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0年代产生了中国话剧的精品。这一时期话剧的艺术精神是历史精神的转化形式与实现。所谓艺术精神即民族意识的觉醒、高扬与民主意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0):161-16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发生了从建构到解构的骤变。"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宏大叙事、理想化形象塑造和集体记忆的书写为主要内容,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同构关系,获取政治认同;198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拆解意图,作家以对重大主题的规避、"反英雄"形象塑造和个人叙事立场确立了解构的叙事策略,体现了当代作家对知识分子身份认知的深化和个体意识的觉醒。1990年代以来,作家对知识分子精神价值过度消解,漠视理想和意义的存在,非但无法获得反思的深刻,也使小说陷入了祛魅的歧途。  相似文献   

3.
作为主流话剧的有机构成 ,政治宣喻剧的生成有着从剧作者到观众到话剧艺术发展规律所共同表现出的历史必然。本文从发生学角度 ,从文化积淀和时代催化两层面 ,揭示剧作主体政治剧自觉意识的形成机制 ;同时又从艺术接受着眼 ,分析了二、三十年代意识形态化了的现实观众对政治宣喻剧生成的参与、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都市文化建设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而发展着,但在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中,这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凸现了出来。这不是说80年代以前不存在都市文化,而是说此前无论是行政机构还是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都市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就拿文艺作品对都市社会的表现来看,首先是数量就少得可怜。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话剧《龙须沟》、电影《今天我休息》,60年代的电影《女理发师》、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等,可算是这方面题材的代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这个时代都市文化的主要演变趋…  相似文献   

5.
社会剧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话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对于香港现实关注与思考的本土意识、戏剧叙事写实基础上的拓展与开放、探进人的个性与心灵和形象塑造等方面,社会剧的探索促进了香港话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祖胜 《云梦学刊》2006,27(1):115-118
从音乐题材和具体的创作技法看,中国二胡音乐呈现出阶段性衍变的音乐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分为上世纪20-40年代的“独白”式、上世纪50-70年代的“赞美”式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元并存式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作为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是历代具有愈来愈和责任感的作家的精神追求。本文拟就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反乌托邦创作倾向,阐述文学作品在削弱和厌弃了精神性力量之后,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化品性这一观点。其表现为“深度意义的消失,历史意识被抹去,主体的跌落等。并指出,反乌托邦作品是以清解理想主义谜底的方式重设虚无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不同时代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思想意义的特殊性进行梳理总结:20世纪30—40年代,爱国主义观照下草莽群体反抗侵略的激情宣扬;50—60年代,草莽群体在革命政治形态下的改造与规训;80年代,对于抗战意义的解构;90年代,对于战争与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的新探索;新世纪,在网络流行的新的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百年匪王》中对于传统中"仁义"与"侠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香港话剧创作,以"大专戏剧节"和校协戏剧社为主体的校园戏剧占据主流。当代香港话剧终于直面现实,翻开了创作剧的新的一页;这些话剧在写实基础上揉合现代主义,在戏剧艺术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庆石油文学,通过诗歌、话剧、小说、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和体现了50余年来不断成长变化的大庆精神,在三个不同阶段彰显了大庆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由以工人创作为主的石油文学到以文人创作为主的石油文学是大庆石油文学风格转换的主要特征,奠定了大庆石油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土改小说到合作化小说,再到《艳阳天》,地主形象由蕴涵作者的同情心变为充满敌对意识,作者对中农的态度由保护、七分肯定变为丑化和敌意化,爱情叙事也由进步青年的浪漫传奇变为政治化的婚姻故事。这一系列变化昭示了"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在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终结,由此也开启和初步形成了"文革"文学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浙东新生代诗人尽管其创作题材取向有异、艺术个性各殊,但在感应时代律动、绍承诗性文化上却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内核,由此构成了众多诗作的普泛性意识和表征化母题。表现在众多诗作中的创作母题便是流浪情怀、生命意识和返乡情结。同时,诗人对生命存在的个性化审视在对有意味形式的创造性发掘上对当代诗艺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女性写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体来看,80年代的女性写作统合于男性话语之中,其主体意识尚未从根本意义上得到释放与舒张.90年代的女性有着更为自觉、自由的女性意识表达."私人写作"成为一道鲜活景观.注意实践品格,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升,是新世纪女性写作所须拥有的一个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的影片《金刚川》采用分角度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刚毅勇敢的志愿军战士形象,表达了"牺牲"这一悲壮主题.作为国庆6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铁人》采用跨时空双线叙事手法,塑造了上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的坚毅形象,也描绘了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新一代石油工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结合当前社会具体语境,通过对《铁人》与《金刚川》这两部影片的主题比较,尝试探索"牺牲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抗战题材一直是抗日胜利后我国影视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曾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抗战题材的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文艺思想的复苏与逐渐繁荣,反映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也开始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6.
《第二十幕》对既往家族小说的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整合,依然严格地以时间与因果关系来展开叙事,一端连通着宏大的民族精神和对传统的寻根,一端维系着对人性深度个体人生的命运和现代性的探求,对家族精神进行发掘的同时导向了对民族"进步"与"发展"的精神传统的重审以及对个体人生命运的探寻,具有了超越"新历史小说"家族题材所包含的文本价值和思想内涵.与《白鹿原》相比,《第二十幕》集中体现了家族精神所具有的变革与超越性.作者以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尺度,对这种家族精神进行了双管齐下的张扬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中国话剧的艺术精神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当时的现实主义剧作家采取了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模式,以求达到主体性和客观性、倾向性和写实性的统一。其中一种更偏重于主体性和倾向性,另一种则更注重客观性和写实性。这两种创作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最终推动了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化。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的形成,是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所取得的重大收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30年代话剧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邓贤是史传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之所以成绩卓著、独树一帜,主要是其严肃的创作态度与独特的题材选择。具体来说,一是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二是史识史见与独立精神。其次,在典型描写、史诗风范、理性精神与叙事视角等方面,邓贤创作也表现出鲜明特色和杰出成就。而《黄河殇》与《大转折》等新近力作,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追求、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农村题材创作是中国文学一个旧有的母题话语。陕西文学的农村题材因了柳青、王汶石等的存在,其话语权自然就具有霸权性,形成了在此创作领域内独有的传统与先锋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因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的先后胜出,使这一题材创作超越旧有,描写边界也显然放阔增大,出现了诸如《白鹿原》这样描写中国农民人权问题的先锋性表现新亮点。然而,由于90年代中后期,文学生态大环境的世俗化,写作人自身内里心态的蜕变,农村题材陕西版的先锋性也被之挤压与塌陷,《白鹿原》等作品初始触摸到的中国农民人权描写的亮点也即渐逝,使这一优长于他地的创作题材滑落至滞重的瓶颈状态。如何再树农村题材陕西版,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景观,就中国农民人权意识觉醒的十大悄然暗转心迹与演变,便成为陕西作家乃至中国作家们表现的又一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成就方面的不相称是一个客观事实。文章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客观地指出80年代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两个现象:即“匆忙立象”和“想像对现实考证的悖谬”,并对这一题材新的创作可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