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普通高校扩招后毕业的第二年,预计我市共有近三万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市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近期,温州市城市调查队对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等我市四所高校的208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就业渠道以及在择业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期全面地反映我市200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取向和特点,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近期对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一些访谈情况就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东部沿海、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容量大,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很多毕业生面临着一些就业困难,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却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各高等师范院校招生逐年扩大,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教育行业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还面临着就业失衡、毕业生就业岗位饱和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威胁.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开展情况有个比较准确的评价和定位,以引导就业工作前瞻.基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就业指标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综合评价模型,以测度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满意程度,使研究结果不仅可用于普通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的评估,而且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颇为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综合测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些主要因素分析入手,构建了就业竞争力模糊层次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毕业生和就业指导人员两个角度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结论,从而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6.
构建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时,既要反映学生就业工作的又要引导就业工作前瞻;既要着力于评价高校就业工作也要敦促政府、社会对高校学生就业的责任。本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来构建毕业生就业:①反映就业状况的指标。可以通过一系列就业率来反映。而就业结构不平衡的问不  相似文献   

7.
刘杰  黄未 《统计与决策》2016,(12):110-114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有序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父母工作于传统“体制内”行业的毕业生有更大的可能性实现就业,毕业生的个人社会资本积累,比如积极参加兼职和实习活动同样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就业.同时,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单位性质也有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的积累都有利于毕业生更好的实现就业,获得更高的薪酬,并且有更大的可能性在国有部门就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地域、户籍等社会排斥政策的废除是实现公平就业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就业是稳定之基、发展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022年6月,为了解四川重点群体就业状况,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21市(州)的1263名重点群体人员及100家企业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四川高校应届毕业生、生活困难人群和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对当前就业形势多数较为乐观,呈现出工作满意度高、“铁饭碗”受追捧和城市虹吸现象明显等特点,但仍面临劳动技能不足、权益保障差和创业热情不高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转变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统计地区预计高校毕业生需求为2665044名,与2007年各地已吸纳的31412333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22.0%。随着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如何应对今后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此,在2008届毕业生离校之际,本课题组组建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小组”,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电子类大三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8份。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2006-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就业存在向基层发展、在中小型非公企业就业人数增加、薪金水平持续下降等问题.这说明近三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与协作,即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四位一体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而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而就业率和满意度之间的反差,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的主观因素,也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业率成了备爱社会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指标。本文为使毕业生就业指标更加科学和合理,通过对现行毕业生就业率指标的剖析,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法和建议,并指出了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需求量逐渐减少,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同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外部需求减少,许多出口型企业的业务出现萎缩,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这些问题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可避免的困扰。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0多万,2009年大学毕业生预计达到600万以上,这对于社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发现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提出了完善就业统计口径、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以及改革、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等四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成分的多元化,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呈多元化特征,进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人企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在用人制度、劳动组织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特征,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以及个性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的行为。本文用经济博弈论的经典模型和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进行了解释,并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意向,为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咨询服务。国家统计局抚州调查队在抚州市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意向快速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东华理工大学和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两个高校201 1届本专科毕业生,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70份。男女  相似文献   

18.
鉴于Cramer法则和ARMA模型优点在于需要指标数据比较单一,便于收集且预测精确度高,故用此法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预测.经过检验,发现compound方程拟合度较好,得出有益的结论,并根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贵州统计》2009,(4):43-44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加大。为及时反映贵州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近日贵州调查总队在安顺市、凯里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等地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生就业薪酬是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经济计量问题,本文以上海某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数据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9个数据样本,对解释变量采取虚拟变量的形式,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分别用最小二乘方法、岭回归和贝叶斯回归方法对薪酬数据进行了回归,对影响工资收入的性别、民族、是否共产党员、生源所在地、就业所在地、就业单位的性质和所在学院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