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先勇小说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艺术是构成白先勇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特质。白先勇禀承象征型思维的天赋,继承发扬中国文学传统的象征艺术,并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象征手法,使其小说的象征艺术体现出东方为本、东西方嫁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潮具有对应性关系已为学界所共识,从存在主义诗学层面进行阐释,并由“纯诗”(诗质)、“契合论”(诗兴)、“神秘性”(诗思)等关键性话语入手解析两者的通约性则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首先,两者都追求“纯诗”,而对“音乐”的追求是“纯诗”的至高理念;存在主义诗学也强调“音乐是本原性的艺术”,彼此之间的交集或对位意味着,“纯诗”中的“音乐精神”不仅是象征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也是其文化创造的原动力.其次,“契合论”作为两者的重要的诗学诉求,它一方面涉及存在主义美学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同时更表现出诗人以感性生命同化万物,在审美活动中世界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得以显现,达到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其三,象征派诗人们将诗与“神秘性”联接起来并在存在论美学上予以体认,神秘主义是一种在理性思维之外诗性把握世界的方式,象征诗歌的诗性把握就是以有限的存在方式(语言)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神秘),诗歌创作因此体现出一种领悟宇宙存在和生命存在意义的独特智慧,它使得原本具有艺术哲学意味的象征诗学扩展为文化诗学——获得存在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常锡滩簧传播到苏州后,演变成"苏滩"。在昆剧的影响下,苏滩又分化成"前滩"与"后滩"两种艺术表现形态。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苏滩救助了频临死亡的昆剧,昆剧也帮助苏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剧种。五十年代之后,活动于苏州的两个剧种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演员都是昆、苏剧目兼修兼演,表演技艺则相互影响。然而在近二十年间,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重视的昆剧却疏远了苏剧。  相似文献   

4.
殷商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也是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奠基期.这一时期的甲骨刻辞虽然没有将艺术作为讨论对象,但其中出现的“艺”、“乐”、“舞”、“画”、“美”、“丽”、“丑”、“品”、“鉴”等字,却勾勒出了后世中国艺术形式和艺术批评的框架.刻辞文字按“依类象形”的原则构成,为“以形释义”提供了可能性.其中,“艺”、“乐”、“舞”、“画”的构形方式,暗示了艺术与原始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美”、“丽”、“丑”关乎艺术评价的维度;“品”、“鉴”涉及艺术评鉴的方法.通过与殷商青铜器的相互参证则可看到,摹仿与变形是殷商艺术的创制原则,象征与暧昧是其主导性的艺术风格,自然认知是其对艺术价值的基本定位.据此,殷商时期虽然尚未形成自觉的艺术观,但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了观念的本源.  相似文献   

5.
牛宏宝 《文史哲》2002,(1):60-65
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构成力量和陈述逻辑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美学话语遵循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交互转让”的有机原则,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则诞生于主体对世界进行肢解和符号编码的历史语境;2.主体在现代美学话语构成中居主宰地位,并经历了由非理性主体霸道到被消解的转变;3.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也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逐渐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核心;4.传统“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美”已被现代主体的“显现”所形成的崇高、丑和荒诞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在拟真的理论框架内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在拟真批判中,鲍德里亚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社会历史维度,以符号代码的超真实建构来否定价值的理性言说,进而对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本真规定与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重新建构了资本批判的逻辑张力,他以抽象的方式阐述拟真社会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批判超真实社会场景中象征暴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鲍德里亚的拟真批判理论中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是中国新文学中有重要影响的文学观念之一,但是这一观念在历来的文学史著中并未得到充分客观的呈现.考察60余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可以发现这些文学史著作所采取的阶级话语、人民话语或者多元话语等论述话语与周作人“人的文学”观本身蕴含的“人的话语”、“国民话语”和“启蒙话语”等文本话语总是存在错位.正是在这样一种话语“错位”之中,可以洞见到有争议人物及其观念在文学史撰写中的书写状态,这也体现了文学/文化研究在众多偏颇叙述中整合最佳理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形式理论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的话语,但“形式”一词并非中国固有,而是引进的。本文分四部分论述了“形式”概念从被接受、使用,完成本土化到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理论话语的一体化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形式”概念本土化过程是扎根于中国艺术的土壤,一直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革、文艺论争有着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被称为“当代艺术”,它的确立和发展,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直接相关.在中国视作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东西,包括了西方艺术发展中的现代派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这些艺术风格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的艺术终结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接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艺术的终结指向的基本话语.然而,中国艺术界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热情模仿,但对艺术的终结这一话题则反应寥寥.这与中国艺术界并不需要这一话题作为自己的话语资源有关.由此可知,在接受西方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一直以本土的文化现实需要为基本的接受前提.  相似文献   

