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空间作为都市空间的延伸,深刻地影响了当下文学的现实走向。列斐伏尔、福柯对差异空间与权力空间的探讨对认识网络文学性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果说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形式层面的空间狂欢,实现了文学空间的纵向拓展的话,那么类型文学则作为一种总体性文学现象,实现了对文学空间的横向拓展。同时,在文学类型化的现实背景下,公共空间的权力狂欢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网络时代主体的解放以及文学部落化的去魅,有赖于对空间本性的深度认知。  相似文献   

2.
挖掘、彰显空间的社会性及其对人的价值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空间与社会权力的关系,指出空间是政治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矛盾与斗争,是空间政治的主要内涵。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有列斐伏尔、福柯、哈维、沃勒斯坦等。他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发现,空间既可以是压迫的工具,也可以是反抗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的文化权力理论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从属状况,是一种旨在消解资产阶级政治以赢得底层群体文化认同和政治归顺的政治策略。在葛兰西文化权力理论中,"属下"是一个核心范畴。葛兰西以"属下"为核心范畴的文化权力理论揭示了文化意识形态中所暗藏的权力因素,其"属下"思想不仅从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开启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阶级和边缘群体的文化状况的探究,也从文化政治角度揭示中心对边缘、强势对弱势的文化霸权策略。以"属下"概念为研究主线的身份认同、后殖民批评、文化霸权等后现代话语的核心问题构成了葛兰西文化权力理论基本框架。其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的文化权力理论研究范式对当代学术研究的贡献与意义在此突显。  相似文献   

