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留守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引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生产组织功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提高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变劳动力流动的单飞模式为家庭整体流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广泛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增强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职能,随之也给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农村妇女做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在承担家庭的生产和社会的生产中成为主力军。妇女做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就突出起来,这一问题关系到工农业和城乡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改革以前,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家庭主要是成员的生活消费单位。改革以后,实行了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农村的家庭就在职能上和家庭关系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日益显现.本文指出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造成农村妇女对土地的依赖性增强,土地成为妇女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社会保障,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妇女的家庭与社会经济地位.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不仅有利于缓解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趋势,而且在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男女平等、构建村庄秩序与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最后,文章提出了在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背景下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离散中的弥合——农村流动家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分散流动和生产、人口再生产的城乡分隔,使得农村家庭出现"离散化"现象.离散化带来家庭在生产、抚育、赡养、互助、安全、情感和性的满足等诸种功能方面的障碍以及带来角色紧张、冲突.但目前尚无充分的数据证明离散化已导致家庭出现结构性破损.多数家庭通过一系列适应、维系、修复性行为,顽强地维系着家庭基本功能,使其在离散中呈现弥合效应.但是为了维系离散家庭的相对完整,个体特别是儿童、老人和妇女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家务即家庭劳务,是指以家庭为基本场所,家庭劳务者运用家庭劳务资料,生产、强化或调剂家庭劳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机能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如生育孩子、买菜做饭、哺养幼儿、护理老人等,都属家庭劳务。家庭劳务活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家庭的基础产业性质所决定的。家庭产业在人口生产领域所处的地位,就象农业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处的地位一样,是一种基础性产业。其他人口生产部门所需的劳务力和劳务对象(如教育产业的教职工和学生等),乃至从事各种物质生产劳动的劳动力,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家庭生产。在一定时期,家庭劳务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及其提高程度,家庭生产的规模和范围、深度和潜力的大小,都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状况。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家庭生产社会化程度会随之提高,原来由家庭劳务者承担的活动如幼儿教育、老人瞻养等会从家庭产业中逐渐分  相似文献   

6.
持续三十多年的大规模性别化人口流动,对农村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农业的女性化和农村家庭的离散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家庭的幸福指数,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既影响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也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现实热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负担养老成本仍是主流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但是额度有限(100元/月),效果不大.目前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多年以来的收入和积蓄、来自子女或亲属的经济支持、政府发放的津贴补助.收入一般、依托家庭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子女自身生存压力和经济状况会影响其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程度.基于同情或支持子女的考虑,不少老人被迫自养.因此,一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老人仍从事农业生产以保证生活来源和弥补养老金不足.部分身体素质不好的老人无法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其养老生活质量更是缺乏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调查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状况,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此,我们选择了招远、乳山、掖县、莱阳等县、市的十三个点,进行了典型调查.  相似文献   

