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科技》2012,(2):23
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2.
, 《家庭科技》2012,(10):26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药。除了在杜绝不沽性行为、慎重输血输液、讲究卫生等方面预防外,还要多吃些抵抗艾滋病病毒的食品。那么,哪些食品具有这样的功能呢?黄豆黄豆中除含丰富的蛋白质以外,还含有丰富的硒,硒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黄豆中的大豆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干预实践中社会理论的鉴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滋病的社会研究发现 ,艾滋病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分布的复杂性的本质是病毒易感的历史、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建构。这即意味着 ,回应艾滋病病毒流行 ,社会研究必须超越目前的社会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科学、心理学和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基础上的社会学及人类学 ,而倡导从根本上着眼于改变艾滋病社会易感的社会环境结构 ,其意义超过了艾滋病防治本身。结果必然是大批主流行为理论的淘汰和社会结构改变的潜移运动的发生。这一过程几乎在所有国家的艾滋病防治运动中实践着。  相似文献   

4.
《家庭科技》2012,(9):26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在血液里专门攻击一种重要的血液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人体的一种免疫细胞,也是人体与外来病菌作战的"斗士"。那么,艾滋病病毒到底隐藏在身体哪个部位呢?艾滋病病毒可以在淋巴细胞中生存并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5.
《家庭科技》2012,(8):28
"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表现出精神抑郁、情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词。在众多的传染病中,艾滋病因传染速度快、危害大而被称为"世纪毒瘤""超级绝症"。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迅速复制,而且终生传染,最终使人体免疫系统彻底崩溃,直至死亡。人若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就等于宣判了死刑缓期执行。艾滋病发病以青壮年较多,80%艾滋病患者年龄在18~45岁。令人扼腕的是,目前青年学生正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而  相似文献   

7.
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究竟何在?本文与潘绥铭等人文章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因素”、“对艾滋病预防认识的政治高度”并不是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全球共识。而中国在应对艾滋病策略上采取的严厉打击卖淫吸毒的方针以及政府以强控制手段和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身份建构的社会预防模式,才构成了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独特性。因此,中国要成功应对艾滋病,必须改变策略,设立国家和地方传染病基金制度,扩大艾滋病民间组织的行动空间,形成政府、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曾婧琦 《家庭科技》2013,(12):12-14
7年前,她被检测出患上艾滋病,顿感天塌;如今,她勇敢地面对媒体,希望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病情复杂,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日趋严峻,各个地区都有病例出现,临床治疗的压力大。目前,艾滋病尚无有效的治愈办法,防治手段、方法、技术尚未成熟,使得艾滋病的治疗和防治工作任务艰巨。文章以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九分法”为基础分析艾滋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期对老年艾滋病的预防、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日常保健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艾滋病的立法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要有效执行遏制艾滋病传播的政策、法规和应对措施,必须建立一个适宜的法律体制。本文认为,该立法框架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內容,一是从根本上推进卫生事业在抗击疾病过程中提高公众的健康尺度。二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社会环境,即将那些对艾滋病病毒的威胁还不确定的、受到侮辱和道德谴责的人们感染艾滋病病毒威胁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三是必须重新考虑那些不是直接针对艾滋病毒/艾滋病但对疾病的扩散有影响从而会对干预造成妨碍的法律法规。本文旨在为中国的艾滋病立法勾勒一个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家庭科技》2010,(9):41-42
安全套又称避孕套,是采用优质天然乳胶和聚氨酯制成的薄膜套状物。它能有效地收集房事时射出的精液,阻止精子与卵子相遇而达到避孕效果。用安全套避孕,至少有250年历史。是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男用节育方法。由于安全套的胶膜能有效地屏蔽艾滋病病毒,所以使用安全套也是目前公认的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有效手段,被世界各国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流动人口既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又为艾滋病扩散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重灾区云南省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分析,从小的视角出发,揭示出流动人口作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原因用社会管理和控制缺陷,为政府建立有效的艾滋病反应机制,有效预防艾滋病,降低艾滋病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艾滋病,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名词。在众多的传染病中,艾滋病因传染速度快、危害大而被称为"世纪毒瘤""超级绝症"。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迅速复制,而且终生传染,最终会使人体免疫系统彻底崩溃。人若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就等于宣判了死刑缓期执行。1981年12月1日,世界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诊断出来。1988年1月,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目前,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艾滋病病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对社会造成很大威胁的疾病。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依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资源与情感优势,其优势有利于社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夏国美 《社会科学》2005,8(11):65-78
中国正面临艾滋病广泛流行的临界点,导致艾滋病更大规模流行的社会因素普遍存在。对其他国家与地区以及中国不同阶段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艾滋病的污名化、对边缘化人群的否定性裁决(惩处)、采用传统公共卫生的强控制手段以及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等因素,构成了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有效建构的根本障碍。中国要采用最有效的措施和最合理的社会经济成本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变革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设立国家传染病基金制度,鼓励民间捐赠,培育公民社会,建立政府、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互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2,(6):29
人体感染HIV(艾滋病病毒)后,身体的代谢、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变化,绝大多数人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从而影响营养吸收,最终导致患者的康复效果甚微。专家指出,艾滋病患者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营养支持,营养状况是确定艾滋病病人生存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则1艾滋病患者要注意营养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其目的是促进体内蛋  相似文献   

17.
引论艾滋病成为全球性疾病以后 ,社会态度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 ,说起这个话题时人们自然会想到艾滋病传播中的“高危”人群 :同性恋者、海地人和血友病患者。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个戳记有危险 :它延误了应对普通民众采取的行动(BaileyandMann,1988)。10年前 ,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充满恐惧和敌意 ;今天他们却唤起人们的同情 ,让人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不论个人还是政府 ,对艾滋病一开始常是否认其存在 ,而现在人们头脑更加清晰 ,对之有了更多的理解。但是如果不充分了解HIV(艾滋病病毒)阳性、医学因素、文…  相似文献   

18.
《家庭科技》2012,(11):26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一种被称为"类艾滋病"的新病引发公众及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目前,这种新病在全球已经确诊200多例,并在泰国和台湾地区出现,而且患者全部都是亚裔的黄种人。那么,"类艾滋病"到底是不是艾滋病?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称,此类疾病到目前还没有查出病因,医学界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法,被媒体叫做"类艾滋病",其规范的叫法应该是"成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艾滋病立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爱林 《中州学刊》2005,(2):99-103
长期以来,人们将艾滋病与性病混为一谈而予以排斥、歧视和拒绝,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主观指导下,中国艾滋病立法举步维艰,至今仍没有专门为艾滋病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艾滋病立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可行的立法建议有:在<刑法>中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以提高艾滋病立法的威慑力,将现行法律中有关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工作权、上学权、隐私权和结婚权的冲突规定予以统一,加快艾滋病重灾区的立法步伐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两个独立调查取得的数据,检测了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后性行为的改变及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导致女性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增加其临时或商业性行为暴露的工作行业。女性而非男性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经历了临时或商业性行为的显著增长。个人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对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其中行为能力是与安全性行为最接近的显著因子,而工作场所的支持则可以增强女性流动人口在性关系中的权利。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重点的变化,即不仅要研究艾滋病病毒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更要看到其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对社会性别的关注其实是和构成艾滋病风险的因素相应的,它同时伴随着以产生结构性干预为目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