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9-51
网络舆情的旅游危机事件指的是媒体及网民以网络为载体,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和时期内,由旅游现象产生或者和旅游现象有关的危机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等。从近几年所发生的一些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情况来看,相关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容易倾向于表面化处理或者亡羊补牢式处理,不但对于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于事无补甚至还容易使危机更危。所以,迫切需要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亮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61-164
校园网络媒介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高校师生,其发展既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和疏导带来了新的契机,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校园BBS论坛、校园贴吧、师生个人网页和博客等校园网络媒介具有"开放性"、"突发性"、"随意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文中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背景、特点和主要内容,提出建构高校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危机与机遇,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有助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舆论引导,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本文主要阐述了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呈现的特征,并分析了学生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危机与机遇,结合学生网络舆情特点,提出具体管理措施,以便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是当下高校管理的常态工作,若处理不当将损害高校的整体形象,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危机传播理论为视角,探析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及危机管理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是一个危机信息驱动的过程,主要分为危机爆发前、危机爆发中和危机爆发后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危机信息的传播特征,我们可建立并逐渐完善高校危机声誉的管理机制,以在需要时可随时启动危机应对响应机制,建立良好的危机形象修复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痕迹,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和更新,人们也呈现出普遍接受和接纳的态度。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生活方式的出现,其自由性和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舆情发生、整合、传播、发酵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分支,也具有网络舆情传播迅速、随意性、匿名性等特性。高校师生作为新媒体使用者的重要群体,其言行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发展影响巨大。如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激烈讨论甚至是危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高校危机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在当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处理不当往往会给高校的形象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危机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将高校危机分为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解决方法,建构出较为全面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解决模型,为高校危机产生的网络舆情处理提供了完整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突发性、威胁性、群体极化、圈层性等特征。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在维护学校形象、构筑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以及高校危机管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R危机管理理论可以有效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在危机缩减期,构建舆情应对的基础保障体系;在危机预备期,完善舆情应对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危机响应期,构筑舆情应对的信息处置体系;在危机恢复期,优化舆情应对的善后修复体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介是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使用互联网也更加便捷。网络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与其他群体网络舆情的特点,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对于推进高校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嬿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8-30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互联网的国家,同时也是互联网强国,其在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方面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模式。其经验模式对我国有以下启示:完善网络舆情的法律管理工作,加大网络舆情技术监控的力度,倡导"自律"与多样化差异性管理并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0.
2004年舆情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舆情研究是新兴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标志着党在提升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目前,对国内的舆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应用性研究范畴,而对舆情理论的研究尚显不足。对2004年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多视角的舆情现实问题研究进行了讨论,勾画出当前舆情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学术文献统计样本分类规则、样本剔除规则和样本统计规范,检索中国知网,得到网络舆情中文学术文献样本1505篇。采用统计归纳法分析,发现中国网络舆情问题提出于2002年,学术研究开始于2005年,在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资助下,形成了6个研究方向和16个研究专题。构建起"界定研究领域,掌握演化规律,把握行为方式,研发技术手段,开展监测监控,实现舆情治理"的学术研究思路。由于重于管理技术研发,轻于演化规律探索,网络舆情治理绩效不张。由于网络舆情本身的性质,网络舆情监控价值有限,构建长久、稳固、可靠的网络安全防线迫在眉睫。提出网络生态概念,提出通过前置式培育,弘扬正生态,抑制负生态。网络生态必将是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网络舆情控管实践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于家琦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41-244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掌握社会动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目前舆情信息工作存在“报喜不报忧”、舆情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改进现有工作,需要健全和完善舆情信息机制,应运用先进方法技术,完善舆情信息汇集机制;扩充舆情网络单位,完善舆情信息分析机制;制定“好信息”评价标准,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空间舆情的防控和治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互联网本质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以互联网舆情的自组织演化为视角,运用AMOS和SPSS软件对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进行实证调研,并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均对网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倡导的舆论导向、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意见领袖的舆论观点、网民以及第三方力量的介入都将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基于我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舆情防控经验,自组织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强化媒体协作关系、保持舆情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注重引领网络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4.
郭玉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6,16
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关键概念。文章通过对舆论和公众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的诠释和辨析,厘清了舆论与公众舆论不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不同。文章指出,网络舆论是上网者随意、随感而发的话语;其中带有"良知"及成见且带有情绪化倾向。而网络公众舆论要求参与批判讨论并赋予了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含义。这有助于网络公共领域建设和适宜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仕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7-12
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网络流行语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取向和主要议题,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运歌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3):59-61
舆论已成为不必言说都能意会的概念,在通常读到的教科书和舆论学书籍中,舆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关于舆论的特点的表述大体相似。李普曼和诺依曼对舆论的认识却深刻而独到,对其舆论观进行对比和阐释,可以启示我们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舆论,审视舆论观的嬗变,并以冷静客观的立场和超然的态度看待舆论领域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永强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不少研究者将清末民初由报刊、出版等传媒力量所形成的“公共舆论”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混淆 ,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厘清这一错误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众传媒在近代发展的基本形态、文学“公共舆论”的作用、学会社团的公共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 ,探讨了影响近代社会变革的传媒力量———“公共舆论”的特点以及它对文学变革、文化思潮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积极舆论指的是能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合情合理的对策建议或持续的动力,从而有利于某些社会问题或事件朝着有益方向发展的健康舆论,与之相对的是消极舆论。舆论环境由舆论组成。如果一个社会的舆论以积极舆论为主,不同领域的积极舆论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积极舆论环境。积极舆论环境建设有利于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的一些消极舆论给当前中国的积极舆论环境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避免消极舆论的产生和影响,依法治舆,做好舆论治理和导向工作,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积极舆论环境的新格局,最终让积极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全面了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状况 ,我们对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情况以及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态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 :不论新闻舆论监督从业人员还是受众一致认为舆论监督有利于问题解决和社会稳定。舆论监督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较高 ,有魄力、有活力 ,但监督层次低、力度不够。舆论监督工作有“三难” ,从业者存在畏难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从业人员应树立大局意识 ,提高思想修养 ,增强法律意识 ;角色定位准确 ,讲究监督技巧 ,用事实说话 ,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