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晓红 《东岳论丛》2000,21(3):120-124
女性形象社会地位的下层化,思想性格的平民化,语言的本色性,体现了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情趣。元代统治阶级不注重封建教化,客观上有助于异端思想的滋长;市民队伍的壮大、市民思想意识的发展,加上作家思想状况、生活态度的改变,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产生元杂剧女性形象平民化审美情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堃 《理论界》2014,(11):143-146
作为近世文学萌发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元杂剧作品中当然不乏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渲染,女性形象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但元杂剧中女性形象强烈的依附性人格无法使其承担太多重负,元杂剧作家们在她们身上和相关作品中努力试图的,只是在正统儒学式微的背景下,另辟蹊径,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近世性复杂特征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的淫妇形象具有符号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体现了杂剧作家积淀甚深的伦理观念和男权中心意识。虽然杂剧作家在塑造淫妇形象时,有意识抹去了她们偏离传统的合理因素,但是我们依旧能从剧中窥探到她们反叛行动背后无法言说的隐衷,以及淫妇形象的出现带给男权文化传统的挑战和突破。  相似文献   

4.
本文归纳分析了元杂剧文人形象的基本类型及其生存轨迹 ,并对其历史身份、命运转化模式、世俗化倾向等三个方面的文化意蕴进行了剖析审视。元杂剧作者并未自觉体悟到其生存价值取向的多元潜能 ,仍执着地把文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生目标框定在以政治归属为轴心的传统轨道中 ,因而 ,塑造的文人形象缺乏由时代特殊性所激活的新鲜命意 ,并没有反映出元代文人“多方面分途迈进”的生存实践。不过 ,其明显俗化的文化心态和品格却为我们提供了封建文人的另一种形象“版本”。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中贬义色彩的青年形象有两类:其中一类的特点是冷漠消沉、无为无聊、尚未觉醒的青年形象。另一类的特点是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青年夫妻形象。借这两类人物形象,鲁迅影射了现实生活曾经与自己密切交往,后又分道扬镳者。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通常被分类为爱情剧、社会公案剧、家庭剧、神仙道化剧等,而大量的家庭剧和爱情剧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丧夫、无亲无故且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色。这类女性的形象,可以称之为"寡母"。她们的形象无论是在人物语言上、身世遭遇上、性格特点上甚至剧情线索的发展上都呈现出种种类型化的特点。通过分析考察这类角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可帮助我们从侧面认识作者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作心态,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关于这类女性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7.
丰村小说所呈现出的启蒙精神和文化反思意识正是通过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实现的.丰村笔下,有在抗战烽火中已经站起来的坚定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的青年农民形象,有正在荡涤自身劣根性而逐步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还有封建宗法农村孵化出的典型的文化孪生者.同时,丰村还塑造了众多知识者形象.  相似文献   

8.
王永兵 《东南学术》2012,(3):198-207
新时期的新人形象主要由当代农村青年、城乡改革者、当代知识/都市青年三部分构成。新人形象凝聚着作家新的创作理念和新的价值观念,而他们性格的变化发展则是作者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变的隐形表达;新人形象还体现了作家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之风盛行等问题的困惑与焦虑。新时期小说家们借着新人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表明他们努力遗忘过去、与过去决裂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现实的自我理解和对未来的诸种想象,并以其绘就新时期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9.
《哥儿》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日本传统教育制度的正直纯粹的青年“哥儿”的形象,极具人格魅力,是夏目漱石自身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塑造了悲剧青年女性形象系列,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发出了“控诉”,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同时,这些青年女性的遭遇和抗争,也昭示出树立独立、平等和人的觉醒的现代文化意识才是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猪八戒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属于世代累积型的艺术形象。古典文学中猪八戒的"好色"主要表现在骗婚、抢亲、调情等诸多方面,但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中猪八戒的"好色"内涵有所不同。从元杂剧到明代小说再到清代宫廷大戏,猪八戒的"好色"形象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或良心未泯、礼仪犹存,或穿衣吃饭、人伦物理,或好色即淫、知情更淫。猪八戒的"好色"形象有着浓厚的宗教渊源,与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摩利支菩萨、印度神庙中的生殖崇拜以及藏传佛教中的男女双修有密切关联。猪八戒的"好色"形象也是克己复礼的道德传统、纵情声色的文化环境以及情色演剧的时代氛围这三个原始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政府形象的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政府形象作出理论区分,即公众期待的、应然的政府形象与公众感受的、实然的政府形象,并强调政府形象的行为性与人格化特征。文章论述了我国政府形象的三大转变,即“权力形象”向“责任形象”转变,自利形象”向“公共形象”转变,经验形象”向“理性形象”转变。  相似文献   