4.
揭示并批判政治技术从传统到现代国家的演变及其未来走向,是福柯后现代微观政治哲学富有创见性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权力统治方式的独特微观历史考古与谱系学研究,福柯提出政治技术的相关概念,认为权力对社会和个人统治的方式是一种传统政治技术.他把现代国家的本质视为日益工具化的政治技术,认为现代性政治技术的日益普遍与强化形成了新的全景敞视与统治,也造成针对个人的"全景敞视主义",走向启蒙理性自由的反面,还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缺乏一套自主的政治技术.为克服现代性国家治理的困境,福柯提出政治技术未来发展要走向政治艺术,形成了政治美学的自由主义乌托邦.福柯政治技术论对深刻认识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的本质及问题,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资源,开创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都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空间与权力——福柯空间观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后现代地理学中空间理论的建构却鲜为人知。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直接论述主要出现在他为数不多的讲稿和访谈录中,他的很多理论著作也贯穿了空间的概念。他揭示了空间和权力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成为后现代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本文从空间的着魔、空间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圆形监狱的极致范例三个层面分析福柯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6.
张之沧 《社会科学》2013,(10):116-124
以拉克劳等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转向和修正,在一系列理论观点上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和迈进。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反对阶级还原论、霸权主义、极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激进左派;主张站在世界大同、普遍主体和回归与完善人性的高度,解放人类。政治观上,主张从阶级政治转向非阶级政治,从对立政治转向对抗政治,从暴力革命转向多元民主;重构霸权概念;宣扬差异政治、欲望政治、边缘政治、文化政治、微观政治;关注人的日常生活、生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并以此为基础,陈述了一种旨在拯救社会主义和全人类的人道主义,以为所有的人都创造自由、民主与和谐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空间正义是都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追求社会正义为旨归的上海亭子间文化一度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代名词,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的文化飞地特质兼具包容性和异质性,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青年亚文化———"薄海民文化"。货币、出版和身体的解放力量在文学空间聚合,空间正义成为文学实践无意识层面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亭子间亚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演进历程则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空间权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赛义德将福柯的权力理论,具体运用于分析西方殖民主义传统所形成的"东方学"话语体系,指出其中隐喻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实质.然而,他却刻意地与福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援引为自己的思想来源.这种思想的混杂性表明,包括后殖民理论在内的后马克思思潮,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理论变式.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激进理论"空间转向"的脉络下,正义等概念显著地空间化了。正义的空间性既要注重作为表象的空间分配平等,也要关注生产不正义结果的空间化过程。追寻空间正义就是要培育一种空间敏感性,激发社会运动来消除植根于空间生产实践中的非正义现象,实质上指向的是一种反抗空间霸权的努力。在此语境下,索亚回归本体论的假设以实现空间正义的理论化,并通过城市权概念中介,构建形形色色的洛杉矶"劳工—社群—学院"正义行动联盟,从而超越解释学的宿命,迈向一种激进的空间实践。但索亚有关区域、地方以及"移民穷忙族"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边缘立场与微观地形的偏好。在确切的意义上,这是在商品和生产之外寻找革命的落脚点,是一种以激进为姿态的撤退与逃离。它喻示着整个西方左派从宏大革命叙事到社群行动主体的退守,边缘解放与微观政治最终替代了作为集体行动的阶级政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福柯的异托邦思想的阐述和批判为核心,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以当代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空间理论转向为核心,分析和比较了福柯的空间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二是以异托邦概念为核心,阐述了福柯空间思想的两个方面,即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与政治思考方式的变革;三是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批判了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指出了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一理论只有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内核和重新进入乌托邦思想的语境,才能克服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论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与本质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不仅表现在他的"异位"和"异位拓扑学"的思想之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对线性历史话语的解构,其"词物分裂论"对"可见物"的彰显与突出.福柯的空间化转向不仅促进了视觉文化和空间政治的兴起,而且引发了一种空间化的、对事物本身做出"本质描述"的话语或写作方式的革命.这种返归事物本身的本质化写作倾向与解构主义的游戏化写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历史写作、文学创作、文学文化批评无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3-29
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福柯反对马克思的"经济—权力"图式有两个层面,从第一个层面看,福柯与马克思的权力理论有许多共通之处,权力的"生产性"并不是区别两者的主要依据。而第二个层面则体现出福柯与马克思的根本异质性,即对权力的"经济主义"解读的批判。在这背后,是福柯自始至终对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与历史观的拒斥,这是福柯早在《词与物》中就定下的批判现代知识型建构的"主体"与"大写的历史"的基调。在福柯的谱系学研究的方法与历史观的理论范式下,他的权力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体塑型问题有着深刻而犀利的解剖,然而抛弃了整体理论的支撑,这种后现代理论的方法论特质,决定了其在改变世界之维度上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理论都是打着反对先验理性主体和存在主义主体的旗号而发展壮大的。但是,以福柯为代表的后政治主体和以拉康、齐泽克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主体之间仍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差异。齐泽克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幻象主体和驱力主体是用一种分裂的主体理论彻底打碎了和谐、完满的古典主体观,而福柯的主体观却不知不觉回到了这种古典思路。齐泽克和福柯在哲学主体观上的根本差异,同时也意味着二者在主体的异化及其解放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思路。研究这一差异将有助于深化对现代主体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的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张杰 《船山学刊》2006,(4):214-217
福柯以权力为视角,揭示出刑罚对象从肉体到灵魂的演进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背后,潜藏的是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以灵魂为对象的权力运作方式代表着一种权力的运作艺术,这种艺术弥散在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权力的合理化,是欧洲现代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合理化而出现的重要现象。作为从权力视角解读现代化历史的重要思想家,福柯从权力的合理化角度,考察了规训权力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分析了规训权力的特点和社会功能。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彻底被以监视权力为代表的规训权力所攻占,但是,福柯并不认为自由的空间已被彻底剥夺。福柯肯定了权力关系网络之中权力与作为权力的阻力的自由的共生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福柯的权力观是一种积极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5-13
福柯的新历史研究方法被他指认为考古学,其新颖之处在于,这种研究反对理性主义的目的论和总体性的连续历史描述,而转向断裂性地关注边缘和黑暗处的异类生存。同时,福柯试图在微观层面捕捉权力在日常生存细节中的关系布展,在他看来,通常被人们非反思拥戴的认知真理恰恰是这种新型权力统治的隐性支撑点。真理、权力和个人品行,作为主体的构形,是福柯一生思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空间生产承载着列斐弗尔以空间重建历史认识论直至本体论的诉求,空间批判是回应资本通过空间生产实现幸存及其导致的空间后果的元叙事和话语,绕道两者,他试图实现解放政治的空间转向,并将争取城市权利、实现城市革命作为空间政治学的落点.这种空间政治学虽然在新的社会时空条件下打开了激进政治的新地形,但用空间解放置换历史解放的前景,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和审美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8.
刘黎 《天府新论》2020,(1):81-87
在当前意大利有关生命政治话语讨论的氛围中,已经明确地展现出了两条在逻辑上和理论上相互对立的思想线索来审视福柯所创建的生命政治理论,即以阿甘本为代表的否定性逻辑与以奈格里为代表的肯定性逻辑。埃斯波西托认为,他们呈现的只是对福柯生命政治的单向度延伸与继续,这都不足以全面地把握生命与政治的直接关系,并严重地阻碍了生命政治理论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发展。因此,埃斯波西托力图以免疫逻辑为核心,重构生命政治趋向死亡政治学与肯定性生命政治的双重转向。这是对福柯生命政治的免疫解读模式,为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中重新解读生命、政治、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思考与解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北方论丛》2014,(5):111-115
米歇尔·福柯提出了一种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异托邦","异托邦"与"乌托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福柯认为,"乌托邦"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场所,而"异托邦"却是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地方,但是,要想能够深刻理解"异托邦",就必须借助于本身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对福柯的"异托邦"特征,以及他是怎样开发了这一新的空间哲学1和对他的权力、知识与空间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福柯的空间哲学异托邦特质思想。  相似文献   

20.
福柯政治哲学视权力为一种历经复杂谱系,以真理为支撑条件的动态机制。生命权力是福柯关于西方现代权力机制分析的重要内容,就其诞生的谱系而言,它是权力机制由18世纪西方社会传统统治权模式向重农主义治理术转变的结果;而其真理性条件为:人口作为生物学存在的"自然性"。人口"自然性"作为一个具有实体性意义的可分析场域取代了以君主意志和利益为核心的统治权结构。以人口"自然性"治理人口成为生命权力的权力理性。自此权力得以深入干预人口活动,更得以以生物学模式处理人口整体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重新将人口问题置于对权力机制分析的理论框架中,避免由生物学思维模式产生的政治暴力,是福柯权力理论之于当代政治实践的理论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