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13-14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基础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客观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作一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和谐思想源于“和合”精神。人与自然和谐是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发展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类要重新审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改变和调整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手段,进化人类的思想特别是价值观念,反思自身行为、后果及影响,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协同进化规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本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联系历史经验,解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的一般功能定位和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功能的手段的历史变化;正确理解他们对打碎资产阶级国际机器后国家制度的设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要总结苏联集权国家模式的成就和失败。要吸取中国在革命胜利后探索政治体制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人与自然关系及环境公平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下的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把环境公平建设作为切入点,以环境公平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下的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把环境公平建设作为切入点,以环境公平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池万兴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28(6):64-67,86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及今一贯追求的社会理想。《管子》从"牧民"的角度出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政策法令必须顺乎民心,在治国方略上必须礼法兼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主张"人与天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重要共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所做出的理论判断和总结,更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1):40-4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整体性教学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整体性决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在教学过程及各个环节中贯彻整体性原则,需要教师提升整体性教学意识、教学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伦理学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循自然,重塑自然在人类道德中的地位,才能解决出现的危机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是否可行是值得思索的.马克思认为,人周围的自然界是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资本的逻辑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36-138
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决定了该课程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很有必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改革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教学案例本身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因素等。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无用知识具有有用性,教育要教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与自然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二者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相互生成。当我们讨论生态问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讨论的是社会属性的人与被人类活动打上了社会关系烙印的第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所认为的"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外在"主奴式"包含关系。脱离人与自然的内在生成联系以及人与人的现实整体社会关系,孤立而空洞地争论"人的主体优先"和"自然价值至上"的人与自然问题,将永远无法找到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3.
14.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一直困扰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与学生.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改善教学状况,转变教学理念是关键.主要做到:重问题、而不是解释;重分析、而不是结论;重方法、而不是教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重大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6.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在经历了古代的“崇拜”“敬畏”、近代的“征服”“统治”之后,作为否定之否定的“和谐”形态,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扬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用“人类相对中心论”取代“人类绝对中心论”。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如果不解决严重的生态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将难以实现。为此要确立新的“社会—自然”观,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田云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55-5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积极回应多元社会思潮,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该课积极回应多元社会思潮,要以课本讲授为主,开展专题研讨;要选择重难热点,分章合理布局;要进行归纳总结,正确辨析评价,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19.
在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发展观l.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