费主体审美发生了巨大转向,呈现出文化娱乐消费逐渐强势、消费主体向往"虚拟"、文化审美极度泛化、影视媒介引导快感、媒介遮蔽真实、大众渐失感悟能力等特征。本文试从我国文化消费特征视角,研究消费主体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把握文化消费与文化审美转向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创新相关问题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东 《北方论丛》2007,(5):140-143
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文化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加入WTO之后,一方面必须遵守WTO的规则;另一方面,应通过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文化产业政策,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沈学君 《天府新论》2006,42(4):108-111
在当代,文化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化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而且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崭新形态。如何看待当前的这种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本文认为,应当从文化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把它看作文化生产力在信息社会的一种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  相似文献   

16.
宋代市民文化消费主体是宋代社会构成的不同的社会成员,他们钟情于市民文化,是由于他们内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市民文化的消费主体在市民文化消费方面不仅纳入商业运行的轨道,而且进入人们的文化价值认知思维领域,并以此规定市民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基础.市民文化消费主体的消费基础的构成涉及市民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市民文化价值意识的定向性基础、市民文化价值解悟的心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现实生活由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两个基本领域构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出来。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有赖于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的提高。物质生产为文化生活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生产为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不能离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的主要形式或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必须体现文化生产的使命,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根本目的。因此,构建文化生活与文化产业的命运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文化产业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是受着“文化之手”制约的。传统的消费文化以其历史的惰性力,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已成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文化障碍。我们应当扬弃历史传统,构筑新的消费文化,确立新的消费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王青 《江西社会科学》2004,83(8):125-129
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需求提供的市场空间,能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消费需求的波动又是经济周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滞缓因素。对消费需求的调控也是一个重要的反周期手段。保持消费需求于适当的规模和适当的增长速度,是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韩若冰 《东岳论丛》2015,36(1):61-71
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日本社会消费文化而生成的结果。而由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等文艺作品而衍生出来的角色、角色消费和角色市场则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日本符号消费的典型表现。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和角色消费异化的消解,日本动漫角色消费模式逐渐从"物语消费"转向重新"组装"角色元素的"数据库消费"。这种角色消费模式的自然建构不仅反映了日本动漫文化产业的开发深度,而且也给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