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借助翻译,"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口,产生了从晚清到"五四"一系列新道德命题及与之相应的新文学作品。晚清倡导的"自由结婚",确立了婚姻以恋爱为前提、以当事人自决为主导的现代意识,并开创了文明结婚新风尚。民初,"恋爱"一词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度污名化,导致专写恋爱的言情小说普遍规避此词;但哀情小说对爱情精神品质的普遍推崇,却为五四时期"恋爱神圣"的出场奠定了基础。西方理论影响下建构的五四时期恋爱理论,有"恋爱自由"与"自由恋爱"的细微差异,体现了新文化共同体内部意识形态的分歧。五四恋爱文学在空间意象和恋爱描写上的开拓与创新,解构了压抑个人自由的家长权威,颠覆了传统道德,也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但对个人自由的单纯追求,也导致五四浪漫文学存在情感泛滥、表现肤浅的弱点,未能将"恋爱"的体验与表现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河北等地多所高校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婚恋现状及交往状况、家长对待孩子恋爱的态度、恋爱动机或原因、性知识获取渠道或途径、"校园恋爱暴力"5个方面展开分析,用数据印证了大学生婚恋问题的严峻性及其对高校恋爱教育的冲击。针对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明确恋爱教育目标、树立科学的恋爱教育理念、构筑高校大学生恋爱教育体系、建立多主体联动的教育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房伟 《东岳论丛》2012,(2):106-110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是表现中国革命小说的重要主题。它的几次转型,都表现了中国文学场域中意识形态策略的变迁,而王小波的"革命+恋爱"小说,则以其自由主义立场、世俗理性观念与集体道德之批判,以"复古"的方式,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彰显出"人性再启蒙"意味,具有重大的文化"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倪秀娟 《南方论刊》2009,(3):73-74,72
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主流意识是健康的,他们敢于追求理想爱情,恋爱观念开放,追求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但在恋爱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恋爱至上,从众恋爱,痴迷性恋等,本文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恋爱的误区,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减少恋爱问题对成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小说,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作家普遍热衷于对神圣爱情的书写,显示出一代文人浪漫的激情.张天翼也写两性,但是却有不一样的态度和用意.文章对张天翼小说中的两性描写进行了探究,发现所谓"罗曼蒂克"不过是知识分子刻意为之的人工热情,"买卖"原则才是男女关系的基本原则;张天翼以"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价值观念,书写两性伦理主题,完成对"思想解放、恋爱自由、以爱为前提"神圣恋爱的消解、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6.
大学毕业之前还没谈过一场恋爱的女人这里所说的"恋爱",是指男女双方超过三个月以上的交往,而非极短时间内开始并结束的闪电恋情,更不是指一方的单恋.因为没有恋爱经验,故而缺乏跟异性交往的技巧,同时,对异性的了解度也低.  相似文献   

7.
