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尔库塞出于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根源的探求,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出发提出了“爱欲解放论”,并设想了一种以爱欲解放论为主要内涵的非压抑文明方式。这种文明方式倡导一种“新感性”,马尔库塞通过对理性存在论的考察来阐明这种“新感性”,通过这种考察,不仅阐明了新感性的基本内涵,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指出了理性存在论的根本缺陷。但是由于这种新感性在存在论的根基处的阐明和检审一再被延宕,使得其最终没能突破理性存在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充分吸收弗洛伊德、马克思等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新人本主义理论.他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根据,以对"自然异化"的批判为进路,以价值论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革命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弥合与创新为皈依,主张非同一性、个体性、感性和把自然纳入主体范畴.马尔库塞十分关注发达工业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立法及重构生态伦理"人道"三重境界——非暴力地"占有"自然、友好"对待"自然和让自然实现"美的还原"中,也灌注了其新人本主义主张.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视角解读马尔库塞的新人本主义理论,重释马尔库塞生态伦理"人道"范畴、发掘其新人本主义思想旨趣,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汲取走出生态困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中国"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3.
禅宗活动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说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即它们都强调感性在人性中的地位 ,都张扬自主性 ,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一句话 ,审美解放是两者的共同目的。当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禅宗与马尔库塞新感性说之间的差异 :第一 ,两者对待情感的态度不同 ;第二 ,两者对待现实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第三 ,两者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 ;第四 ,两者对待语言的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为了找到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原因,试图从构建完满丰富的感性人性入手,以培养出不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操控的自由主体为目标,走上了一条审美政治解放之路,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出来的乌托邦式的未来观为他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重新解释了《手稿》,重新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于审美人性的复归之上。他揭示了人性中包含异化和超越两种向度的可能性,而这两者之间必须通过人的此在本身的存在——“劳动”作为中介进行联系。马尔库塞将人性中的情感解放的哲学起点定位在劳动的哲学概念上,在人性的内部寻求异化劳动的根源,从而放弃了对私有制结构的深入研究。他把人性定位在劳动中自由、自觉的人类审美精神本能,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实践底色。《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开启了马尔库塞以后的“人性—美感—爱欲—游戏—新感性—新左派—审美之维”的政治美学研究路向,其美感政治学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境遇中人的生命与资本流通之间的张力问题研究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是马尔库塞美学的核心思想,本文从其产生的哲学基础、美学根源以及审美和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对新感性的造就、对世界的改造和重建等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本文认为,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极端的激进主义态度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人道主义理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上述理解不仅是他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代表了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7.
在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尔库塞强调艺术与审美的解放功能,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他的关学思想一人的本质是爱欲为基点,以解放爱欲和建立新感性为旨归,通过审美形式来实现艺术的革命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直面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全面异化的现实状态,以其美学救赎理论探寻艺术作为新感性对抗工具理性的现实作用,也就是艺术所具有的政治革命意义。在这一理论的建构中,单向度意识控制的社会批判是其美学救赎之路的理论起点,艺术所具有的革命性整体性引导性特点则是其美学具有对抗工具理性的解放意义的逻辑前提,用审美形式对社会心理机制进行改造成为美学救赎实践的必经之途。马尔库塞对革命实践的追求贯穿于他的这一乌托邦式的美学救赎理论中,而正是这一点将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的美学理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功能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建立在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基础上 ,表现了本能与文明、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以及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对新感性的造就、对世界的改造和重建等。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着极端的激进主义态度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0.
