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5)
一、实质蕴涵不是“如果,则”的逻辑抽象一般认为,实质蕴涵是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逻辑抽象,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往往要求前后件有更多的意义方面联系,而实质蕴涵却不要求这一点,它只是从真假情况这个角度刻划了日常语言中的“如果,则”。从真值方面来考虑。实质蕴涵充分地,完全地保留了日常语言中那些相应联结词的意义。这等于说,在真假关系上,二者不可能矛盾, 相似文献
2.
奚彦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89-92,99
日常语境是民众社会心理表征的重要维度,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语词路径的民众“随”之观念选取,并将其提升为本土的实质心理学概念。“随”作为中国民众日常语境中一个常用的观念范畴,表征着中国民众一种重要的观念理解与现象归因方式,体现着民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心理。文章通过“随”之观念的日常语境设定及质化考察,探究“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内涵,指出其所具有的本土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条件句是复句中比较典型同时又很重要的一类,无论对于语言的本体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果句作为条件句中的一员,可以分为用于推知、应变、质疑、祈使、评说和证实六类。其中表推知的如果句是该范畴的原型,不同类别的如果句依据家族相似的原则进行聚合,它们偏离原型的过程也就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杨楹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力图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剖析。文章认为,第一,对片面、偏狭的认识、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手段等方面的认识,自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完善的主观前提和内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逻辑结果。第二,“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一套既区别于“乌托邦”式的虚无主义,又与实用主义有严格界限的思维逻辑,它的根本特征即是“求本务实”,它具有坚实的历史性、科学的辩证性、深厚的实践性和丰富的创造性有机统一的鲜明特点。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之关键就是要把握它的思维逻辑以及该思维逻辑的独特品质,自觉转变我们的观念,降低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陈晓平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区分和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蕴涵即虚拟蕴涵和实质蕴涵。虚拟蕴涵是附加了某些条件的实质蕴涵,这些条件是预设了一个使其前件为真的可能世界和一个与其前后件有关的背景假设。虽然虚拟蕴涵不能归结为实质蕴涵,但是,实质蕴涵是其他一切蕴涵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实质蕴涵还表示了一种最基本的推出关系。关于空词项,本文指出,一般而言,一个词项既可以是空词项,也可以是实词项,这取决于它所参照的可能世界是什么,笼而统之地谈论一个词项是否是空词项是无意义的。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词项的内涵与外延的对称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罗素的形式蕴涵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首次提出基于命题函数的"形式蕴涵"概念的《数学的原则》中,由于罗素尚不具有清晰的逻辑量词观念,其使用"变元蕴涵"和"两个断定间的关系"对形式蕴涵的解释,存在多重混淆与失误之处。在深入研究弗雷格的著作并掌握逻辑量词理论之后,罗素的形式蕴涵思想实现了"完型转换",形成了成熟期的清晰认识。把握罗素的思想历程及其对基本的"实质蕴涵怪论"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从形式蕴涵看实质蕴涵怪论"的研究进路,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学界对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讨论,大多立足于形式、功能、生产技术和艺术运动的分析,而对它与西方哲学观念的渊源则相对忽视。从西方设计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理性主义哲学中"数"的逻辑演绎观念一直深刻影响着设计实践,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正是沿着这一理论路向建构了它的形而上学。通过回溯从古典时期以来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观察到"数"的逻辑演绎观念在古典时期的哲学和建筑理论中确立了其形而上基础,文艺复兴时期得以继承并锤炼出实践方法。17世纪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完善了逻辑演绎原则,将它作为启蒙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核心思想,进而被现代主义设计吸收。但这种观念在二战后逐步发展到极端,暴露出其缺陷,走向悖论。 相似文献
8.
9.
10.
