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由于作者/读者系统的瓦解,对于现代派小说的评价/解读必需考虑读者的主体性作用。现代派小说文本的复杂使读者不得不积极地参与阅读过程。现代派小说呼唤读者,特别是理想读者的参与。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解释学、读者反应理论及接受美学则以读者为中心去研究作品,强调读者的作用,读者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从而消解作者的中心地位。本文从现代派小说文本的特征来论述读者在文学阅读中对小说意义的主体性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巴尔特提出了"作者死亡",读者的阅读是自由创造,以及"可阅读"文本和"可写作"文本的分别等解构主义批评理论.他还用设立多种代码的方法去从事解构主义的批评实践;这种解构方法不同于德里达的解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后现代主义以其碎片化、无深度感以及各种解构范式流通以来,文学批评和阅读也似乎离文学自身的本真状态越来越远而深陷批评者和读者自身的理解和接受之中,出现了各行其道的理论和批评思潮,但唯独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生态环境。笔者提出"阅读的生态"这样一个概念,以期回归文学自身的生态环境,进而提倡"生态的阅读",以期回归文学中物的本真面貌,探讨以物为本体的文学的生态阅读。  相似文献   

4.
尽管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的接受理论并未形成和发展,但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却能看到接受理论的一些特征.霍桑的创作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参与:一方面,他在塑造主要人物--尤其是海丝特的形象时,有意使读者经过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等一系列反应,对海丝特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另一方面,他展现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比如野玫瑰、夜空异象及丁梅斯代尔胸口的烙印,向读者发出一种召唤与邀请,吸引读者去想象、去填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分析、推理、想象等意识活动而得到美的娱乐,这个过程也正是<红字>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蒋建国 《东岳论丛》2019,40(1):38-51
《时务报》作为维新报刊的灵魂,得到了地方大员和民间力量的多方支持,其发行系统深入到边远地区,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全国性大报。通过"官费订报"活动,《时务报》深入到官府、书院与学堂,提升了制度化阅读的水平。通过报人与文人的社交网络,《时务报》在读书人中间产生了共振,他们的阅读趣味由"古典"走向"现代",读者对《时务报》的阅读体验,内化成一种日常的仪式,在"过渡社会"中形成"变法图强"的共识,这种共同的追求,使《时务报》与读者之间形成一个"阅读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读者反应批评之后的阅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读者反应批评之后,读者普遍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或社会的建构,不存在抽象的或永恒的本质。这首先促使人们从事阅读的政治学和历史学研究,社会、经济、性别和民族差异等都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阅读理论发展的另一方面是对阅读和读者概念的问题化,这就意味着不仅读者与读者是相互区别的,而且任何一个读者都是多元的,任何阅读也由这种差异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该理论认为,文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意义空间,有待读者通过创造性阅读来完成.另一方面又强调读者要通过创造性阅读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和审美发现,并且对创造性阅读的心理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接受美学不仅适应于文艺作品,而且也可用于科学文献的解读,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活动,其基本任务是领会作品的内容.传统的阅读观念只是力求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作品的意义,并且认为这种意义是先于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罗兰·巴特在其符号学研究的后结构主义阶段,他对文本的生成和解读都提出了与自己在结构主义阶段不同的看法,认为作者不是作品意义的决定者,作品背后没有固定的结构。他从阅读的角度重新定义写作和阅读,认为读者阅读过程就是写作意义的过程,发展互文概念,去作者中心,否定意义的固定性和单一性,论证意义多元性质,倡导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序跋是参与正文本意义生成和确立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副文本.它为读者进入正文本营造了阅读空间和审美氛围.序跋是作序作跋者对作品的一种导读.序跋中的"深度批评"又为作品的文学史定位和经典化提供了支撑.同时,序跋也是新文学外部研究的重要副文本.  相似文献   

12.
张曙光 《船山学刊》2012,(1):145-148
明清时期的评点家在对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的评点中不同程度地描述了阅读共鸣现象。在当代文论话语观照下,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评点家所揭示的阅读共鸣现象及其特征:作为读者审美经验中的高峰体验,阅读共鸣要经历一个"耐"、"止"、"思"的情绪酝酿与动力蓄势过程;阅读共鸣的发生体现了文本内在的意义要求,读者往往会在阅读共鸣中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和生命意义。深入分析评点家对阅读共鸣及其发生机制的评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评点所蕴含的丰富的阅读理论。  相似文献   

13.
接受反应文论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在阐述读者地位和辨析读者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了具体的阅读活动上,他们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是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合的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过程,是读者在"游移视点"中"被动综合"的过程。同时,读者对文本事实反应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误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郭小香 《理论界》2011,(4):106-108
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的基础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与无意识理论。他认为,理解"症候阅读法"的关键在于理解"总问题"。他通过分析马克思阅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总结出"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给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通过找出"空缺"发现"总问题",加深理论底蕴,深刻解读文本;填补"空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范围内发展马克思主义;用联系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阅读,反对肢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作品极具美学价值并且经得住漫长历史的考验.本文以W·伊瑟尔的"空白理论"重新解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旨在阐释作者在情节、形象以及意蕴上的空白书写,揭示读者在阅读中将文本编织的不连贯的图式化片段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图式结构,从而建构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6):67-74
"强制阐释"是在"理论时期"被建构并流传下来的一种"去审美化"的阅读模式,其弊端是将文学阅读的关注点引向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而忽视文学本身的重要性。为了重构文学审美阅读的主导地位,首先必须解构反本质主义的"建构论文学观",而坚守"文学是审美的人学"这一基本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将始于"审美判断"关注"文学的质量"和重提"审美溶解"作为重建理论之后审美阅读的三大策略,由此克服强制阐释所造成的始于"认识判断"、忽视文学价值的差异、不能以审美为本位等几大缺陷,最终有效地突破强制阐释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李道刚 《学术界》2007,(3):103-107
甘刘两位先生对迄今为止的国内的西学研究作了总体性的反省与批判,一方面强调应"按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另一方面又在提倡中国读者以"问题"引领研究.实践中,他们并未践行自己的倡导,而似乎更多地时而拿西方来比附中国,时而又拿中国比附西方.刘文<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即为一例.事实证明,只有首先还原历史真相,在真实的语境中,才可能有效阅读.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阅读不仅是读者知识积累和经验积淀的反映,而且可以构架起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掌握了语篇生成的理论基础和技巧,读者就能在阅读中驾轻就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从而达到理解语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一消费理论是读者理论出场的学理基础.读者反应批评中无历史向度的读者本体论本身具有超越读者本体和实现批评的整体化、动态化、历史化的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阿尔都塞、马歇雷和托尼·本尼特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解释读者与文本的概念,打破了读者主体自律的幻象和文本内部自足的幻象,并动态性地解释了阅读活动发生的机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的政治性与审美规律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批判性阅读是西方国家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提出的一种阅读模式,它的目的是通过文本阅读来辨别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判断并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和语气,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形成读者自己的看法.本文阐述批判性阅读的理论依据,并提出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建议,为批判性阅读研究者和大众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