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及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出市场主体趋于国有化,资源配置趋于行政化,经济运行内外失衡,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迹象,这些都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出市场主体趋于国有化,资源配置趋于行政化,经济运行内外失衡,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迹象,这些都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改革开放前期的快速发展没有带来高通胀,但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在发展和通胀的关系处理方面,应着重于发展导向,以发展抑制通胀。中外通胀形势和发展情况对比表明,中国的相对通胀水平并不高,中国的实际消费福利仍呈上升态势。我国当前的政策导向既可以通胀换发展,以发展容纳通胀,更可以发展抑制通胀。  相似文献   

4.
李翀 《学术月刊》2012,(1):70-78
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对内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取向和高强度投入的对内经济发展方式,与注重加工贸易和以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借入外国债务为辅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作用,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只是脱贫之路,而不是富强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弱点逐渐表现出来。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内实行自主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对外实行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型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调整结构为主线的质量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和以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的对外金融发展战略,以成功地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5.
两难抉择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面临若干方面的两难抉择.只有理性处理这些两难抉择,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推动的转变,才能有效地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宏观的政府职能定位理念体系、建立政府责任选择细分与追究机制、形成动态的职能构成组合机制、消除官员和政府部门的特殊利益、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策略.政府职能定位的转变,丰富了"北京共识"的内容,形成了中国模式的新特点,在理论上打破了华盛顿共识的独占地位,昭示了发展中国家全新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悖论,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大概要算发展资本主义的两难抉择了:一方面,为了避免中国沦为完全的殖民地和促进国家的独立、民主与富强,除了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别无选择;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所面临的恶劣的国际国内环境,又决定了资本主义化的道路在中国根本走不通,发展资本主义绝无光明的前途。究竟应当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笔者想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特色主导产业是指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具有地方区域优势、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对其他产业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对未来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产业.本文对茂名市特色主导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人们一方面将职业问题作为妇女实现独立的中心问题与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将家事仍视作妇女的天职,从而形成了妇女职业与家事并立的观念。这不仅消弭了妇女职业所强调的独立精神,也使得民国时期的一些妇女不得不面对职业与家事的双重负担而作出艰难的选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是因为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作祟;二是因为现实生活的被迫无奈,三是因为政策导向摇摆不定,四是因为社会解放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贸易、投资的关系 ,探讨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亚洲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强调亚洲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推动亚洲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 ,促进亚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来中国的GDP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递增,这种高速增长举世瞩目。对经济增长理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理论界围绕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争论进行了综述,并在此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新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之一,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走向。打造成功而强盛的文化工厂已经在世界各国悄然酝酿。英国政府和首相率先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三级文化管理体制;法国的旅游业在当今世界堪称一流,文化资源的开发为法国提供了财源和就业机会;美国重科技重人才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美国政府积极支持文化商品占领国际市场;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都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作为提升经济质量的重点。我国急需开发文化资源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缩短与文化产业大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贡献;中国制度的快速变迁带来了经济上的大发展和技术上的进步,而技术前进的同时需要制度的相应改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丁霞 《江汉论坛》2012,(1):59-63
世界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转折这个时代座标之上,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性和多元化,以及时代转折期的凸显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发展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时代特征、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发展理念,即解决"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由谁来享受发展成果"的问题,从而实现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型,也就是着力实现创新型发展、协调型发展、绿色型发展、公平与和谐型发展和非依附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增强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些产业集群,但总体竞争力不强,扩张的制约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张军  李涛 《学术月刊》2022,(5):46-59
基于清末中国发展师范教育的历史情境,可实证分析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利用师范教育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双重差异构建识别策略,研究发现:(1)与师范教育诞生之前相比,师范教育发展更加迅速地区相比师范教育发展较为迟缓地区经历了更快的人口增长,说明清末师范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2)师范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初始经济状况较差地区更加突出,意味着师范教育具有促进地区经济收敛的潜力;(3)师范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为新式小学提供师资。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师范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近经济学研究对不同教育的经济贡献差异的关注,结论也对教育基础薄弱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次贷危机为引爆点的美国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向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虽然目前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冲击不太大,但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中国应当努力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中间构筑一道防火墙,防止实体经济出现的问题向金融领域和其他行业蔓延.因此.我们在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应灵活而充分地运用利率、中央存款储备金率、汇率等货币工具,使我们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扩大内需,妥善地处理好就业问题,真正稳定实体经济,刺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虚拟经济的发展正在由探索阶段转向升华阶段.这是虚拟经济的新起点,中国应当更主动、更积极地发展虚拟经济,但必须注重规范,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7.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在考虑和制定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上海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上海这个局部,而必须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全局、从上海能对全国作出最大贡献这个前提出发。 解放前,在极为特殊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面,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上海曾经发展成为我国、同时也是远东最大的商埠和金融中心。工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资源消耗状况、投入产出效率、产业结构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四个方面对我国1978-2005年间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一种"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模式.这种"以物为本"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高投入和扩大规模的路径来实现,以高成本和低效益、较大的经济波动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基本特征.在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要通过行政体制创新、经济体制创新以及体制的综合创新来实现由"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其战略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从起飞阶段进入到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工业化进入由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消费的增长效应逐步增强,资源环境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强约束,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依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转型问题,必须确立与经济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新发展战略,形成与经济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途径,通过体制的综合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新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邹晓涓 《天府新论》2007,30(1):45-50
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始终没有定论,其评判标准也趋于多元化。对于主导产业的界定,往往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产业、基础产业、区域专业化产业、瓶颈产业等提法等同、重叠或者混淆。过分囿于对这些技术性问题的争论,反而不利于对主导产业及其变迁过程的理解。目前对区域主导产业变迁的研究大多是以国外的标准来审视中国的主导产业变迁,将国外的主导产业的成功转换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标准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的得失。这样的研究范式不免会将一些先验性的标准强加于本土研究之上,往往不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探讨中国主导产业变迁的独特性。我国经济史学科对于主导产业的研究也尚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