基于对理性的怀疑和社会发展演进的深度思考,弗格森被哈耶克划归自由主义阵营,然而弗格森自由观念的体系与特征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关注。弗格森从个人主义的视角出发,倡导经济自由,防范国家的过度干预;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借助法律之治和德性之治确保政治自由:法律之治是一种正义的约束,德性之治则仰赖公共精神与政治参与。弗格森的自由观念始自人性基础的深度探寻,终止于秩序建构的审慎调解,这代表着时代先行者立足人性和规则两大层面对即将到来的商业时代的反思与回应。 相似文献
1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4-20
"事实"概念的演进反映了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历程,也造成传统哲学与现代分析哲学的分野。在常识状态下,"事实"就是普通事物;在认识论哲学中,"事实"被看作知觉对象;在现代科学中,"事实"被看成自然规律,即"科学事实"。从维特根斯坦开始,他把"事实"置于语言和逻辑的层次上,认为事实只能以命题的形态出现,或者说事实就是命题,这个转变开创了现代分析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冯兵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7-19
“做人”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重要日常伦理观念。孟子的“做人”观念是其“人道”思想在社会生活的伦理实践中提升出来的,大体上具有“以仁为本、以诚处世、积极有为、通达权变、躬身自省”五个方面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儒家在则天事人、积极进取中对于情与理的和谐的一贯追求以及仁爱和中庸精神。 相似文献
13.
龚向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94-94
古代汉语的连词“则”可表示并列、转折、假设等多种连接关系 ,历来语法书多有论述 ,但有一种特殊用法长期被忽略 ,那就是它能表示一种否定意义的连接 ,相当于“否则”。 相似文献
14.
策划:一种全新的现代编辑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华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4)
策划:一种全新的现代编辑观念王华生(河南大学学报)策划一词在编辑出版界是一个尚未严格界定的概念,因此具体使用较为繁杂。但一般来说,大致包括如下几个类型:从策划所指向的阈限范围大小来划分,有宏观策划、微观策划;从策划活动的性质来划分,有编辑策划、出版策...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生态思维方式与城市观的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聘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5-8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系统整体观、自然与人共生、网络化与模型化构成了现代城市的生态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现代城市研究的生态思维方法。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普及和完善 ,必将带来城市发展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与西方语言孰优孰劣是长久以来争论不息的问题,20世纪末汉语在电脑微机上的优越性不断展现是一不争的事实,"字思维"就是这种汉语优越论的表现.然汉语是否存在"字"的思维,看来还是值得商榷的.语言思维能否被"字"思维代替也是关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王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指出,以往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方法论上的问题,即以现时代的哲学范畴和原理为模式,去理解和判定历史上各种观念、学说的性质归属,而古今思维方式所涉及的哲学范畴和原理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难免造成用“应该怎样”的标准去判定“事实上怎样”的倾向,进而影响传统思维方式研究的准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其特定的认知结构,它以“心”为认识主体,以“象”为认识对象,以“术”为认识结果,“心”──“象”──“术”构成中国传统思维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8.
李备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4,(5):155-156
每天早上很多人都会收到罗胖子发来的不多不少正好60秒的一段话,然后在他的指引下,每天读一篇文章。这些文章不拘泥于某个行业范畴,从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到吃饭、睡觉,泡妞技巧,在感叹罗胖子包罗万象的脑子的同时, 相似文献
19.
徐魁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2):135-137
民族院校"两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提高民族院校"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最根本的问题是更新"两课"教学的观念.我们必须转变民族院校"两课"教学的功能观、主体观、方法观、质量观,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理论蕴涵深刻、内在逻辑严密,具有独特的思维品质。在理论蕴涵上,从教育的根本保证和根本任务两个方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办什么教育”的教育本体论问题,从教育目的和教育使命两个方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谁办教育”的教育价值论问题,从教育的战略地位、办学方向、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基础保障五个方面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办教育”的教育实践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富有科学性。在内在逻辑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是由逻辑起点、逻辑主线、逻辑支点和逻辑归宿构成的逻辑闭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立德树人是逻辑主线,改革创新是动力支点,保障支点是教育优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支点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旨归是人民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具有五个独特的思维品质:一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立足于中国历史和国情,始终把教育改革发展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