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研究着重探讨6—10年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电脑游戏时间投入、游戏暴力程度、游戏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个性测验中的P(精神质)分数与青少年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年限和频繁程度均有一定的关联: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P分对游戏暴力总分最具预测力,青少年问题行为、N(神经质)和L(掩饰)分对游戏暴力总分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L分还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喜欢独自一人在网吧玩电脑游戏者更加内向;暴力分数和P分数与青少年自我评价的游戏熟练程度有关.暴力分和P分高者游戏更加熟练。  相似文献   

2.
陈亦权 《职业》2014,(16):44-44
80后的扎克伯格,是当前美国最火爆的学生社交网站"脸谱网站"的创始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也曾是沉浸在电脑游戏之中的"小网虫"。扎克伯格成长在纽约郊区的一个小镇上,父母都是医生,工作非常繁忙,常常无暇顾及孩子,小时候扎克伯格一直沉浸在电脑游戏之中,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网虫"。上学以后,电脑游戏渐渐对扎克伯格失去了吸引力,他觉得玩太多游戏不仅对学习毫无益处,还浪费了时间。不过在此期间,扎克伯格开始对另一个方面产生  相似文献   

3.
<正>四五岁的孩子沉迷电脑游戏和动画片怎么办?别着急,咱们可以把游戏搬到现实中来。"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熊出没",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这么玩……豆豆4岁时迷上了电脑游戏,白天不爱出门,总是缠着我们让他多玩一会儿电脑,为此撒娇耍赖无所不用其极。我跟老公急了,长此以往,豆豆的视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受到影响的。我给豆豆立下  相似文献   

4.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而网络暴力游戏的盛行,对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接触网络暴力游戏时间的增长,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赞成度会有所提高,也更易产生暴力情绪,同时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涵化效应,即曲解暴力符号、宣泄权力欲望,以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同。同时分析了网络暴力游戏的盛行原因、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解析了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传播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如果记忆力足够好,人们就会想起两年多前,四处挂着关于"网络封杀"一个不良游戏的新闻。说的是许多网站传播一种非常害人的"死亡游戏",玩这个游戏的青少年都在网络上发表关于死亡的感受,因为这一游戏对人体具有很严重的损害,很多人的健康受到了永久性的损坏甚至失去生命,于是网络上开始封杀一切关于该游戏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凭借"烧脑""悬疑""凶案""推理"等元素,"剧本杀"逐渐成为青少年的社交新形式,成为青少年寻求身份认同、满足游戏心理和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IP、社交与沉浸是"剧本杀"的传播动因,青少年在"线上+线下"的综合娱乐体验过程中结成趣缘群体,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和展示自我.亚文化视域下,"剧本杀"的传播功能主要有娱乐休闲、情感解压、身份认同和话语表达.在万物皆社交的大数据时代,"剧本杀"将围绕剧本、技术和资源三个方面谋求发展,不断增强自身内容输出能力,强化算法、VR、XR等技术的应用与结合,细分整合,降本增效,走数字化经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上网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欢乐的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一种时髦病——网瘾综合症(IAD)。据统计,全球两亿多网民中,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瘾综合症,占总人数的6%。进一步调查还发现,病人多集中在学生、无固定职业者(网虫)及家庭主妇,这些人有充裕的时间痴迷电脑,因而是易感者。网瘾综合症患者的最主要表现是:上网时精神兴奋,心潮澎湃,欲罢不能,时间失控。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与社会的交往、与家人的沟通,甚至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以致不能分离。在我国,至少有400万名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青少年上网成瘾,已成为一种“社会病”。面对这一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来帮助他们?  相似文献   

8.
暴力视频游戏会对青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引起不良生理反应、增加攻击行为、对暴力脱敏、同情度降低,因此政府、游戏公司和家长都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广泛性发育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中阿斯伯格综合症与高功能自闭症的青少年近年有着增长的趋势.因为症状极为相似,学界对他们之间差异的争议由来已久。在结合现有诊断标准、系统梳理已有实证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发现阿斯伯格综合症和高功能自闭症青少年患者之间存在着社会交往、言语及语言交流、兴趣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此发现可以在诊断体系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区分证据的直观性与整合性上为特殊教育和心理咨询临床鉴别诊断阿斯伯格综合症与高功能自闲症的青少年提供参考,更好地服务于患有此类疾病的青少年及其家庭。  相似文献   

