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所作,反映的基本是十九世纪中叶的北京话,龚千炎先生认为:“《儿女英雄传》处于近代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的最后阶段。”“研究《儿女英雄传》可以上窥《红楼梦》的语言,下探当代的北京话,从中看出近代汉语(北京话)发展的脉络。”①基于此,本文以《(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龚干炎主编)为材料,以近代汉语复音虚词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对近代汉语最后阶段的复音虚词的使用特点、结构特点试加以分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过程早在六朝时期就开始了。在复音化过程中,受汉译佛经等因素影响,实词由单音节发展为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二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你"、"你们"、"尔"、"汝"的详细比较,我们发现:《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更加凸显出了"你、你们"一花独放的局面;《儿女英雄传》中代词双音节化越来越明显。原来单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基本演化成双音节代词;《儿女英雄传》中第二人称代词,尤其是"你、你们"与其他短语的结合能力明显增强,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已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3.
“这等”是近代汉语中在宋代出现的一个代词.从《错斩崔宁》、《忠义水浒全传》到《型世言》及《儿女英雄传》,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等”一词发展衍化的脉络:滥觞于话本的“这等”,仍然保留在文人的书面语中,如《忠义水浒全传》及《儿女英雄传》,但高峰之后,也就辉煌不再,从清末开始,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4.
文康,是著名的满族文学家,他的《儿女英雄传》流传于《红楼梦》问世之后,很有一些影响.清朝末年就有人称誉他,认为“满人小说,《儿女英雄传》最有名”,“不愧为一时杰作.”那么,在我们看来,这部书堪称“杰作”么?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体现着一种什么样的创作倾向?为什么在旧时代能广泛流传并颇具影响?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时差,但双音节方位词在两书中却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用例分布不广,且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极少数用作补语,且用例较少;而在《儿女英雄传》中,"上"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及兼语,甚至独立成句。另外,"上"类双音节方位词在《儿女英雄传》中的用例较多,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仿,由此我们看到词汇从明到清,向现代汉语方向发展、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小说《儿女英雄传》服饰描写丰富,写实程度较高,本文撷取并解读了其中的典型男子服饰形象,可弥补清代服饰实物研究在衣服搭配、穿着方式和穿着场合上的不足,并对其他学者相关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讨论和订正。  相似文献   

7.
马思周、潘慎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里说:“近代汉语的北方官话(口语)中有一个副词‘白’,大约等于书面语的‘竟’、表示意外的转折。其语法特点是,只用于否定句,修饰‘不’、‘没’,如明人小说‘叫了半日白不答应’。‘他今日不知怎的,白不肯吃酒’。”1989年《中国语文》第5期上发表了胡增盖的《满语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文中也提到了表示“竞、竟然”义的“白”,如《红楼梦》七十回有这  相似文献   

8.
《儿女英雄传》大部分副词重叠式与基式在文中同现,这是其特色,便于比较两者的异同。与它创作前后的作品相比,重叠式副词数量多且用法独特,对研究副词的重叠很有价值。《儿女英雄传》副词重叠式与基式相比,主要表现为重叠式在构成上儿化较多,语义上义项偏少,与否定副词及其他副词,与结构助词“的”的组合功能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9.
0.1 近代汉语较之于古代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词尾的大量使用。要考察近代汉语中词尾运用的情况,白话小说是极好的原始材料之一。《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在近代白话小说中是极有特色的,并对《红楼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拟考察《金瓶梅》中词尾“儿”、“子”、“头”的分布与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1.
明代后期出现的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比较系统地描写了一组巾帼英雄群像,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具有首创意义。与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和之后的《儿女英雄传》、《黄绣球》中的女性形象做比较,“杨家将”小说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英勇善战、智谋出众,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爱情幸福,对男女平等的追求等性格,为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组光彩夺目的巾帼英雄群像。  相似文献   

12.
动词重叠V1V1V2V2式的性质,有动词和形容词之说.通过对近代汉语明清时期的十部小说中所有用例语法功能的考察,发现将其看作动词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综观《儿女英雄传》近百年的研究,解放前多采用索引、考证法;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方法已有超越考证法的趋势;90年代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将文化研究引入《儿女英雄传》。但是,《儿女英雄传》的满族文化整体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左右”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左右”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才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左右”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数据库数据对《儿女英雄传》中副词“很”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并与现代汉语中的“很”相比较。  相似文献   

16.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语料。目前通行的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中,对“一VV”的断句上都还存在不一致之处。在整理出版的近代白话小说中,对“一VV”的断句亦多有不一致之处。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汉语史和现代汉语的相关现象进行对比考察和分析,以期对近代白话小说中的“一VV”断句能做到准确、一致。  相似文献   

18.
清代旗籍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一部“反《红楼梦》”性质的作品,本文从小说中文康本人对《红楼梦》的评论、文康的性情观、文康的写作动机等方面反驳了这一观点,认为《儿女英雄传》并不是一部“反《红楼梦》”之作。  相似文献   

19.
《好逑传》一书具有重要价值。但学界梳理小说史时对《好逑传》的类别归属问题却颇具争议。判别《好逑传》的类别归属,应以作品中主要题材的归类和作品的结构布局方式为判断依据。《好逑传》中的公案性与侠义性题材均有明显体现,并与才子佳人小说、英雄儿女小说有较大不同。将《好逑传》归为侠义公案小说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儿女英雄传》一书中副词“索性”的用法,从“索性”所修饰的结构与句式看,“索性”常用于动宾结构,多用于“把”字句,其谓语部分必是一个复杂成分;从语义特征看,“索性”所修饰的句子,其主语NP具有[十人,十施事]的特征,谓语VP多数有[十述人,一心理,十及物]的特征,“索性”本身语义特征为[十人的主观意愿,十干净利落,十做某种动作行为]。该书中“索性”可修饰否定式的述能结构,又可修饰被动句,这是近代汉语副词“索性”不同于现代汉语之处,其余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