11.
由于资本的历史本性和空间生产的历史本质,空间化发展和扩张成为资本发展的必然逻辑.但资本的这种空间化扩张是同质化扩张,由此造成了现代主义的各种话语.现代性危机实质是资本原有积累方式的危机.当代社会中空间生产由资本增殖的条件转换成为资本积累的直接途径和方式,由此造就了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话语.从现代性发展到后现代性发展的转换,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形态创新的需要.因此,在看到客观历史发展的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保持对资本意识形态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诗学观对“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诗人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上的“物态化”、艺术上的“隐喻”和“象征”、语言上的“玄言化”以及美学上的“谐谑化”倾向.透过传统诗学特征在其诗歌经验和诗歌文本中的存在状态可以看出,只有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与西方诗学理论有机融合,让中国新诗既流淌着母体的血液,又感应着世界潮流的律动,才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意象群落刘俊对于那些接触过白先勇小说的人来说,都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白先勇在自己的小说中,对意象的精心营造和着意表现。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①,白先勇的小说艺术成就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在这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意...  相似文献   

14.
申采浩的中国流亡体验对于其思想发展和时代认识、知识话语与近代想象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作者在英雄传记和幻想小说《梦天》中以英雄话语、国民话语来建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想象,并表现了他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到了20世纪20年代,申采浩从民族主义转向无政府主义,在一系列散文和小说《龙和龙的大激战》中以民众话语、阶级话语展现了他的东亚想象乃至世界想象.申采浩的小说表现出主体"欲望"的隐喻与象征、变形与超越,并以此获得对于现实世界的象征和想象,从而具有对传统叙事的解构意义.申采浩文学的近代想象研究对于深入探讨韩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体验叙事的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夺取政权与实施统治的重要基础,民国时期,国民党曾竭力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此寻求夺取政权与统治的合法性。政治象征是指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符号,同时也包括仪式行为与话语等,它们是政治意义、价值观念与社会情感的表现形式。国民党塑造、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服务于其政党需求,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本文仅就国民党对孙中山生前的神化及孙逝世后的官方定位展开考察,从孙中山定位的转化看国民党运用政治象征符号来寻求合法性的权力技术,以深化民国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资本语境终究是一个具有规定性的“元因素”,它始终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之中的,而资本、种族与文化之间则相互牵连、彼此互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所处于其中的“势境”因子.人类要想更上层楼,就必须超越资本语境,进入到“超资本”与“超人”的境界,因为“资本是联结在初民状态与文明社会之间的一根绳索——悬在深渊上的绳索”.一方面,作为...  相似文献   

17.
象征理论及其审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征”这个术语运用得非常广泛,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和驳杂,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出现歧义,用法上也容易产生混乱。因此至今未能对“象征”概念作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范。我们首先必须对“象征”的概念和各种象征理论进行一番清理。“象征”概念的最通常的理解是指艺术表现方法。《辞海·文学分册》把“象征”定义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个定义既不准确,也太狭窄。即使在文艺学的范围内,这种理解也仅指狭义的“象征”,而没有把创作方法和流派现象意义上的象征包括在内。而实际上“象征”这一术语的运用已远远超出文艺学的范围,在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美学等各种学科都广泛地使用。广义的“象征”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象征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包括原型象征、宗教象征、心理象征、社会象征、艺术象征等类型,情况相当复杂。那种一谈起“象征”就把它简单地认作一种艺术手法或特殊的艺术流派,无疑是偏狭的。  相似文献   

18.
镜子与他者     
赵建华 《江淮论坛》2007,(2):165-170
对唐传奇《古镜记》的阅读理解一直以来是在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器”与“道”的二元结构使得镜与道在话语中获得一种契合,镜子作为器的象征之物出现在两种话语之中:政治话语、亚宗教话语.当置身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下阅读时,则凸显出镜像对主体形成规范、召唤、揪斗,直至最后的决裂.本文将文本置于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解读因维度不同而导致的主体地位、主体形成及成长的方式、他者介入的方式等不同,来探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演绎得出他者之缺失的结论,并揭示出现行阅读理论的不足,呼吁对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俞祖华 《天津社会科学》2023,(2):156-165+176
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转折年代。觉醒年代的先驱者尤其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内部旧式革命与外部新式革命的思考,促成了中共创立前后革命话语的转换:从“中产阶级主其事”的“中等社会革命”“法国式革命”到以民众为主力的“国民革命”“俄罗斯式革命”;从反对清王朝的政治革命到“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再从“反对孔教”的思想革命发展到反帝反军阀的政治革命的两次转向;从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到“即行社会主义”话语,进而认识到现阶段“仅能行向国民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革命话语传播则从启蒙者的“革命”精英话语转向“到民间去”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20.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湖”是侠文化的具有特指意味的价值范畴 ,平民乌托邦色彩、“狂欢”与“救赎”是“江湖”的基本主题内涵。一方面是“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给 2 0世纪小说提供了具有充分的世俗关怀精神的叙事资源和富有象征意味的艺术创造空间 ,另一方面 2 0世纪小说创作对“江湖”乌托邦的文化题旨的审美阐发可以转述为 :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话语表述和文学创作的虚构性质 (乌托邦式文类特征 )在相同的或乌托邦化的语境中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