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陈维昭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6)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2.
张重岗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自王国维以来 ,悲剧说一直是红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但悲剧说对《红楼梦》的解说并不充分。文章对红楼悲剧建构轨迹的检索 ,揭示了红楼悲剧意识形成的内在线索。这一线索表明 ,悲剧说与作为文化大书的《红楼梦》之间 ,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红楼悲剧的裂隙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3.
谢柏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2):111-115
从悲剧角色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可以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正是因为这些悲剧人物各自不同的悲惨遭遇,才汇集成小说的凄美色调。这些悲剧角色所共同构建的悲苦世界,为中国小说的忧郁气质、痛苦形象等百味苦态,做了一个百川归海式的总结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悲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悲剧艺术,以它特有的反映人生的能力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它在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红楼梦》这部十八世纪的长篇小说,把我国悲剧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经验,有着难以超越和永放光彩的意义。无论是普通的欣赏者,还是饱学的研究家,或是新的杰作的创造者,都能从阅读《红楼梦》中感受到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收到丰 相似文献
5.
梁归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从继承、革新传统文化中悲剧意识的角度,《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所写“家亡人散”是对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从“屈原模式”到“贾宝玉模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的升华.《红楼梦》的恋爱悲剧模式革新了传统的以礼节情的恋爱悲剧模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对传统的“游”悲剧意识及天道悲剧意识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曹雪芹原著消解了传统文化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相似文献
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服饰也熠熠闪光,美不胜收。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这部不朽巨著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杨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3):39-42
龄官是《红楼梦》中刻画得比较成功的次要人物之一,她的性格特质是造成其爱情和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这一形象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和审美内涵,其爱情悲剧在全书整体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杜学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5):3-4
近年来以晋商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像《立秋》这样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还不能说很多。从剧本的角度来看,《立秋》的成功有这样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关秀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2):10-13
《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烘托,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超越性是司马迁笔下人物悲剧的共性,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悲剧人物超拔的行动、超凡的才智、超常的功绩及超然的赴死等艺术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一部《红楼梦》,让人百读不厌,单说其命名的艺术,就叫人回味无穷。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9-21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学作品,它涉及了多种艺术形式,不仅拓宽了题材表现领域,更丰富了故事情节,突出了不同人物的多面性格。无论是家族聚会时的游乐活动,还是三五人的吟诗联句,抑或是独处时的书法绘画,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红楼梦》精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周书文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2,(4)
小说的艺术世界总是由一系列特写画面组接起来的模糊整体。它是清晰的,因为有一系列特写的精彩画面作骨架;它又是模糊的,因为舍去了许多过程,只是用清晰的特写画面模糊集合起来的整体。不同的小说总是以不同的结构形式,把许多生动的特写画面组接起来,形成不同的艺术世界及其运动。所以,不运用组接艺术,人物的一系列活动就不能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性格运动, 相似文献
14.
高淑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5)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是运用西方美学理论评论《红楼梦》的第一人,其悲剧理论的基础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美学观。王国维通过“解脱说”,“优美、壮美说”,“三种悲剧说”,深刻剖析了《红楼梦》的关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傅憎享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6)
以声写人声如其人表现人的音容、物的声貌本非易事,而表现人的灵魂深处的心音,就更为其难。而要创造成功的典型,又必须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心灵的奥秘。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其中也包括着音响的手段,致力于音响的描写,把音响化为语言,借助于音响渲写人物的鲜明性格。以音响作为拨子,拨弹人物心灵的弦键,这音响的感染力也紧扣读者的心弦,或发出轻纤的回声,或发出撼人的回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便由音响立体化了起来。音响绝不是单纯的伴音,而是塑造典型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音响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音响是作 相似文献
16.
邵立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介绍了《红楼梦》在叙事过程中运用空白艺术的方式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空白艺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语句空白,或是利用语言的特殊功能,使语言所显示的意象与意象之间出现断裂或省略,或是利用特殊的句式把语句压缩,使语意出现跳跃,省去两种语言意象间的直线性因果联系,从而造成一种含蓄蕴藉、潜藏不露的艺术效果。第二种是情节空白,作者对某些人物和事件并不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反映来叙事,或干脆把情节隐去,让读者从已知的情节去推想未知的情节。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调动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丰富和充实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都本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5,(2)
《红楼梦》的隐性是一种美,是艺术性的体现。曹雪芹使用种种隐性手法主要不是为了避免文字狱的迫害,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办法;而是为了审美和艺术需要的一种积极的艺术观照和处理。本文作者重点地从合蓄美、曲笔美、谜性美三个方面描述了《红楼梦》隐性美的表现,较详细地分析了《红楼梦》藏首露见、注此言彼、语尽意不尽、曲笔以及比兴、双关、象征、拆字、预示等隐性手法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重复现象很多,曹雪芹继承前人小说创作中运用重复手法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在《红楼梦》创作中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都本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红楼梦》的诗性美是它的艺术美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诗词曲赋融入情节、塑造人物;在情节结构上巧妙地附以悲剧抒情线;诗的超常手法的有分寸的运用以及意境化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赵继红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82-87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追求趣味美的倾向,趣味美可视为小说的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趣味叙事亦为一种聪明的叙事选择。《红楼梦》中的趣味美追求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对《红楼梦》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以透视中国古代小说趣味美这一小说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