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建筑,蒙古族的毡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等。徽派建筑从精神内核到形态、特征是汉文化圈重要建筑流派之一。为充分体现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特将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作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徽州明清民居由一个很特殊的天井构成室内空间来满足采光、通风和排水之用,却由另一个室外空间庭院来改善环境供户外活动的场所,使民居形成完美的内外空间。  相似文献   

3.
刘治龙  王铁军 《学术探索》2013,(10):126-129
建筑历史性的诉求源远流长.东北地区传统民居在中国北部严寒这一特殊地理方位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其大气豁达的院落空间,方正洗练的房屋造型均呈现出平和质朴的建筑智慧.东北民居老建筑多处于地域偏远、经济落后等地区.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东北特定的建筑文化和空间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家大院是晋商文化与官商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完美体现,是融我国建筑南北之风以及多种美学理论于一体的山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王家大院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可观、可赏、可读,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家"之载体追求的高水平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维吾尔族民居建筑中,从适居到宜居的环境营造、宜居到安居的材料选择、安居到乐居的布局规划、乐居到美居的装饰情趣,维吾尔人把建筑改造成顺应自然、适应生产、满足生活的栖息之所,并把生态文脉、生态取向、生态理念、生态情趣融人其中,最终获得历史与现代的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6.
建筑空间的本质,是从自然环境中限定出来的一个供人从事各种活动的领域,它必须要有有机自然的属性,从而使人、建筑、自然融为一体,使建筑空间环境具备人性。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徽州,其传统民居村落的选址、空间组合、平面布置、室内装饰等,无不体现了丰富的表情语言。这种语言相解于人的心灵深处并体现出多彩的生活趣味,是人性至理的环境化表现。  相似文献   

7.
张慧  赵晓峰 《河北学刊》2008,28(3):245-247
中国自古地域辽阔,但在居住形态上却都脱离不了"院"的干系,基本上皆可概括为"合院式"民居。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予以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以期对现代庭院的研究与布局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建筑发现历史:翠亨孙中山故居的物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作为社会变迁的物质表征之一,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阅读过去的方式。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自然也不能忽略本地建筑的演变。本文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个案,重建其建造背景和过程,分析其建筑结构及装饰特色,进而探讨近代香山民居建筑演变的历史意义。像孙中山故居这类中西混合的侨乡建筑,深刻影响着传统乡村的文化景观、居住空间,乃至精神世界。近代华南乡村建筑的变迁,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千年未遇之变局的间接表现。  相似文献   

9.
客家建筑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客家宗祠是客家建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没有同期官府、寺院及其他民居等注重。客家宗祠有自身明显的建筑特征,其设计同样寓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客家宗祠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延伸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建筑符号构筑的世界,各式的建筑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活动场所,使人类社会在建筑的保护下得以健康发展。建筑在满足人类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它的功能、空间、艺术、比例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城市建筑美学的精髓。对于城市建筑美的评价、影响建筑美学的因素、地域性建筑的美学体现等研究,深入阐述了城市建筑美学的内涵及建筑美的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11.
播州海龙屯遗址现存"新王宫"建筑遗址的文化信息特征、特点与现存黔北地区仡佬族民居建筑形式、建筑特征、特点以及平面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应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相同环境、地域和所接受相同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下形成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文化信息反映出播州土司民族与仡佬族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青海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以及塑造了本民族文化建筑性格的特征和传统手法,体现了民族技艺和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儒、道、佛合一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彝族民居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民居文化简论杨甫旺民居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综合载体,它直观地体现人类的野蛮与文明,文化的落后与进步,经济的贫穷与富裕程度。民居不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复杂和完善,而且各民族因地理环境及文化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建筑形制和技艺。彝族是我国最古老,...  相似文献   

14.
王舸 《天府新论》2014,(6):129-133
建筑表皮是建筑和城市的界面,是建筑外部视觉印象的直接来源.不同建筑纷繁复杂的“身份”都通过建筑表皮来识别.建筑表皮的形态是每个时代建筑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所谓“奇观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对视觉呈现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建筑文化具有明显的“时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待确权建筑是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影响城市规划,但尚可采取改正措施、补办手续的建筑。“先天性”的违法缺陷及其对社会消极影响,使待确权建筑的法益受到漠视和不公平的对待。在社会资源日趋紧缺的今天,有必要加强保护占有人的法益,并将确权申请的法益转化为法律权利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晋商的辉煌,将中国明清时期的商业和金融业推向了高峰,同时,其不惜工本修建的宅院成为了晋商文化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也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但建筑终究是时代的产物,分析山西王家大院的兴衰,可以看出,在晋商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山西大院建筑发展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刘朦 《理论界》2015,(3):44-48
中柱普遍存在于云南古羌支系各族的建筑中,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偶合,更是对羌人古老居住模式的承袭。中柱是建筑中的恒定基因,保证了羌民居空间格局的稳定发展。本文以彝族、藏族为例,分别从物质形态、信仰体系和空间观念三方面来探索中柱的起源,试图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认识中柱这一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8.
尽管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赢得艺术的地位,但它绝不只是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只是对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中国古代人更加要把建筑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通过建筑的特殊语汇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建筑艺术的政治化无损于其艺术价值,而且客观上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山清水秀,古韵盎然,拥有百余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其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特的村落景观,赢得了“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然而千年的雨雪风霜侵袭,使很多建筑外墙剥落、内部损毁、岌岌可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古民居的保护成为西递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20.
自19世纪末开始,进入西南山区的西方传教士将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撰写并留存了大量记述当时西南山区少数民族部落社会生活的论著和相关文献。本文集中对西方传教士关于西南山区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的文本叙述进行了分析,再现彼时西方传教士眼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风貌,并对其中反映出的西方传教士的文化观照与思想心态进行了考察与审视,以期对今天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及其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