刘俐匍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西方新叙事理论的方法论价值主要在于:1.新叙事理论搭建了一个形式分析和历史主义批评相互结合的基本平台。新叙事理论强调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建构性和不可规约性;强调叙事无所不在;并具备了文本批评家动态联系地、从具体到抽象、从对立到多样统一地思考问题的理论分布特点。2.新叙事理论搭建的基本平台解决了批评方法在文本内外的互相结合和转换的各种通道这一历史性的难题。西方新叙事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对于叙事性文本的空间概念,以叙事的“时间性”为前提,阐明了叙事与文本的开放性与未定性,这就在形式上为互文性批评找到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是"走向解放的美学",对人类解放的执著是马尔库塞的终极目标.马尔库塞审美哲学的逻辑结构依照三个层次展开:(1)逻辑起点:对"异化情境"的社会批判;(2)审美中介:感觉革命和"新感性"的转换生成;(3)终极向度:"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表征出马尔库塞审美哲学依次递进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之一,他的生态思想主要是从资本主义制度角度来阐述技术与生态的关系。1964年马尔库塞写作《单向度的人》一书。该书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代表作,其中充分体现了马尔库塞的技术生态思想。本文主要是从马尔库塞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和主要内容来阐述马尔库塞的技术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并非一种普通的阅读理论和文学史理论,而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文学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美学理论。它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吸收文学经验,又从康德、席勒、韦伯和马尔库塞等人的手中接过美学批判的旗帜,将其转化为文学接受的命题。无论是对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审美感性的培养,还是对释义多样性的宽容,都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和理论动机。只有将其放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阐释,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蕴含,评价其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4.
对《单向度的人》一书中的革命理论进行再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马尔库塞相关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当代发展的思考。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使得发达工业社会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因此革命有其必要性。而革命的可能性则在于对现存单向度社会的超越性筹划,具体为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和寻找新的历史主体。将马尔库塞的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进行对比,可发现前者在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和对异化理论的吸收上是对后者的继承,而在革命条件的认识与革命道路的设计上则对后者进行了重构。这一重构既在现实意识与对感性的强调上有所成功,但也存在概念曲解和乌托邦色彩的不足,对其加以反思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学本体论、美学-社会学及心理学-文化学层面考察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形式概念的多层次建构及其逻辑内涵的转换,认为在这个美学思想体系中,形式概念是一个具有优势地位的本体论范畴,其功能从“升华”走向“反思”,形式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相对抗的内在依据和艺术主体性的真正承担者,也是艺术自律的基础;形式还是一个感性范畴,它是一种协调的力量,植根于人的深层心理本能之中。本文认为,形式概念的发展揭示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一般轮廓及其所特有的矛盾性和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以感性活动为原则的新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达到了感性原则和活动原则的统一,既坚持了费尔巴哈的感性优先性,又批判地拯救了黑格尔的"活动"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立脚点上,从人的感性关系存在出发,感性活动就势必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同时,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本质地要求感性活动原则的出场,因为只有感性活动原则才能把握历史自身的历史性和自我批判本质。改变世界的诉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一致的。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综合考察和评述国外关于发展理论多学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邓小平新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概括性的论述。全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综合性地考察和评述国外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其次,对邓小平新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内容,作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再次,对邓小平新发展观的主要特点,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说明。文中贯穿着对邓小平新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将由黑格尔开创、马克思改造过的辩证法解释为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否定的辩证法 ,并与实证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肯定性哲学及其现实变种做不妥协的斗争。寻找现实中可能的和既存的否定性力量由此就构成了马尔库塞思想的主题。他将这种否定性力量归结为人的心理、意识等内在性领域 ,归结为建立人的新感性。这种辩证法只能导致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著文《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1],分析了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主要体现在社会宏观论的颠倒,本文则围绕马尔库塞最重要的美学思想或概念之一──艺术形式进行剖析,以待由宏观入微观,从而全面深入.“形式”一词,尽管已被人们运用得得心应手,甚至熟视无睹,但其真义恐已如影逝去.如果说这一简单而基本的哲学术语已成为最为模糊、最易纠缠不清的概念,恐不为过.笔者信服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中对于“形式”的论断,传统的或习惯的“内容与形式”的提法仅仅相当于亚氏的“…  相似文献   

20.
从内容看,马尔库塞的第三条道路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是立足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一条基于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解决道路;而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则是一条介于保守党新自由主义和老工党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是立足于左翼政党重新执政目的而选择的一条道路。从实现手段看,马尔库塞的第三条道路主要是通过"主动挑衅"和"大拒绝"战略实现的,反对实行议会斗争;而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则主要是通过议会斗争,获得执政党地位来实现的。从社会基础看,马尔库塞注重社会的最低阶层,而吉登斯则注重中低阶层。相比较于马尔库塞的第三条道路而言,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更为成熟、完善,也更实用,最后终于实现了上台执政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