9.
作为非均衡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以及小规模农户家庭基于收益最大化的分工结果,传统农区"老人农业"在特定发展阶段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的发展空间。利用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受农作物生产特性影响,"老人农业"更多存在于耗劳力少、机械化程度高的作物领域;在以满足自给为主的农业形态中,年龄结构对农业生产行为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不可逆的"老人农业"表现出更强的生存能力;虽然"老人农业"有其存在的合理发展空间,但在本质上仍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背离。基于"老人农业"不可逆的事实及其存在合理的认识,传统农区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不应以挤出老龄农业劳动力为代价。相反,考虑到短期内现代农业无法覆盖所有农区的客观事实,国家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时必须认同"老人农业"的发展现实,给予未来生存需要依靠农业的老龄农业劳动力必要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巩固发展、丰富完善和突破创新四个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演进为背景,在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演进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将农村劳动力流动划分为起步阶段、大规模流动阶段、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阶段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阶段。同时,研究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进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同步性。为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应当从建立农村承包地动态补偿调整机制、促进农业合作化经营、创立依托集体经济的生活保障模式等方面继续深化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以要素集聚促进生产集聚,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内地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引起日益严重的农村空巢化和农业生产萎缩。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大量劳动力的密集投入,这种投入需要按照农时来展开,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与不足随农闲与农忙而交替出现。通过基于就地就近原则的多种经营与兼业化,可以使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灵活转移。然而,当沿海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取代在本地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后,各种政策诱导农民放弃本地的兼业形式而进行跨区流动,从而使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被彻底抽离。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在婚男性的地域流动重构了传统的、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在维持“女主内”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男主外”的格局,这无疑会作用于女性的家庭地位.本文基于性别分工理论、家庭决策理论,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探讨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决策权的影响.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务工收入的增长并未降低留守妇女的家庭决策权;相反,由于留守妇女更多地承担了家庭农业生产活动,掌握了更多的家庭资源,故其家庭决策权显著增强,家庭地位得以改善.总体来看,“男流女守”的新型劳动分工模式对留守妇女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在加重女性家务负担和农业劳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她们家庭决策权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一、广西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成因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具有与世界各国相同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有着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广西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具体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这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先决条件.2.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农业资源相对短缺.60年代初期,广西生育高峰所形成的大量新增人口,进入70年代末、80年代以后,相继加入劳动力的队伍.1978年至1996年,广西农村劳动力净增674万人,而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却由3.22亩下降到2.06亩.这一因素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3.产业结构落后.广西第一产业劳动力在整个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高达70.1%,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18.8%.这是造成广西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和转移的又一重要成因.4.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把原有的和不断增加的农村劳动力基本限制在农村,使我国  相似文献   

14.
空巢化状态下,家庭养老制度中的"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出现断裂,农村空巢老人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生活参与不足。选择安徽劳动力输出大县——G县的D村和Z村作为调查地,对40位农村空巢老人进行深度访谈。通过研究发现,家庭养老制度是否依旧吸纳或产生排斥性并不能一概而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子女经济资源、家庭伦理、家庭关系等诸多因素的良性互动与否。  相似文献   

15.
女性是促进劳动力转移首先要争取的人群:如果妇女的稳定就业能解决,夫妻双方都挣工资,农民家庭转移的动力就会增强.因此,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对妇女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通过提高农村妇女的劳动力素质,帮助她们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夫妻双方都能拥有正当、稳定的职业.农村家庭才有转移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家庭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基础,即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个层面的五个自变量,对12个省份共2202户农村家庭的劳动力是否外出务工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足,家庭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越大;家庭土地类物质资本越足,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越小;有劳动力外出的不同家庭,虽受家庭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作用并非一样,人力资本是关键.在土地不具再生性的前提下,农业发展首先要保障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但要相应控制家庭人口规模,因为农业劳动力与家庭人口规模之间并非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就业门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它还作为现代农业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枢纽,通过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化,间接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交易机制促进市场化,间接驱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从而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有效性.据估算,1996-20016年农业产业化年均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40.93万人,约占同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规模的11.32%.  相似文献   

18.
聂正彦  杨角 《晋阳学刊》2013,(2):137-140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1995-2009年甘肃省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相关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到来,农业发展正在走资本替代劳动的道路;短期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在长期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会产生越来越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伴随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而出现的留守妇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人群,她们与非留守妇女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羡慕”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留守与非留守妇女的“围城心理”.在该现象背后所隐含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很多农村家庭在劳动力外出务工决策方面的两难困境.改善家庭生计状况的需要与夫妻团聚的需求之间发生的结构性冲突是导致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之间出现“围城心理”的基本原因,而人的认知习惯又直接促成了这样一种现象的普遍化和常态化,它在实质上体现了这些农村妇女共同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20.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养老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他们的父母成为"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别,农村老人较城镇老人养老有着更大的困境。而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和子女的减少、传统家庭观念的淡化等原因,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空巢老年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在家庭里的弱势地位让他们在养老问题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