后花园是明清小说中的恋爱空间之一,在这个空间里,单一的才子佳人故事一度泛滥;大观园是宝黛爱情的发生空间,这一形态仍属于后花园系列,却由于其经典性而超越了这一序列的其他作品。恋爱空间的演进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新的恋爱形态确立在扬弃既有恋爱形态的基础之上。从后花园到大观园,不仅是恋爱空间的变化和恋爱形态的变化,在这种新的恋爱空间和恋爱形态背后,是《红楼梦》不同于才子佳人小说的人生理念和艺术理念。大观园是伟大的人生理念和伟大的艺术理念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恋爱问题从新文化领域蔓延至市民大众之间,电影院的恋爱之风盛行。银幕上的爱情故事可激发观众的恋爱意识与恋爱想象,参与恋爱观、性道德的建构,教以具体的恋爱之道,从而起到恋爱启蒙的作用。黑暗的观影环境可为隐私性的恋爱行为提供一定的掩护,而其所散发的性诱惑气息,加之观影身体在与影像的互动之中更易处于一种感性状态,有助于情感的发生,于是电影院往往成为恋爱的一个实践空间。电影院的恋爱现象以及相关舆论意味着现代爱情的社会性胜利。重在彰显个体自主性的现代爱情是构成现代主体的重要维度之一。尤其对于女性观众而言,银幕上下的恋爱风景及其所昭示的现代爱情观与两性关系,有助于女性探寻一个情感自主的自我。作为异性恋爱中的一方,女性在公共空间与男性的公开交往,也有助于促进其权利意识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恋爱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恋爱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文认为 ,大学生恋爱影响学业 ;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 ;大学生恋爱容易脱离朋友和集体 ;大学生恋爱易错过自我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西方思潮的泛滥等,使当代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多重特点,如恋爱低年级化、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责任意识淡化、恋爱观念及其行为开放化、网恋流行化等等.鉴于对当代大学生恋爱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和恋爱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性健康教育,并从完善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和周边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恋爱.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宇业力 《理论界》2006,4(11):107-108
当前,大学生恋爱是高校较为普遍的现象和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恋爱道德以及大学生恋爱原因的分析,指出大学生恋爱道德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象牙塔中,大学生恋爱早已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留心的人们发现,不论是在林荫小径、操场边上,还是教室角落、熙攘餐厅,恋爱着的大学生出双入对、缠绵依依,毫不理会旁人的存在,别人似乎也是见多不怪、视若平常。1990年刘达临教授调查有近30.0%的大学生进入恋爱;1992年夏天阳等调查显示,在性比例相近的高校(如师范类、外语类)恋爱率高达70%~80%,在性比例失衡的高校(如工科类、农科类)恋爱率也在40%~50%左右;1997年潘绥铭教授的调查中,有恋人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了43.1%和46.8%;有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中的客观存在,我们要敢于正视和研究,我们应该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严肃的爱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严肃的课题。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爱情教育、恋爱美学教育以及心理咨询都是重要的引导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取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女大学生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对爱情的看法、恋爱的动机、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对性行为的态度以及择偶标准等内容,通过整理、登记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和数据分析,利用百分比的方式进行计算,来探讨高校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发现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呈现出恋爱年纪低龄化、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行为自主化、择偶标准多样化、恋爱观念开放化等特点,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从女大学生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希望高校的管理者正视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女大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获得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学生的恋爱心理出发,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进行调查、数据处理,分析我校学生恋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并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引导学生向健康恋爱心理发展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恋爱竞争的心理情结和叙事误区,并使用悖论处理、解构技术、外化技术、丰富新故事等手段为不良恋爱竞争提供干预技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与人生认知量表研究恋爱经历对306名大学新生进行研究,探讨其恋爱经历对自我概念及人生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在自我概念的自纳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自我概念的成熟、自纳及人生观的社会与集体、奋斗方式因子上存在显著民族差异;恋爱经历对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具有显著影响,恋爱过与正在恋爱的大学生在容貌、成熟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从未恋爱的大学新生;个体的恋爱经历与自我概念的容貌、自我概念总分存在显著相关;恋爱经历通过自我概念的间接作用对大学新生的人生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方法一:恋爱两年再结婚 研究人员称,如果一对恋人在恋爱了两年零四个月(这是恋爱的平均时间)左右结婚,他们的离婚概率会相对较低.而相识后匆匆结婚和迟迟不踏入婚礼殿堂的人,离婚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9.
行者 《家庭科技》2013,(4):10-10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从情不知所起到淡而平静,到相携一生,完满的恋爱包含经历和结果,这二者同等重要,缺少任何一条都是遗憾。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各类恋爱良方、交友秘诀,每一条都说得无比合乎常理无法违背,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聪明理性的女孩会接受男人的一些小缺点,而不是守着"宁缺毋滥"一直等。要知道世界上所有  相似文献   

20.
石海燕 《理论界》2004,(5):127-128
文章围绕交换论的核心问题“资源”,并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互动方式、分手进行分析,以突出大学生恋爱中的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