13.
: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 ,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分析二者形象 ,意义在于 :一是通过二人的奋斗途径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 ;二是可以认识到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有抱负青年的思想面貌 ,认识到封建贵族阶级日趋灭亡 ,资产阶级必将取而代之的历史动向  相似文献   

14.
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形象是无形资产,是资源,是市场,是环境,是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必要条件。古代的河南,历史的河南是文明的、鼎盛的,形象是完美的。20世纪末,河南发生了几起突发事件,给河南抹了黑。但这决不代表河南的整体形象,河南的整体形象应当是好的。河南人开始冷静地反思自己,重新打造河南形象也被省委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新世纪河南形象研讨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本文所综述的就是这次研讨会的主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水浒戏中的搽旦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的搽旦表演与净角行当关系密切.现存元代水浒戏<同乐院燕青博鱼>、<黑旋风双献功>、<大妇小妻还牢末>中的搽旦脚色,对<水浒传>中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小说中女性形象与水浒戏搽旦的关联主要在于表现技巧与叙事态度的沿袭.但相对于戏曲中类型化的脚色表演,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朝个性化方向稍稍前进了一些.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是国与国各要素之间互动交往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的综合呈现,是两个国家构成主体在相互交往中彼此形成的看法和印象。国家形象的本质是一种信息资源。国家形象可以从构成要素、国家功能和行业领域等多个视角进行评估。从国家的构成要素来看,国家形象可划分为领土形象、主权形象、人口形象、政府形象和企业形象;从国家承担的功能来看,国家形象可划分为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从领域性来看,国家形象在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领域有不同的呈现。公共部门、市场部门和第三部门的国民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一般不会相同,具体的样本选取中,可从评估对象国公共部门、市场部门和第三部门的国民中按照随机方式进行抽样,组成调查的总体样本。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形象五层含义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形象”的含义可以深入解析为五层 ,即 :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感觉论、比较论、系统论、形象思维论和实践论 ,相应地对这五层含义分别加以研究 ,可以揭示出形象五层含义的本质和界限。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上网是政府对信息技术浪潮顺应的结果 ,为政府获取特定支持提供了便利 ,给政府形象重塑带来重要机遇。政府的廉正形象、民主形象、服务形象、经济形象和容纳形象 ,是各国运用政府上网的契机重塑形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独立概念,当前学界存在着对这三个概念辨析不清、甚至混淆误用的现象。狭义的"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广义上的国家形象理论中占据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三者在形成过程、与认知对象和主体传播能力的高度相关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但在依托基础、保证机制和稳定程度上又很不相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理论建构的突破点,在进行"执政形象"建设时,党的自身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并且需要把党的执政形象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融合在一起,以之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理论研究,对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进 《兰州学刊》2013,(2):216-218
对旅游地旅游形象的策划为当地自然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旅游吸引物的整合和优化提供了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注意到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现象,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尝试构建或更新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区域竞争力的旅游形象.文章站在旅游地形象视角,对国内外“形象遮蔽”(Image Defilade)和“形象叠加”(Im-age Superposition)理论的应用及相关理论的拓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我国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策划提供理论指导,特别是为目前正处于“形象遮蔽”状态下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突破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