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在课程改革刚开始时,有位前辈曾经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学生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于是,作为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让学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苦思良久,我认为,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时光,这应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充分享受课堂时光呢?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让学生个性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课堂,作为一名教师实在太熟悉了,据统计一个教师一生要要上12000多节课,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那么课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小学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应该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给"三尺讲台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确实注入了活力,这无庸置疑.多媒体运用恰当有其显著优点:音画有机结合,感染力强,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信息容量大,文字丰富多图片绚丽多彩,画面链接迅速,能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鼠标控制课堂,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和别让多媒体做了语文展示课的主人擦黑板的麻烦.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喧宾夺主,成了展示课(因为它示范性太强)的主人,那就会得不偿失了.因此对多媒体的运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导语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步骤.成功的导语设计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先决条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5.
兴趣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积极思维,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小学思想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巧设导语,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万事开头难",一节课巧妙的开头,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状态,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状态,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乐于学习的需求,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即"课伊始,趣亦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识字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也要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习惯奠定基础,还要使学生感受汉字的语言美语音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多年的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感悟出识字教学应强调让学生爱学、会学、能学,从而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浅谈低年级识字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尹媛媛 《科学咨询》2009,(12):52-52
课程改革已在北碚区展开六年,由最初的轰轰烈烈至今的扎扎实实.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我,心灵也得到洗礼. 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要在带领孩子走进新课程中,把钥匙交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上开启通往未来世界的人门.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牛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常上自由地学习.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给“三尺讲台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确实注入了活力, 这无庸置疑。多媒体运用恰当有其显著优点:音画有机结合, 感染力强,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信息容量大,文字丰富多图片绚丽多彩,画面链接迅速,能让学生在动态中学习;鼠标控制课堂,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和别让多媒体做了语文展示课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课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把初中数学课常教学进一步导人素质教育的轨道?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常教学的现状,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相似文献   

10.
陈宏 《科学咨询》2009,(4):57-57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常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创设直观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运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的直观特点,使语文课堂言简意赅,反馈及时,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11.
善教知爱生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我认为一个善施教化的老师首先应该具备三颗心:即爱心、耐心和用心.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笑着面对学生,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获得成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放弃.与每个学生交朋友,经常与各类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一份爱心,一份耐心,一份用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都是对后进生莫大的鼓励,多为后进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他们是可以进步的,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应该教会学生成人,以自己的德去感染学生,以高尚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道德修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教育, "和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协调".作为教学中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两对矛盾统一体,如何能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达到和谐呢?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可以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小学思品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事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从而导之以行,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支撑.那么,教师要从那些方面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呢?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所有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常教学中去,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得丢掉课堂教学中"传授者"的'光荣'称号,将属于学生话语表达的权利归还学生,让他们交流、评价、演说.这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营造图、文、声于一体的新颖形式,既能提高口语交际课的课堂教学效益,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口语交际,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呢"?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作了"四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得好,开场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的导入语,常常让听课者回味无穷,更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牢牢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种导语形式: 一、趣味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相似文献   

16.
在"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们努力地实践着"亲近孩子身心,亲近孩子情感,亲近孩子思维"的亲亲语文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亲亲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浅表层次的亲近孩子的教学,更是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创造的高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课常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最敏感的一个因素.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常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必须要解决怎么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信这个问题.教育说到底,就是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一定有潜在的优点,老师一定要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学生的点滴进步也具有激励价值,教师应给学生多制造表现优点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成功的感觉.本文试从"用鼓励性评语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让学生找到学习充满乐趣的感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信"四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课堂提问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课常提问仍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和引起生生互动,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