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世俗化特征十分显著。她的小说对市井故事的偏爱,对社会转型期大众心理的细微精确的把握,写作时采取的平民视角,以及对生活点滴的惊人的观察与把握能力,使她的小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毛茸茸”的质感,展现了生活混沌的本相。池莉的小说是现代生活存在困境的镜像写作,借之可以透视作家对于生存困境的思索。在对市民生活的仿真式生态记录中蕴含着作家对“彼岸”世界的悲剧消解和对平民人生生存哲学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池莉的作品充满真实的力量,具有超远深长的哲学意味,传递着池莉穿越否定后的思索.池莉作品中所蕴涵的生存哲学主要体现在:爱情的虚幻与婚姻的沉实,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坚韧,男性的无奈与女性的自主.  相似文献   

3.
农民作家乔典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民、低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小说。在作品中乔典运以农民的身份和立场,不仅以写实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的生存现实,而且写出了他们特有的生存哲学,表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4.
回顾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总可以从中体味到女性对于爱情、理想、事业的追求,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男女平等、双性和谐的渴求体味到一种执著的"寻找"精神."五四""觉醒"的女性、新时期"自觉"的女性、今天"真实"的女人无不在彷徨与执著中寻找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本真"生命状态和那份真、善、美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池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虽然多写凡庸市民在极度困乏的物质生活中的烦恼人生,但其人物并没有为困苦所淹没,且大都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他们的生存哲学和人生态度就是善于“苦中作乐”、“化苦为乐”。他们化解苦难、烦恼的具体方式有“中和”烦恼、“忍”受烦恼、“悬置”烦恼,使人物在烦恼人生中享有片刻的轻松。  相似文献   

6.
"寻找"作为现代主义重要的文学母题之一,卡夫卡和余华均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叙事.笔者就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与卡夫卡的<城堡>为例,从寻找主体、寻找原因、寻找过程、寻找结果等方面,分析这两位作家在相同主题下创作的异同,深入挖掘其"寻找"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池莉是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仿真描摹,表现了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世俗认同的作家,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在具体文本中,主要表现为对小市民生存无奈的描写,对传统文本所传达的爱情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寻找生存的意义——解读索尔·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边缘知识分子乔治·格里布在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经济大萧条后的芝加哥黑人社区找到一个名叫特利弗·格林的人,并把救济支票送到他手里。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也是格里布在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探寻生存价值的过程,其生发出的形而上的思索和执着的求真态度映现出他内心的光辉。格里布寻找的过程比结果更具有哲学意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信念。该短篇小说体现了贝娄作品中一贯的肯定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姜贻斌小说的独特意义在于在叙事的智慧中巧妙地注目于人类生存状态 ,对中国人灵魂的蜕变和超越进行了持久而耐心的表达。姜贻斌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系列 ,这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戴来小说关注现代都市的边缘生态,突入都市闲人的生活内芯,刻画边缘人群的精神境遇和生存本相,客观地反映物质社会中人与环境的抗争与妥协.戴来对边缘生态生存本相的极致探询,正是物化社会中人对生存意义的终极叩问.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湖北女作家池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体现了新写实小说的"新"。通过对池莉作品中大量的语言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池莉作品在词语的选择上的"汉味"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美学研究严重脱离审美实践,这种脱离使得美学研究缺乏生命力和创新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鲜活生动的感性体验世界.继承传统的真正秘密在于挖掘、体会、并在生命个体身上复活这种灵动鲜亮、清新刚健的生命状态,使这些内化在我们现实人格之中.就是说,这种"生命形式"的复活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复活.  相似文献   

13.
对于生命与写作的话题,迟子建在1996年的《逝川·跋:雪中的炭火》中说:“我觉得无论是生命还是创作都应该呈现那种生命的自然状态:裹挟着落叶、迎接着飞雪,融汇着鱼类的呜咽之声,平静地向前,向前,向前……”这正是我想要表达的对迟子建作品的阅读感受:灵动、湿润和充满生命的勃  相似文献   

14.
小说家池莉的小说笔调温煦,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式的宽容和理解,但这不妨碍她对假恶丑的东西的无情。本文分析了池莉讽刺方法的独特性。池莉还在其小说中描写了新形势下人们心灵的骚动与欲望的喧嚣。笔者还对池莉的写作理念及写作风格作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诗歌正逐渐远离崇高的、形而上的美学追求,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日益膨胀的享乐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是"民间立场"挑战"知识分子写作"的精英文化而导致的诗学内部裂变。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而新鲜的实践空间,使高雅文化形态更加贴近大众文化。同时,对日常生活的过度阐释和审美泛化也产生了大量语言俗白、情感缺位的"口水诗",从而遮蔽了诗歌的终极精神和语言魅力。当代诗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诗歌的"诗美"和"诗意",在日常语言结构和生命体验中保持诗人乌托邦的自由幻想和精神向度,自觉于诗歌的本体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16.
以"新写实"著称的方方与池莉,是两位擅长以中篇体裁进行都市写作的女作家.虽说她们都对批评家总是将她们俩相提并论不以为然,但事实上,都立足于中南重镇武汉进行写作的这两位作家,她们的小说里都表现出一种对都市民众的生存关怀,在各自的文本里勾勒出一幅城市风景.尽管如此,两位作者各自的审美取向却大相径庭,而且在艺术成就上的确也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7.
池莉生活和创作心态朴实平和,这就形成了她独特的平民创作风格。对她创作主体意识的阐释,本文从母性意识、城市情结和真实的自我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池莉小说的爱情观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池莉小说爱情观的评论性文章大都将其归结为"不谈爱情",即只谈物质生活中的现实法则,而不谈精神层面的所谓爱情。但笔者以为池莉不仅谈论爱情,而且有她独特的见解。即:认为"上天好像并没有安排爱情。它只安排了两情相悦";"有一种办法可以保持男女两情相悦的永远。那就是两人永不圆满,永不相聚,永远彼此牵不着手。即使人面相对也让心在天涯,在天涯永远痛苦的呼唤与思念。""两情相悦"且"永不圆满",这就是池莉认定的在俗世中存在的所谓爱情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当下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 ,为此 ,我们从本期起开设“教授、博士论坛 :教育·创新·发展”栏目 ,将每期刊发教授、博士们新近的研究成果 ,以期促进教育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期首先推介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博士的《转变教育价值观念 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以及华东师大戚业国博士的《论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基础教育改革》两篇论文。文章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 ,多有精彩独到的论述 ;既有鲜明的创新理念、前沿视野 ,又不乏冷静的理性思考。当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