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计连 《学术探索》2013,(11):89-94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唯一探究澳大利亚信仰文化的小说。凯里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澳大利亚社会的信仰状况:澳洲土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并探讨了上帝遇上“梦幻时代”神灵时,信仰缘何成为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女性主义开始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两次高潮,产生了诸多流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篇对比,而是扩展到了方方面面.翻译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而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父权语言,女人的解放首先要从语言开始,所以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在其作品中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女性则是"没有话语权利的傀儡",是男性世界的陪衬。然而,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小说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海明威超越了男性作家的狭隘视野去体验、洞察女性的苦难,并不断反思以父权文化为主的人类社会应该如何解决生存、生态困境。他对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关系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他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女性主义开始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两次高潮,产生了诸多流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篇对比,而是扩展到了方方面面。翻译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而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父权语言,女人的解放首先要从语言开始,所以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艾丽丝·沃克作为美国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笔锋着力于美国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迫的形象。其小说《紫颜色》揭示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积极意义。小说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体现出黑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反映出黑人女性人物在父权与夫权制桎梏中的觉醒与抗争,以及寻求和建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的过程,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追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奋斗之路。  相似文献   

6.
哈代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小说中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本文以苔丝这个女性形象为个案,总结出隐蔽的父权思想是哈代对女性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女性都注定无法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7.
英国古典哥特小说中包含了大量与女性监禁相关的叙述序列,对监禁的叙述构成了哥特式小说的基本叙述模式。监禁叙述,从权力的角度来看,表现的是父权社会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通过对女性身体的监禁来实现对女性的规训权力机制。同时,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女性监禁叙述可以解读为女性个体死亡经验的体验,而对女性监禁叙述文本的阅读行为又是父权社会实现以规训女性为目的的示众效应的有效手段。通过这样权力机制以及相对应的体验解读和阅读机制的运作,英国古典哥特小说最终构建的是古典时期以父权文化为基础与对女性权力规训为特征的暴力美学。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她的作品对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胆的批判,提出一系列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和"双性同体"思想,并深刻剖析了女性受压制的根源。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借助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对其最具特色的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性别的改变、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古时代的父权家长制到西周、秦汉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父权表现在对子女的生杀权、人身专制权、婚姻状况的决定权、思想专制权和财产支配权等方面。究其发展巩固的原因是由于父权家长制家庭特殊的血缘组织关系和这种家庭上下等级关系适合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维护家庭中的父权家长制权威同维护奴隶主和封建君主的权威具有一致性。父权家长制对周代君臣上下等级差别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对秦汉乃至以后的封建统治,既起到了稳固的作用,又造成了父权专制和子女的愚从,进而压制人的创新精神,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向度与社会向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从精神—宗教维度、社会心理分析、世界观基础与统治逻辑角度对当代环境问题所做的诊断,继而探讨了社会生态女性主义从经济基础与殖民主义、社会等级制度、反军国主义角度对环境问题所作的反思,最后总结了生态女性主义给我们提供的几点启示:环境分析的精神向度与社会向度的统一,生态后现代主义倾向,关注环境正义,和平主义取向,行动主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关爱自然,而男性气质以自然为敌,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是由男性造成的,并且对发展持质疑态度。从男性研究的视角看,男性理应认同“传统男性气质”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同时还应该指出,父权文化是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它塑造了传统男性气质并使男性和女性同样受害。男性研究可以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携手保护生态。中国的生态与环保政策制定,应该对生态女性主义和男性研究的成果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彼得·凯里1988年获布克奖的作品<奥斯卡与露辛达>中,米里亚姆·查德威克的出现打破了读者的期待视域,小说文本因而产生了空白和问隙,从而形成一种召唤结构.这种结构又不断召唤读者重新阅读小说,使读者形成新的期待视域.读者与文本的碰撞和交流使得文本的意义得以阐释,读者在其视域的不断更新中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13.
罗诗钿  贺平海 《理论界》2006,(8):164-166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不同时期的主要流派。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超越“内在性”,树立女性主体意识;而生态女性主义则提倡重树特有的“女性气质”,反对男性对自然和女性的“野蛮征服”和“粗暴超越”。但两种看似对立和矛盾的理论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憧憬:审视和颠覆父权统治,改变女性“他者”处境,找寻和实现女性价值。所不同的是,它们实现途径的差异。既然它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是否可以建立对话的平台呢?本文就两个流派共同关心的问题和相似的话语,探索建立对话平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时代女性为建构话语权付出了艰辛努力,当时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国社会——父权制度统治下女性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在此以《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对传统宗教观的重塑为视角,浅析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如何消解父权意识,将女性的话语从父权意识形态中剥离出来,展示出独立的女性话语表现形式,最后表现出那一时期女性话语建构的无目的性和女性的悲哀。《小镇畸人》为后来现代主义作家对女性形象和地位的描写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15.