10.
传媒览要     
英国《经济学家》8月6日版罪恶的土壤?一位美国政界人士曾指责电脑游戏“对我们国家的青年一代产生罪恶的影响”,却没在社会上引起太大反响。直到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日前强烈指责电脑游戏“使我们的孩子丧失理智”时,这种“可怕的影响”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希拉里认为一些暴力游戏是危害美国社会与道德价值的毒瘤,并准备筹集资金来打击这类暴力游戏的发展。前不久,美国市场上畅销的电脑游戏《侠盗飞车手》被披露隐藏淫秽内容。这个问题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迫于参议员和未成年人保护团体的压力,美国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决定,将这一电脑游…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提出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对缓解分离焦虑具有重要作用。在早期的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家庭抚养者是否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客体永久性"观念,发展他们对客体恒长性的认知水平,是形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关键,也影响着个体成年以后的社会行为模式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状态。采用沙盘游戏,结合认知疗法,对青少年适应性不良共症焦虑的分析结果表明,亲子双方在依恋关系建立时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客体永久性"的认知发展程度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电脑游戏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相关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脑游戏对青少年友谊、自尊和攻击性的影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相关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90后”网络依赖及团体干预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证明,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对网络的依恋,就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医学上又称之为"病态使用互联网"。"90后"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感人群。网络依赖对"90后"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文章试图从"90后"网络依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充分认识网络依赖对"90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并提出用团体干预办法治疗"90后"网络依赖症,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人的内心深处还留有“儿童心理”的痕迹,儿童的天性好玩好动在青年身上依然存在。网络游戏出现后,立刻在青年网民们中流行起来,网络游戏既带有儿童游戏的乐趣,同时又有它自身的规则和特点,所以它又被称为“成年童话”。儿童的游戏是熟知的几个小玩伴在一起嬉戏,而电脑游戏则在网  相似文献   

15.
"打网游还能学习?不可能!"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个题目后的第一反应.当前,许多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家长大多"谈网游色变",认为网络游戏是使无数沉迷于其中的青少年放弃学业、挥霍青春的罪魁祸首.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也时常为那些热衷于游戏而耽误业绩、荒废工作的员工感到头痛.一时之间,网络游戏似乎成了除游戏公司和玩家之外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90后""00后"青少年群体的民族主义行动,由上一代青少年的刚愤式民族主义向娱乐化、戏谑化民族主义发展。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上,当代青少年基于兴趣爱好所营造的准社会化交往建构对民族主义的想象。通过对虚拟民族志的参与观察发现,青少年基于趣缘建构网络迷群的身份认同,同时基于"爱豆"文化(偶像崇拜),进行广泛而又彼此对立的社会动员,在此过程中,一种参与表演式的民族主义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般行动逻辑。当代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也要警惕民族主义行动游戏化后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而网络暴力游戏的泛滥,对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以涵化理论为主要理论假设,以上海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偏好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的暴力赞成程度显著相关,而与其人际信任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蒋凯毅 《职业》2011,(30):155-156
如今电脑游戏与网络游戏处于膨胀之中,游戏中变幻的动漫画面、角色情感的投入、惊险刺激的情节等多种因素让无数的学生通宵达旦、如痴如醉地追随。一一项玩游戏者的性别比例调查数据表明,在浩浩荡荡的游戏大军中,男生的参与程度更为突出。然而,在职业中学就读电类专业的学生中男生占2/3以上,并且他们的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差,厌学严重,纪律观念也差。如何使游戏和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该怎样获取与利用游戏中的精华,舍弃其中的糟粕,使之更好地为电工教学服务呢?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本文谈谈笔者在电工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模式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网络游戏是青少年主体性实践的重要领域。网络暴力游戏通过娱乐化、暴力合理化、低成本快速成功化以及游戏意识内化等策略消解青少年的主体性,阻碍了青少年的主体性发展。破解这一难题要从教育引导入手,通过游戏教育、思政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于网络游戏之中,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网游产品,改善网游产业生态,优化青少年的娱乐环境。  相似文献   

20.
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暴力游戏,不止是一种游戏,渗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模式从不同的层面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