隋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1):233-237
弗洛伊德思想在为女性主义所解读并利用之时,经历了从对之简单否定到逐渐肯定的过程。作为父权性别文化建制的形象阐释,它使得“社会性别”成为女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并开启了对父权制成因以及性别主体性文化生成的关注与探索。但“社会性别”的确立也因此抽离了两性自然差异对其得以形成的重大影响,致使女性主义的思想误入父权制话语实现的歧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再次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他对人类“双性人格”潜力的发掘,揭示了人性的超越本质,为女性主义精神走向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小说中的"疯女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疯女人”形象 ,重点研究“疯女人”形象的主要特征 ,进而探讨了其深刻内涵。通过书写“疯女人”形象 ,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作家们揭示父权 /男性文化对女性的贬抑 ,展示女性的悲剧性生存状态 ,使女性得以发出自己反抗的声音 ,重新回归历史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法国,主张自由、平等的权利甚至妇女至上的立场。它的第一次浪潮起于19世纪后期,止于20世纪初期,以争取妇女政治权利为目标。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消除性别歧视为内涵;20世纪70年代后则以与其他各种文化理论交流对话为特点。女性主义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忍的实践精神,不仅一步步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在人类文化知识的勘误和理论空间的拓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个性。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宏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指向已由颠覆男性中心发展到诉求两性和谐,其批评主体已从对立、偏激、焦虑的情绪化进入反思、调整、发展的理性化。本栏目朱丽、李秀清、姚晓鸣、孙凌的文章都是基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与探讨。它们反对二元对立,追求多元共存;摒弃分裂文明,把握和谐同生;代言"阳春白雪",关怀"下里巴人"。其中朱丽对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的发展轨迹进行探寻;李秀清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发展出发,提出了女性主义应拓展视野、培养包容精神、构建开放性的批评体系的观点;姚晓鸣通过剖析《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安娜从传统二元对立到多极思维并走出精神困境的思想变化,来揭示女性视域下嘈杂的世界与分裂的文明的实质以及知识女性的政治、社会、家庭角色诉求;孙凌则以薇拉·凯瑟小说为文本,从生态审美三原则着手,探讨了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立足于女权主义政治的文学.它以妇女反抗父权、阶级、种族等压迫和抑制的普遍经验为表现对象.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肖瓦尔特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倾向于妇女与精神病症有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男权政治策略,指出社会环境才是导致妇女精神病症的主要原因.妇女要想真正拥有话语权利,必须要摧毁"妇女"与"疯狂"之间的既定话语.  相似文献   

19.
孙凌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49-151
"女性主义"一词源于法国,主张自由、平等的权利甚至妇女至上的立场。它的第一次浪潮起于19世纪后期,止于20世纪初期,以争取妇女政治权利为目标。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消除性别歧视为内涵;20世纪70年代后则以与其他各种文化理论交流对话为特点。女性主义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忍的实践精神,不仅一步步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在人类文化知识的勘误和理论空间的拓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个性。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宏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指向已由颠覆男性中心发展到诉求两性和谐,其批评主体已从对立、偏激、焦虑的情绪化进入反思、调整、发展的理性化。本栏目朱丽、李秀清、姚晓鸣、孙凌的文章都是基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与探讨。它们反对二元对立,追求多元共存;摒弃分裂文明,把握和谐同生;代言"阳春白雪",关怀"下里巴人"。其中朱丽对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的发展轨迹进行探寻;李秀清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萌芽、发展出发,提出了女性主义应拓展视野、培养包容精神、构建开放性的批评体系的观点;姚晓鸣通过剖析《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安娜从传统二元对立到多极思维并走出精神困境的思想变化,来揭示女性视域下嘈杂的世界与分裂的文明的实质以及知识女性的政治、社会、家庭角色诉求;孙凌则以薇拉·凯瑟小说为文本,从生态审美三原则着手,探讨了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明清情爱小说的兴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情爱小说是以男性的欲望和需要为前提,从男性文化的视角出发而创作的,所表现的美男效应与女性主义暗合。小说的纵欲妇女形象满足了男性读者对女性的欲望,表现出男权社会不平等的性价值观──儒家的“女为男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